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乐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现状与对策

2022-06-07 13:53江唯
艺术评鉴 2022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传承高职院校

江唯

摘要:铜鼓乐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表现方式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分析铜鼓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铜鼓乐在高职院校传承过程中困境的思考。从当前实际出发,探讨铜鼓乐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对策,通过编写铜鼓乐教材、铜鼓乐技法的培训、创新的铜鼓乐讲座和加强政府部门对铜鼓乐的支持等策略,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成为铜鼓乐的保护和传承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铜鼓乐  高职院校  音乐教育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广西传统铜鼓乐体现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情感感受,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反映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蕴含着地域人文、美学特点和文学价值。由于新时代文化的冲击,铜鼓乐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严峻难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审美观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对于我国传统音乐了解甚少,且缺少欣赏传统音乐的兴趣,广西铜鼓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对铜鼓乐失去了兴趣,铜鼓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无法有效落实。为进一步保护铜鼓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教育部门将铜鼓乐引入当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对铜鼓乐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一、铜鼓乐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现状

(一)文化传承重视薄弱

铜鼓音乐文化进入校园时,在校生普遍对铜鼓文化不太熟悉,对铜鼓文化并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在以往的学习中极少了解到铜鼓种类的声乐器具。同时在学校专业课程的讲解中,也并未对铜鼓文化的有关知识加以详尽阐述,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是停滞在浅层的初级阶段,因此学生对铜鼓音乐文化传承的关注程度并不深。由于部分高校教师较为注重对学生进行乐器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解铜鼓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意义,导致学生在掌握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无法真正全面地调动学生对铜鼓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传承形式过于单一

當前在校园弘扬铜鼓音乐文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传播形式单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大多借助学校的相关乐器课堂教学开展,但校园铜鼓演奏、铜鼓文化周等活动开展相对较少。铜鼓音乐公益演出、铜鼓乐器走进社区、走入敬老院和普通家庭等校外活动的开展也屈指可数。老师们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深,通常以在传统乐器课堂教学中采取线下教学方法为主,即使利用传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的课程也只能简单地重复传统教材内容,没有教学新意,也不利于传统铜鼓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扬。

(三)校园支持力度有限

铜鼓乐文化在校园内难以得到广泛推广,这与学校支持力度有限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对传统音乐教育经费并没有科学合理使用,使得有关铜鼓音乐教学的财政支出相对短缺。此外,各种作为实训过程中使用的的铜鼓音乐器具都从未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师生们只能使用陈旧器具进行练习,而这种陈旧器具的音色、手感等都相对较差,根本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从政策落实角度考虑,部分地方财政对高等学校所拨的教学资金出现不能落到实处和利润分配不合理的现状,学校针对传统热门类专业知识所拨付项较多,对传统类专业知识所拨付项较少,从而造成了学校中的传统非遗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资金严重短缺,从而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铜鼓乐传承问题。

(四)铜鼓音乐缺乏吸引力

铜鼓乐文化价值在广西高校传统保护中还没有受到全面保护与发展,很多相关铜鼓乐人文资源未能全面整合,所以铜鼓乐总体影响力较低,文化吸引力也不足。甚至部分高校领导和教育工作人员片面相信文化传播是文化保护机关的职责,自身缺乏责任感。因此,铜鼓乐的推广和其文化传播更难以实现。

二、铜鼓乐在高职院校传承困境的思考

(一)地方教育部门对铜鼓乐的重视程度

广西自21世纪起就开始对铜鼓乐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一方面组织专人制定标准方案,将铜鼓乐写进年度工作报告和总结中。另一方面登记铜鼓乐传承艺人,当地政府坚持优先保护和发展的原则,努力提高对铜鼓乐的保护力度。将各地铜鼓乐传入安排到当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授铜鼓乐相关知识及演奏技能,全心全意投入到铜鼓乐文化传承工作中,不仅丰富学生的艺术生活,还能增强对铜鼓乐的传承力量。同时,当地教育部门还编写了铜鼓乐歌集,当地文化部门成立了专人组的铜鼓乐编撰室。虽然地方文化部门对铜鼓乐传承工作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从教育部门对铜鼓乐的传承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地方教育部门对铜鼓乐走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熟的体系。

