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湾民俗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2022-06-21 22:25梁小曼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梁小曼

摘 要: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中心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湾人,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笔者把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文章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一课为例,把沙湾民俗文化素材融入创设情境、重组教材、构建习题三大环节,让学生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沙湾民俗文化;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此,数学学习必须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沙湾人,如何把沙湾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一课为例谈谈相应的做法。

一、结合沙湾民俗文化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又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現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基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生活经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导入环节,笔者融入沙湾民俗文化的相关素材进行创设情境:

师: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课件播放相应的视频与图片)

生1:沙湾真是历史悠久啊!

生2:沙湾的民俗文化真了不起!我去年看过沙湾飘色,很壮观!

师:是啊!我为我是沙湾人而骄傲!

课前,笔者搜集了沙湾民俗文化的资料和图片: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录制成小视频。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中提炼有用的素材:“在去年沙湾镇广东音乐会演中,我校参加二胡表演的有7人,琵琶表演有10人,古筝表演有20人。古筝表演的人数是琵琶的多少倍?”作为准备题,为本节课的例题埋下伏笔。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沙湾民俗文化素材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爱家乡的情怀油然而生。在问题的驱使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二、结合沙湾民俗文化素材重组教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育家卢梭提出:“数学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能够体现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把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替换,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构数学知识。

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的新授环节中,结合沙湾民俗文化的素材,重组教材,把书本上静态的例题变成动态的,让例题更贴近学生生活。

因为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级,都有二胡、琵琶、古筝社团的成员,他们都曾代表学校参加过沙湾镇广东音乐会演,所以笔者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大胆而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从准备题到例题,都融入沙湾民俗文化素材,既充满民本情,又过渡自然。如:在去年沙湾镇广东音乐会演中,我校参加二胡表演的有7人,琵琶表演有10人,古筝表演有20人。参加二胡表演的人数是琵琶表演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1:求二胡的人数是琵琶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人是10人的几分之几,把10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1人,是这个整体的[110],7人就是这个整体的[710]。

生2:[710]相当于二胡人数与琵琶人数相除的商。所以求二胡的人数是琵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7÷10=[710]。

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都用除法计算,得出的商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标注单位名称。

笔者为枯燥乏味的例题赋予趣味,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结合沙湾民俗文化素材构建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将社会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把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连接”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的练习环节中,笔者融入大量沙湾民俗文化的相关数据,精心选取适合应用在本节课的练习资源,进行练习形式、内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让本节课的练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沙湾民俗文化色彩。

1. 一个色柜长约150厘米,宽约80厘米,高约65厘米,宽是长的(  ),高是宽的(  )。

A. [6580]   B. [65150]   C. [80150]

2.一版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色柜上站立一个8至10岁的古装儿童“屏”,“屏”上站立一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飘”。其中“屏”对“飘”说:“3个你才和我一样重。”“飘”的重量是“屏”的重量的几分之几?

3. 10月1日国庆节花灯巡游中,我校参加的男生有10人,女生30人。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 花灯巡游队伍用25分钟走了一千米路,平均每分钟走几分之几千米?

5. 制作一碗姜撞奶,需要水牛奶200克、姜汁16克、白糖20克。

(1)水牛奶重量是白糖重量的几倍?

(2)白糖重量是一碗姜撞奶重量的几分之几?

5道练习题结合了沙湾民俗文化素材,学生不但能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还了解到沙湾民俗文化的很多知识,让沙湾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如什么叫作“屏”,什么叫作“飘”,色柜有多大,如何制作一碗姜撞奶等。

通过结合沙湾民俗文化素材设计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积累经验,达到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使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让沙湾民俗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挖掘,用“意”创造,用“情”耕耘,“沙湾民俗文化”之花能在数学课堂中绽放异彩,学生也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黄小平.沙湾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苗秀娟.浅谈对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1(21).

[3]刘秀明.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