巧抓“读写结合”,落实“语用实践”

2022-05-30 21:25亢俊玫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课文文本

亢俊玫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运用”,并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同时要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使得学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语用实践”,教师要扣准语文教材的单元要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抓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帮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接下来,笔者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抓“读写结合”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通览单元明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形式组合单元内容,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分布到各个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的首页上,都用两到三句简单的话,揭示了本单元课文编排的出发点,以及本单元语文学习的要素,即阅读训练的目标和写作训练的标准。教师须按照单元首页的导语信息组织教学,才能系统、完整地达到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人物描写一组》安排了三篇篇幅不长的文章,分别是《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描写人物的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在本单元的最后则安排了一篇学生习作,提出了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可见本单元语文学习的要素是在阅读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习作“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其中,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和融合,缺一不可。

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自主学好这个单元,在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通览整个单元:先阅读单元首页的导语,根据导语和插图推测本单元会安排哪类课文。快速浏览本单元的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阅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及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预设阅读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学生在了解了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之后再去学课文,目标将更明确,思路会更清晰,精力则更聚焦,有效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把更多思考的时间都集中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上来,学习将更深入、更有效。学生预设的阅读学习策略是先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再仔细分析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有学生提出:“解密写作方法,不仅要关注细节描写和修辞方法的运用,还要‘站在高处看全篇文章的布局和写作的顺序。”这样的阅读策略,不仅关注了文本的写作内容,还关注了文本的表现形式,不仅关注了语言的细枝末节,还关注了整个文本的构思。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完全可以退居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语文要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陋习,应该带领学生通览整个单元,结合单元导读提示,紧扣“单元要素”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语文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品读全篇悟写法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编排不仅注重内容的整体性,还突出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围绕本单元“写”的语文要素做了精心的筛选,从而帮助学生在课文阅读的同时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习得优秀的写作方法,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祥子身强力壮、精力旺盛的人物形象。全文没有夸张的铺陈、华丽的辞藻,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一位朴实的年轻车夫。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题目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怎样的形象才算是‘挺脱呢?先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品一品,从这些语句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祥子呢?”围绕课题中的关键词,品悟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课题中“挺脱”的内涵。学习语言需要经历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品读文字,感受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关注,也是通过感知学习语言的阶段。

为了达成语文教学的“语用”目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内容看文本的表现形式。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通读课文,仔细揣摩:“作家老舍是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呢?”接着列出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顺序,以及运用了哪些修辞。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厘清了老舍描写祥子的思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往下的顺序,从外貌和衣着两个方面刻画了祥子“挺脱”的形象,文中所用修辞不多,只有文本最后运用一处比喻。由此,学生总结出了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按照顺序写好人物的外貌,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活。当然,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很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可以在学习本单元其他课文时边阅读、边总结、边积累。

温儒敏教授指出,教材编排的课文是语文学习的范例。语文教学是从语文教材中习得方法、积累经验,而后将这些方法和经验推广、运用到更多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中去。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用好语文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技能,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三、拓展阅读学选材

一篇好的习作,立意和构思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恰当的选材,再怎么谋篇布局也成就不了好的文章。选材首先要符合文章的立意主旨,其次选取的材料要典型。此外,文章要写得生动感人,所选的材料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不能凭空杜撰。

学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篇课文后,学生从中获取了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是不是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写好人物的外貌呢?教师出示了《骆驼祥子》中一段描写老车夫的话:“他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莲蓬篓儿似的棉袄,襟上肘上已都露出了棉花。”“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同样是写人物的衣着和外貌,同样用了打比方,同样都是写车夫,这两段话和课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的外貌描写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呢?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择“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宽而威严的肩”“‘出号的大脚”“没有多余肉的腮”等特点刻画了祥子的健壮挺脱;而描写老车夫的这段话选择“破旧不合身的棉袄”“看不出肉色的脸”“冻得通红的耳朵”等特点刻画出的是一个贫困潦倒、饱经风霜的老车夫的形象。由此可见,描写的人物不同,表现的人物特点不同,选择描写的素材也不同。

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材,教师先设计列举了这样几个写作材料:总是带着三分笑意的眼睛;不苟言笑的深情;身材苗条,脸色白净;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乱;即使坐着也总是挺得直直的背。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要体现老师的严肃认真,应该选择哪些写作素材?显然,第二、第四、第五个素材更有利于表现人物“严肃认真”的特点。最后,放手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素材:想一想,你的同桌是个怎样的人?仔细观察后列出能够体现他性格的两个外貌特点。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有学生这样说:“我的同桌聪明又机灵。你瞧,他白净的脸上忽闪着两只黑葡萄般的大眼睛,黑豆子般的小眼珠滴溜溜地转来转去。小小的嘴巴,薄薄的嘴皮,一看就是个能说会道的家伙。”

选择与文本不同风格的语段,带領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再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初步认知:要写出人物的特点,选择写作材料很重要。接着教师设计两个小练习,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窍门:根据人物特点,通过观察选择真实的适切的写作素材。学生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选一选的实践练习中真切体验到只有精心选择写作素材,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传神。

四、结合文本设练笔

写作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仅靠了解写作方法,懂得如何选材是不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必须凭借写作实践的历练,只有这样才能把已经掌握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写作知识之后宜趁热打铁,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这样的小练笔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检验,更是对写作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巩固。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刻画描写的是年轻时候健壮、自信、活力十足的祥子。在《骆驼祥子》中,祥子是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刚进城时,他自尊、坚韧、有冲劲,在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他最终迷失了自己,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堕落。语文教材中描写的就是祥子刚进城时的样子。为了使练笔训练与阅读教学一一对应,使文本阅读中习得的表达方法更好地迁移运用到小练笔中去,教师在学完课文后出示了影片中历经三起三落之后的祥子的样子,请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练笔。有学生这样写道:“他低着头、弓着腰,有气无力地往前蹭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像顶着一蓬灰扑扑的鸟窝。脸颊凹下去了,额头上、鼻梁上、腮帮上,这儿一坨、那儿一块全是油污。他两眼呆滞无神地机械地望着路边的小摊、行人。一身蓝色的夹袄破旧不堪,筛眼似的破洞随着祥子的动作一张一合,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在这段小练笔中,作者抓住了落魄后祥子的外貌特征,如“低头弓腰”“乱蓬蓬的头发”“满是污垢的脸”“无神的眼”“破旧的衣服”等,并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祥子潦倒的模样,真正将本课学到的写作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达成了语文教学的“语用”目标。不仅如此,这个小练笔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祥子的变化会这么大呢,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样,教师不用多费唇舌,学生课后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发挥了语文课堂教学以一带多的功能。

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其读写结合点都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单元要素目标,遵循文本特点,逐步摸索出最适合学生的最佳读写结合点,使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协同共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