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2022-06-01 14:40朱小乐
山西农经 2022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生产

□朱小乐

(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91)

随着21 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互联网产生了密切联系,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改善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及农业发展缓慢等现状,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正处于农业经济转型时期,“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现代化,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将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功能,升级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优化了“三农”发展的路径,推动了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1 “互联网+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覆盖了各行各业,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水平,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将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为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方向,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

1.1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5 种地形中,各地农业生产环境、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传统农业活动存在生产效率低下、人员和机器智能化管理不足、难以精准生产等问题。在实施“互联网+农业”后,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搜集及处理优势,建设智能化管理平台,让农民及时获得相关农业资讯,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未来市场行情变化趋势,根据供给与需求变化进行精准生产,从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1.2 提高农民收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提高了农民的收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受地域限制严重,将互联网与农业结合,打破了这一瓶颈。电商平台及物流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实现了农户与客户的直接交易,简化了烦琐的交易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将农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不仅让北方人在短短几天内买到南方水果,还使很多农产品借助互联网走出国门,“互联网+农业”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改善农业生产流程、生产环境、销售、服务等,实现农产品全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确保农产品在来源追溯、去向调查、责任追究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真正实现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全流程监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1.3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当前,现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应用到商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改变,同时改变着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有效助力我国农业实现更好、更快地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成为农业强国的关键,通过互联网技术,尽快实现产品种类的多元化、生产架构的科学化,确保农业生产的优质与高效。

此外,“互联网+农业”有助于加快推进农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四新”促“四化”是新旧动能转化的核心内容,“四新”是指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四化”是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高效管理化、服务便捷化。“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电子商务、智慧经营等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链相互联通,促使农业产业形成新的农业业态,实现农业产业的智慧化、融合化、品牌化,最终推动农业走上可持续、高效的现代化之路。通过建立智能化管控平台对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引进西方先进的智能化农业生产设备,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互联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农业”是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引入农业生产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和产业模式。

2.1 技术型人才缺乏

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人才能够及时运用互联网销售平台销售农产品。易变质、腐烂的农产品由于销售不畅而浪费,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是受传统因素影响,从事农业的农民对新的互联网知识了解不够,甚至一无所知。农民作为“互联网+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实施主体,其观念受传统思维的限制,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二是农业产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专注于研究农业信息领域的科研人才较少,大多数科研人员集中在科研机构或高校。因此,专业技术型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互联网+农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2.2 农村“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完善的互联网设施和高效的物流运转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通信技术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村地区的宽带没有实现全覆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21 年6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 年12 月提升3.3 个百分点,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有19.1 个百分点的差距,特别是偏远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较滞后,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规模。二是道路质量不高,物流运转不畅。“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畅通的道路,虽然我国农村道路建设已初具规模,人们的出行较方便,但部分偏远地区农村道路质量堪忧,布局不合理,有些道路损坏严重,维修不及时,缺乏维修养护资金,使农产品的运输不及时,运输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产品运输,导致农村物流效率低下、运行成本较高,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缺少农业信息平台将农产品销售过程与互联网相融合,导致“互联网+农业”发展程度较低。完善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不公平交易的现象,不仅损害农民利益,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3 农产品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卫生、产品品牌、营养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纳入监控范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发展好“互联网+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体系以及统一的农产品标准,指导农民或农产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进行农产品生产。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将制定的标准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农产品信息公开化,减少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但就当前来看,虽然不少农业企业注重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但仍存在标准不够高、标准不统一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的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等,不想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提升生产质量标准,不愿优化生产流程,导致农产品生产质量难以提高,更有甚者生产质量低劣的农产品,以减少投资、降低成本,严重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

2.4 “互联网+农业”制度建设不完善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同时,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互联网+农业”等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但制度不完善影响着“互联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准入标准不合理,造成经营主体跟风进入“互联网+农业”领域,没有切实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缺乏目标定位,浪费了大量资源,增加了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进入“互联网+农业”的难度,并且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二是制度设计缺少顶层设计,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当前管理制度设计的导向问题。“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解决“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三是政策协调性不够。“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市场监管、财政、交通、工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但各部门之间协同程度不够、各自为政,甚至出现部门之间的政策相互冲突,部分地方政府的措施与中央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不对应,导致政策难以实施,成为目前制约“互联网+农业”的一大因素。

2.5 缺少资金投入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前,农业和农村方面的资金投入占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难以发挥资金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财力较薄弱,有的地方甚至入不敷出,再加上社会资金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互联网+农业”缺乏资金投入。此外,在农产品认证的整个程序中,没有专门的认证经费,工作开展十分困难,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因资金短缺而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的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是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因时制宜,优化“互联网+农业”发展路径,促进“互联网+农业”高质量发展。

3.1 加大“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一是要重视对现有村民进行培训,通过推广互联网知识,从基础的互联网教育开始,增加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循序渐进地推广“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委托高校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扩大专业性人才规模。同时,政府要主动作为,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投身于“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三是加强人才引进,拓宽人才引进的途径,引进国内外专业性技术人才,促使专业性人才在规划、设计、营销、路线制定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注重将人才引入基层,最大程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就要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扩大宽带的覆盖面,实现宽带户户通、网络通万家,同时政府要实施专项资金补助,对安装宽带的农民实施补贴,减少农民的资金支出,提高农村地区安装宽带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信息的流通,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让农民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鲜、有用的农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进一步提升农民接受信息的效率。三是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通公路,道路畅通无阻,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四是提供小额资金贷款。一般农村经营规模较小,多为养殖、种植园、农家乐等,需要小型且安全的资金贷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农业经济,鼓励将农业发展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扩大农业保险范围。现在关于农业保险的种类较少,农民关于农业保险的了解也较少,投保的积极性较低。保险公司因为农业生产风险较大,赔付率较高,保险种类较稀少。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与互联网结合,运用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改善赔付率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保险种类少的局面,实现政府、保险为农业提供双重保障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应用下,实现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3.3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

农产品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如果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农产品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因此要实现“互联网+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高标准制定统一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农产品行业标准,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水平,提供群众满意、市场需求大的农产品,促进农业企业长远发展。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需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力度,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

3.4 完善“互联网+农业”发展制度

要强化“互联网+农业”等制度方面的研究,制定精准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指导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公平进入“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在监管、技术、政策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农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互联网+农业”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及时对现行政策制度进行调整修改,特别是不利于“互联网+农业”长远发展的法规制度,坚决避免政策的“天花板”制约“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为“互联网+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安全、公平的发展环境。

3.5 强化资金保障

政府要加大在“互联网+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关部门要在涉农资金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全力支持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一是建立健全政府性基金,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实现“互联网+农业”长远发展。二是鼓励建立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业发展融资,开展网络支付、金融贷款等惠农措施,减少各经营主体的费用支出。三是政府每年要进行专项财政预算,保证一定规模的支农专项资金,出台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更多龙头企业投资农村地区。四是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力量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银行、保险等行业的协调力度,完善其对农业经济的投资措施,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宣传引导等方面的资金支持,进一步为“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 结束语

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互联网+农业”新型发展模式,不仅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为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生产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阿宽的生产小组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农产品争奇斗艳
食品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