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2022-06-15 16:52黄瑞康文龙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米勒

黄瑞 康文龙

摘要:文章研究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对代表画家及其作品进行论述。现实主义又被称为“写实主义”,它是法国19世纪出现的重要绘画思潮,是一种客观描绘现实生活的创作观念。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画家,他们拒绝幻想、反对理想化,作品呈现出真实的社会现象,不迎合任何人。

关键词:现实主义美术;库尔贝;米勒;杜米埃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1 19世纪法国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在西方世界蔓延。“蒸汽”“纺织”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名词,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电、石油等,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无线广播、电话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城市中的工厂提供许多就业岗位,医疗和教育的优势促使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这一时期的欧洲城市人口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工业化大生产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足够重视科学。科技的进步让启蒙运动深入人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市民都相信科技的重要性。经济的富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许多像卢梭、休谟一样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呼吁人权,强调理性,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也开始在法国兴起,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之后达尔文的进化论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武装了人民的思想。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法国迅速发展起来,法国的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在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森林附近,有一批画家远离闹市的喧嚣,因对政权不满聚集在此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反感在室内画风景画,主张来到室外,描绘真实的自然场景和现实社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当地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以写生小稿为基础进行创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画家摆脱了古典主义学院派艺术的虚假和做作,开辟了一条以农村景象为题材的独特的艺术道路。

2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概述

“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并作为专业的文学术语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英国的文学思潮中。在艺术领域,现实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场艺术运动,居斯塔夫·库尔贝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1855年,他在巴黎的一座棚屋開个人画展的时候,给展览取名为“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使现实主义成为一场艺术革命的标志[1]。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作为一种客观描绘现实生活的创作理念,是在法国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民主革命运动中产生的。法国人民对这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革命早已失去了激情,也不再相信之前宣传的“自由”“平等”等口号,而是以非常冷静的态度对待现实。“七月王朝”窃取政权之后,为了维护法国大资产阶级金融集团的利益和巩固政权,依然沿袭封建时期的陈规旧律,在艺术方面也力挺之前的学院派绘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思想开明的艺术团体或艺术家不满足于现状,与虚假粉饰生活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相抗争,这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现实主义画家反对那些幻想和虚假的主题,正如他们所主张的那样,只有人们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他们关注的是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亲身经历,真实地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处境,并在创作时对上层社会流露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3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3.1 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库尔贝

居斯塔夫·库尔贝出生于1819年法国东部的小镇,父亲是当地富有的地主,家境比较殷实,他从小在生活无忧的环境中长大。库尔贝非常迷恋绘画,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法律,而是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在这里,他结识了评论家兼作家尚弗勒里,并在尚弗勒里的建议下重新拾起了描绘乡村生活的画笔。1849年库尔贝回到家乡,创作了他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奥尔南葬礼》。这幅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绘画作品让很多评论家出乎意料。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普通小城镇的葬礼,参加葬礼的都是一些普通的人,画面中牧师在宣读文件,围绕在他周围的人沉浸在悲伤之中。画面中的许多人物都以奥尔南当地的居民为原型,库尔贝把他们的衣着举止和面部特征记录下来。该画作表现手法比较粗糙,缺乏美感,也不存在表现重大题材的宏伟风格,构图没有固定中心,看起来十分平淡,在这里只有普通人的生与死。整幅画没有戏剧性冲突,也摒弃了浪漫化的色彩,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感,所有内容都为葬礼这一主题服务。

库尔贝的另一幅作品《采石工》是19世纪中期法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七月革命之后,政府的贪污腐败使看不到希望的法国人民集结力量,发动了新一轮抗争。革命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临时政府收容了一些工人从事劳累的工作,却只给予微薄的工资,还对农民进行压榨,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1848年,法国工人爆发起义,他们向资产阶级政府提出改善工作环境的要求,短短三天工人起义就被血腥镇压了下来,但人民心中的创伤却无法愈合。在这幅画中,画家向大众展示了采石工的工作场景,画面中的一老一少皆衣衫褴褛,他们的劳动没有被夸张的动作和理想化的色彩所粉饰,灰褐色的色调与年长采石工的跪姿展现出他们工作的艰辛与困苦。这幅作品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很多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为,现实主义重新审视了画家的创作初衷,摆脱了以建立幻觉为首要目标的既定认知[2]。库尔贝画中简单直接的构图与运用大笔触形成的粗糙肌理效果被当时的评论家所鄙弃,他的绘画风格也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但库尔贝在1855年巴黎博览会的展厅之外举办了个人展,他的这一举动很快发展成新的艺术运动,向学院派绘画发起了挑战。

3.2 乡村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法国乡村富有的农场主家庭,整个少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与土地、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米勒从小便有极高的绘画天赋,他在田地里干农活的间隙,会用石头或小树枝勾勒出人和动物的形状。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及对大自然的感受加深了米勒对乡村的浓厚情感,他深知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一直坚定地描绘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用画笔表达出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播种者》是米勒迁居巴比松后创作的第一幅表现农民题材的作品,画面采用顶天立地的构图,青年位于画面中央,人物形象高大,表现的是青年农民在田里播撒稻谷的情景。画面背景为灰色调,人物衣衫褴褛且形象模糊,好像与土地融为一体,高大的身影仿佛是大地的化身,米勒似乎想借助这位无名播种者对所有的劳苦大众表达深深的敬意。

