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运输框架下主旋律报道路径分析

2022-06-04 14:24陈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

摘要:好新聞重在讲故事。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主旋律报道是无数新闻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方法,对叙事传播理论进行本土化诠释,并对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主旋律报道的路径研究这一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索出一个适合新媒体时代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叙事理论框架。研究认为,新媒体时代媒体在做好主旋律报道时,有代表性、典型性、立体化的角色形象塑造,基于三个层面的情节设置构想,独具匠心的情绪高峰片段,包含价值观内核的深层隐喻考察,注重感官沉浸体验的媒介叙事载体等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缺乏一些必要的量化分析,因此在后续研究中仍需弥补缺少数据支撑的局限。

关键词:新闻传播;主旋律报道;叙事运输理论;新媒体时代;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130-03

一、引言

最近几年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事件成为媒体报道的主题。同时,新闻战线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1]。无数实践证明,当前主旋律报道发挥着引导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重要作用[2]。

当下,有学者给予了主旋律报道科学定义,文章所指的主旋律报道,即为了传达时代新风貌、社会新变化、人们新生活、科技新发展、文化新思想等一切积极健康信息、有益于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新闻报道[3]。而做好主旋律报道,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故事讲好。

叙事理论给讲故事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理论面向。在近些年对该理论的发展探索中,叙事运输理论被西方学界重点热议,而国内目前还未形成广泛研究。陈先红等人[4]认为,叙事运输是以某种媒介作为交通工具将故事接收者从现实世界运输到故事世界,从而影响被运输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叙事说服机制。笔者根据已有文献得出如下观点:一是受众立场:叙事运输理论站在故事接收者的立场来研究叙事说服效果;二是媒介属性:叙事运输通过媒介为故事接收者架起联结现实世界和故事世界的桥梁,从而使其与故事世界进行沟通;三是说服效果:在叙事说服的作用下,故事接收者以往的观念、态度、行为会受到影响。

陈先红等人[4]认为,中国的故事叙述者应当思考怎样在叙事运输理论的指导作用下建构面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并由此提出了在叙事理论指导下传播中国故事的四个关键要素——可识别的角色、可想象的情节、高潮和寓意。基于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通过主旋律报道讲好中国故事,同样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新媒体时代的主旋律新闻报道中这四个要素是如何展开的。但在前人研究中,仅仅是作为理论层面的论述,因此,文章尝试运用其研究结论对新媒体时代主旋律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以期在阐释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二、案例分析

面对复杂的现实与网络环境,我们必须意识到,主旋律报道被撰写出来并非最终目的,它所蕴含的意义内涵被受众接收才是目的所在[5]。因此,笔者运用站在受众立场研究传播效果的叙事运输理论,来对案例进行分析。

(一)可识别的角色

1.丰富角色表现形式,打造立体人物形象

在央视新闻公众号推出的《电影中的“伍千里”真实存在!93岁高龄依然硬气》这一报道中,文字部分采用诸多文学技巧,如对比衬托、环境描写、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等。报道中多次体现了抗敌环境之艰难,更加衬托出战士们迎难而上的鲜明气质。这篇新媒体报道中有李昌言面对镜头讲述亲身经历的视频,给人一种真实可信之感,更直观地将其形象传递给受众。穿上昔日的军装,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正面形象与精气神。多种表现形式相互勾连、共同映衬,将人物的形象通过故事真实立体地表现出来。

2.增强角色相似性,塑造集体人物形象

在《电影中的“伍千里”真实存在!93岁高龄依然硬气》这一报道中,作者并非只停留在单一个体的层面,而是将主旨意蕴上升到了一众战士的集体层面,将其形象意义扩大化,表现出战士们在面对强敌时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增强角色相似性的方式来塑造有代表性的集体人物形象,增加受众的认同与共情,从而促进受众的积极认知。

3.促进他者角色转向,确立人物形象认同

《电影中的“伍千里”真实存在!93岁高龄依然硬气》这一报道从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伍千里切入,引出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存在的英雄连长李昌言于22岁所做的英雄事迹,使受众能明显感受到该人物形象是有温度的存在,更有利于促进叙事说服的发生。由热点引入,将影片中的角色与现实社会中的人物贴合,由遥远陌生的他者形象转变为现实中易被认同的英雄形象。