(二)地方高职院校师资对铜鼓乐影响

广西当地音乐教师中,女性音乐专业教师居多,教师学历大部分是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只有少部分。其中,大部分音乐专业教师对铜鼓乐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有一小部分教师会几首铜鼓乐的演奏。当地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举办过相关的铜鼓乐表演活动,也没有组织过专业的培训工作,更没有编写专门的铜鼓乐教材。高职院校对铜鼓乐的传承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没有引进相关专业的教材,导致铜鼓乐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缺少专业教材,更不利于铜鼓乐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铜鼓乐的关注度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对铜鼓乐没有多少了解,同时对铜鼓乐也没有强烈的兴趣。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艺术逐渐被遗忘,导致很多年轻人对铜鼓乐的了解度少之又少。一方面现在的学生认为铜鼓乐比不上现代流行音乐,铜鼓乐也很难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的铜鼓乐关注较少,也很少参与当地组织的关于铜鼓乐的相关活动。所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出现对铜鼓乐了解程度不深、提不起兴趣、拒绝融入等情况,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中铜鼓乐传承工作的主要难点。

三、铜鼓乐文化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传承中的对策

(一)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铜鼓乐教材

当前,各地高职院校都急迫地进行音乐课程的改革,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专业的建设和教材的编写。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将铜鼓乐引入高职院校课堂成为首要目标,在编写教材之前还要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编写铜鼓乐教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编写铜鼓乐教材时,应充分尊重学生意见,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讨论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准确选择较为受欢迎的铜鼓乐专业内容,并编写成册。编写铜鼓乐教材的过程是一段漫长而有趣的历程,不仅仅只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就可以完成,还需要编辑组深入走访当地,体验乡土民情,与当地传统的铜鼓乐传承人交流,才能完成整本教材的编写。在教学时,还要将课堂搬到户外,组织学生来到广西,深入感受铜鼓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铜鼓乐的了解,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书面作业或实践作业。只有让教师带领学生真真切切的与铜鼓乐接触,才能增加学生对铜鼓乐的感情,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拓展。将铜鼓乐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进步的更快。在编写铜鼓乐音乐教材时,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能体现地方特色、曲调较为简单的铜鼓乐,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传统、活泼、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广西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高级讲师覃波、讲师黄振梁主编的特色校本教材《铜鼓文化与铜鼓演奏》,于2019年12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教材涉猎世界铜鼓文化基本风貌,聚焦广西“红水河”铜鼓文化大背景,以红水河中游“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东兰县为核心,叙述了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铜鼓文化历史、铜鼓习俗形式、铜鼓演奏技艺、民族铜鼓舞演艺等。第一章介绍世界铜鼓文化概貌,重点陈述神奇的东兰铜鼓文化;第二章介绍中国铜鼓之乡河池市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说明河池市是世界上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最完好的地区;第三章介绍“东巴凤”铜鼓演奏技艺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详细陈述东巴凤铜鼓演奏技艺四大流派,即壮族的长江流派、大同流派、巴马流派,瑶族的东巴凤流派,对各流派经典的演奏技法进行分解说明;第四章介绍东巴凤民族铜鼓舞表演技艺,包括自娱性壮族铜鼓舞、东兰壮族樁榔舞、东兰壮族蚂拐舞、以铜鼓为道具的壮族铜鼓舞、东巴凤瑶族铜鼓舞;第五章从铜鼓文化演艺所需要的角度来收集红水河铜鼓故事及铜鼓文化演艺用的歌曲。

该教材创造性地记录红水河中游东兰、巴马、凤山主要铜鼓演奏流派的鼓点旋律,撰写规范、实用的铜鼓谱,使千百年来铜鼓演奏流于口耳相传、效率欠佳的“粗放型”传承方式转化为规范高效、接受度高的“集约型”传承方式。大篇幅陈述铜鼓演奏技法,同时解决了民族铜鼓舞技能训练的规范化、直观化、可仿性问题。校本教材《铜鼓文化与铜鼓演奏》的主要适用对象是中职学生,这种将传统文化编写成教材并在校园传播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加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作为一本校本教材,它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讲述铜鼓乐,包括铜鼓演奏技法和民族铜鼓舞表演技艺等内容。该教材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根据该教材内容指导编排的铜鼓文化艺术节目在广西电视台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聯展暨论坛活动中公演,获得国内外专家和各界人士的好评。通过教材的使用,教育学生要对本民族文化充分了解、热爱、自信。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掌握铜鼓文化知识和铜鼓文化演艺技能,胜任铜鼓文化表演及铜鼓文化传承节目编排以及铜鼓文化传承指导工作,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业主力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研究员韦苏文先生在《广西民族报》发表了《铜鼓——人类不朽的史诗》一文对该教材给予高度评价。