《拾穗者》也是米勒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幅作品创作于法国社会阶级矛盾严重、贫富不均的时期。米勒定居巴比松之后,过着与农民一样简朴的生活,深知农民生活的艰苦,这唤醒了米勒对劳苦大众深深的同情,激发了米勒的创作灵感。该画作描绘了三个妇女辛劳地捡起田地里麦穗的情景,她们衣衫朴素,只能在收割过的田地里收集麦穗,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典型代表,与农场主的丰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家没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而是将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场景、人物造型忠实地记录在画面上,营造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画家运用写实手法营造的氛围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深情的歌颂。米勒作为田园画家,以描绘农民题材为自己的理想抱负,他的作品不为迎合任何人,忠实于自己所追求的简单生活,用绘画语言传达出劳动的美。

3.3 讽刺画家——杜米埃

奥诺雷·杜米埃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他涉猎广泛,在油画、版画、漫画等方面造诣很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杜米埃出生于法国马赛的玻璃匠家庭,童年时期举家迁居到巴黎,由于家境贫困,他自幼便自谋生计,在法官的家里当过听差,也在书店里当过店员。1823年他开始接触石版画,之后接触和学习鲁本斯的作品,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到了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早年的经历使他很早就了解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艰苦,因此他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他的石版画作品《特朗斯诺奈大街的屠杀》揭示了一场残酷的暴行,杜米埃用最真实的角度描绘出暴力之后的寂静,好像屠杀就发生观者面前。

杜米埃始终对油画心驰神往,但繁忙的报刊工作使他很少有时间接触油画。直到1848年,随着二月革命的胜利,40岁的杜米埃第一次开始尝试油画创作,此时画家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油画作品少了幽默与讽刺,多了些怜悯,如《三等车厢》,这是他去巴比松时,在火车站上看到成群的工人疲惫往返的画面后创作的。杜米埃选择了一个平常的场面进行描绘,近景中的人物是画面的焦点,乘客流露出麻木、落寞的神情,与身后的小市民阶层形成对比,突出了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幸。杜米埃以写实的态度,表现受到剥削的劳动人民,试图从底层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片段来反映他們真实的生存状态。

4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4.1 与新古典主义相比,现实主义具有现实性和批判性

新古典主义画家创作题材以古希腊、罗马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为主,他们推崇“复古”,遵循“唯理主义”的绘画理念,绘画必须从理性出发,追求理想主义的美感。在形象塑造上,以古代雕塑为典范,力求表现人的共性,在形式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3]。安格尔在《大宫女》中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美的效果,画面中背景的蓝色与肌肤的黄色凸显出整体色调的静穆与和谐。安格尔将画面中的围布、床单等细节刻画得非常细腻与真实,但大宫女被拉长的背部是画家遵循古典形式美法则的结果,所以是不现实的。当写实手法表现不出古典美的典范时,往往会加以轻微的夸张和变形。而现实主义画家选择的题材有更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他们忠实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注重表现生活的真实,推崇自然,评判社会现象。米勒的《扶锄的男子》强烈地表现出了生活的艰苦,这位青年农民在酷热的田地里抬头远望,似乎被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繁重压得喘不过气来。画家更加关心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更加强调现实生活。

4.2 与浪漫主义相比,现实主义具有真实性

在浪漫主义画家笔下,自然形象不再是创作的原型或模仿的对象,而是一种“假托”,被赋予诗意的想象和热情,体现了画家的情感[4]。浪漫主义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和理想化的色彩,他们摆脱了当时学院派的羁绊,重视艺术家自己的经验,创作出的故事情节大多远离日常生活,创作形式不受拘束,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理想美。例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运用了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同时充满幻想。这是画家为纪念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作品,采用顶天立地的构图,女神高举三色旗引导战士们冲锋,周围倒地的尸体体现了战争的惨烈,虽然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感受,但这种真实感却来自画家极强的表现力,是画家渲染出来的真实。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将现实与神话形象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位能带领法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女神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现实主义画家通常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绘画作品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场景进行不同程度的再现,或者对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描绘,而不是根据个人爱好或想象来表现。例如,米勒的《牧羊女》流露出了朴素平凡的乡土气息,牧羊女被生活压弯的身躯与专注的神情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虽然生活艰难困苦,但她内心总保持着对生命的虔诚。

5 结语

诞生于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或某种创作形式,还是艺术家感受生活、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家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在细心观察和感受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根据其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嗅觉,将生活中典型的故事情节进行提炼、总结,按照客观真实的生活场景描绘出生活的本来面目。艺术家们所创作的题材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不美化、不虚构社会现实,做到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所刻画的人物、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英]E.H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499-533.

[2] 弗雷德·S .克雷纳,克里斯汀·J .马米亚.加德纳艺术通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695-744.

[3] 朱婧.从理想到现实:试论十九世纪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绘画创作题材的区别[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35-136.

[4] 徐立峰.德拉克洛瓦与安格尔绘画争鸣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黄瑞(1968—),男,山东梁山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理论。

康文龙(1996—),男,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米勒
七月恒星
温暖的邂逅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对一本书的尊重
梁雷“米勒剧院肖像音乐会”评析
最佳搭档——警犬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