(二)可以想象的情节

1.作为“可供理解”的情节

只有可供受众理解的情节,其合法性与合理性才得以落地。在进行主旋律新闻报道时,应当以具体事件为依托,规避宏大叙事的虚无感。比如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这份信任,100 %》中,就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视障运动员和领滑员之间的故事,“你是我的眼”这句话是对他们之间默契的很好概括。对受众来说,这些运动员真实可感的故事会引发他们极强烈的情感共鸣。

2.作为“共创环节”的情节

具有共创性的情节,即故事意义的生产不是一种故事叙述者的单方面行为,而是由故事接收者和叙述者共同创造并赋予的,要注重唤醒受众的共同记忆,由以“我”为主的独白宣传转向大众共享共创的复调叙事。在推文《这份信任,100 %》中,网友的评论反馈也成为内容之一,成为推送内容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对网友观点的极大肯定,且从网友角度凸显“不屈服命运、直面挑战”的主题,可以拉近官媒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优化思想引领的传播效果。

3.作为“叙事感官”的情节

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是经由感官对情节的叙事效果进行检验的,可听、可观、可感的情节通过叙事传播调动受众情绪,发挥着显著作用。可听,即叙事声音入耳;可观,即叙事画面入眼;可感,即叙事情感入心。新媒体时代,主旋律报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受众可以更直观可感地代入情节。比如《这份信任,100 %》这篇报道就很好地发挥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优势,将这一小切口、大主题的故事呈现出来,从而被受众感知、认同、接受。

(三)高潮

创作有高潮的故事脚本,是进行优质的主旋律报道,促进叙述者与民众共情与合意生成的关键。在央视新闻《他跟这种病“较劲”半个世纪,在世界屋脊创造医学奇迹》这篇推文中,叙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吴天一的故事,很好地把握了新闻报道写作的节奏。

报道开篇就列举了吴天一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经历与成就,引出吴天一这一典型人物。接着,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在推文中插入视频,由吴天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过渡到下文需要真正报道的详细内容。展开部分,整篇报道分为三个小标题,先讲吴天一年过八旬但依旧目光坚毅,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继而回溯了他扎根高原在极困难条件下攻克高原病的经历,并借吴天一的口吻表达“哪个地方高,我到哪个地方去”这种勇攀高峰的态度。最后深化主题,叙述他在世界屋脊创造奇迹,“有生之年继续和高原病斗争到底”,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四)寓意

1.打造故事意境

寓意的传递重在故事意境的打造。在《90后女孩感动中国,主持人用唇语对她说了一句话》推文中,开篇便点出90后姑娘江梦南的成长环境——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失聪,在父母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清华博士。在采访的时候,江梦南也对父母表示了感激,“他们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父母”。背景与意境的描摹勾画让受众能更有代入感,更有利于对整篇报道要传达的寓意形成立体感知。

2.卷入角色

该主旋律报道通过角色塑造来减少民众的选择性回避,纠正部分扭曲的印象。宏大主题要依托具体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90后女孩感动中国,主持人用唇语对她说了一句话》这篇报道就重点选取江梦南在父母陪伴呵护下克服困难成长成才的故事,而这一讲述也有助于塑造江梦南的形象。而她未来打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想要回报社会、为他人祛除病痛,更让受众对这样励志的人物角色感到敬佩,也达到了整篇报道传递正向价值观的目的。

3.建立与角色的情绪互动

如何拉近主旋律报道与受众的距离,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叙事时要考虑到受众的阅读反馈。《90后女孩感动中国,主持人用唇语对她说了一句话》综合运用了图文、视频等多种呈现手段,叙述了“半岁失聪,她靠抚摸父母喉咙学发声”“凭着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她一路读到清华博士”“预计今年底博士毕业,未来她想解决生命健康难题”等故事,层层深入,通过感人肺腑的经历来表现江梦南愿意推己及人为更多残障人士考虑的格局,是一次跨越了时空限制的情绪互动,有利于受众对其形成积极的认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互动的良好效果。