(二)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师铜鼓乐技法的培训

高职院校要统一组织对教师技能的培训,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培训教师时,培训方法要求多元化与多样化。由于不同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水平不同,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对于铜鼓乐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地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材施教地开展培训活动,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各自所长,提高培训的整体效率。例如,可以开展交流会、沙龙、专家讲座、网络直播等活动,根据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培训目标,制定合理的培训手段,让这些培训手段更加具有针对性,综合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高职院校在培训音乐教师的铜鼓乐的技能时,要尊重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激励教师多方面、个性化的发展,促进每个音乐教师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伴随着教育部对高职院校音乐课程教育的改革,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及水平,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铜鼓乐技法培训不能走千篇一律的道路,要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所长,综合学校特色、生源情况,合理规划,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铜鼓乐技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

(三)增加高职院校开设创新的铜鼓乐讲座

以往的讲座类型都比较单一和简单,教师和学生听讲的时候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很有必要创新讲座的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将铜鼓乐讲座进行展开化和丰富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进一步了解铜鼓乐文化,将铜鼓乐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铜鼓乐更加丰富多彩,将铜鼓乐讲座进一步改善,如开展学术沙龙、学术探讨等活动,多文化多形式的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学术讲座是校园中最常见的一种学术型交流会,也是教师与学生最快接收到有关知识,相互交流经验的方式。各地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学校情况适当调整学术论坛模式,如邀请当地的铜鼓乐传承人进校表演,与校内师生一同分享在铜鼓乐这条道路上的喜闻乐事。通过学术交流,让教师与学生真切地接触到这种传统艺术,了解铜鼓乐的起源、发展、现代艺术地位,掌握基础的演奏方式,感受铜鼓乐蕴含的无限魅力。学术讲座作为一种开放型的学术形式,也是铜鼓乐在校园中展示、文化传播、保护传承的重要媒介。高职院校在举办学术讲座时,应先确定一个主题并由学校组织教师或铜鼓乐传承人进行现场讲演,同时让每位在场学生都积极加入讨论,在学术互动中增长知识、增进技能。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铜鼓乐的重视和支持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时,引起了各行各业广泛的关注。法规的颁布从各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严格的规定,以法律的层面,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提出了各地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求制定出了相关严格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了完善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全都与地方国民经济挂钩。从地方财政经济出发,将非物质文化的各项支出列入其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广大居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以完善的保护手段应对所有的隐患问题。相关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发现并分析每一个保护传承的致障点,梳理其致障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保证完整的保护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具体实施应以支持和鼓励为主导措施,对所有典型的非遗进行详细研究。针对铜鼓乐而言,需深挖其根本,寻其祖源,研究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存状况和隐患危机。这些工作都需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来主持开展,因此需要确定专业的保护开发团队,明确其责任及义务。同时,需要发动民众,扩大保护的力度和经费的输出,除了地方财政的支出和拨款外,还急需广大群众的支助。其中企业的帮扶尤为重要,是工作的“重头戏”。还可以设立铜鼓乐的非遗保护基金,由政府出面带头预设,建立专门的资金以用于其普查、收集、保护、传承和资助传承人等工作。除保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传承,传承最重要的是人才,因此大力加强铜鼓乐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的现状是铜鼓乐的现存环境极其恶劣,社会需求极度下降,导致本该“人丁兴旺”的铜鼓传承人“青黄不接”。为此,同样需要政府的干预,组建好专业的团队,改善传统的传承模式,大量吸取并培养优秀的人才。

四、结语

铜鼓乐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高职院校应积极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运用到校内教学中,使高职院校学生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应充分发扬这一特色,大力发展铜鼓乐教育,使其成为当地音乐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铜鼓乐教育,可以丰富学生音乐生活,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铜鼓乐成为当地高职院校音樂专业教育的一张“明信片”。

参考文献:

[1]吕春媚.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J].艺术评鉴,2021(03):44-46.

[2]樊李禛.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开发——探索奥尔夫教学法的本土化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8(02):123.

[3]姚亮.壮族铜鼓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课堂中的应用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11-212.

[4]谢春.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与文化空间再造——以绵竹年画为例[J].现代传播,2021(09):98-103.

[5]刘金喜.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成熟期铜鼓乐[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20-122.

[6]秦永芳.为发展而教——师范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师范教育,2003(11):3-4.

[7]盛敦荣.弘扬传统文化 创新书法教学——“三位一体”书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729-732.

[8]谢传红.女性在布依族铜鼓乐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三都县新合村弄说组女子铜鼓刷把舞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05):109-112.

[9]徐艳华,管清蕾,刘鑫.高职院校多元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9(04):48-52.

[10]于富业.论复州皮影的保护与利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6.

[11]谢婉.民俗学视角下的常德花鼓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12]罗红星.铜鼓客家山歌在中学音乐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A中学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7年.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传承高职院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