三、叙事运输理论框架下新媒体时代主旋律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讨

基于前文运用陈先红等人研究出的叙事运输理论中国本土化框架进行的案例分析,笔者试图根据结果进行凝练,再从技术上进一步总结出叙事运输理论框架下新媒体时代主旋律报道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一)代表性、典型性、立体化的角色形象塑造

主旋律报道除了具有叙事的故事性之外,更承担着宏大的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因此,其所选取的人物素材一定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角色形象的塑造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立体化地呈现。形象的塑造既考验故事叙述者的叙事基本功,也对其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吸引人阅读的创意提出考验。

(二)基于三个层面的情节设置构想

通过具体的新闻实践探索,广受好评的情节设置似乎已形成了共识。撰写出的新闻报道,能让受众明白传达出怎样的一个故事是要解决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即该故事可以被理解。因此,小切口的故事会让受众更有实在的落地感。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观、可听、可感的环境,受众有着较强的代入感,这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该故事可以被感受。第三,受众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叙事接收方存在,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本身也可以被纳入叙事故事的一部分,与故事世界进行精神沟通和实际参与,从而使整个叙事情节较为完整、完善,这是第三个层面——该故事可以被共创。

(三)独具匠心的情绪高峰片段

新闻报道重在讲故事,好的故事都有精彩的情绪高峰部分。而在主旋律新闻报道中,这一部分明显地体现在故事的情感高峰,或是诱发了对集体记忆的感人印象,或是形成共鸣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波动,又或是气愤、苦闷、烦恼等负面情绪。能否撰写出效果显著的情绪高峰片段,与前文叙事时的铺垫有很大关系,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才可以为该片段营造出卓有效果的氛围。

(四)包含价值观内核的深层隐喻考察

撰写主旋律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将报道中传递的深层文化体验与受众感知进行对接,因此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故事的撰写,更重要的是借由故事挖掘集体记忆,树立起鲜明的国家形象和群体形象,引发受众共鸣,从而确立统一的价值认同。在这个环节中,故事讲述者要深入故事背后进行文化与社会层面的价值构思,故事中包含的隐喻其实才是讲述者真正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五)注重感官沉浸体验的媒介叙事载体

在陈先红等人原有的理论框架中,并未针对媒介载体进行过多的强调,笔者在继承其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在该部分做了一定延伸和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媒介技术的运用,也离不开媒介载体的配合。当下,各种新型媒介技术不断涌现,使受众可以更加沉浸式、直观化地加深故事体验。我们不仅要看到“两微一端一抖”的作用,更要关注5G、VR、AR、MR、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技术在叙事运输领域的运用,从而探索出适合当下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叙事的更多可能性。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主旋律报道路径的研究意义不言而喻。文章在叙事运输理论本土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的典型报道,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主旋律报道的这一议题进行路径研究,试图探索出一个适合新媒体时代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叙事理论框架。通过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在做好主旋律报道时,要重视有代表性、典型性、立体化的角色形象塑造,设置基于三个层面的情节设置构想,报道中还要包括独具匠心的情绪高峰片段和價值观内核的深层隐喻考察,并且注重运用感官沉浸体验的媒介叙事载体。此外,本研究更偏向于对案例进行质性分析,缺少相应的量化分析数据,因此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补充。随着对主旋律报道实践经验的积累,未来国内官方媒体在进行主旋律报道时将极大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耿辉耀.叙事学视域下主旋律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5):200-202.

[2] 张晗,张美娟.价值与情感:拉动主旋律内容“破圈”的双驾马车:主流媒体如何做好建党一百周年主题宣传报道[J].教育传媒研究,2021(5):26-28.

[3] 韦韬.融媒体环境下,主旋律如何打动人[J].记者观察,2020(29):117-118.

[4] 陈先红,杜明曦.叙事运输理论:隐喻、模型与运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4):78-87.

[5] 曲广宁,张光岩,李定.报端共振让主旋律报道“出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全媒体报道的策划与呈现[J].南方传媒研究,2020(5):42-48.

作者简介 陈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