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思路探索

2022-06-21 22:25张杰君王淑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

张杰君 王淑英

摘 要:基于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的新内涵,积极探索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向具体化,评价方式立体化,建构劳动教育评价新样态,实现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文章从“建构劳动教育评价网络”“厘清劳动教育评价导向”“创新劳动教育评价途径”三方面探索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创新思路。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劳动评价

积极探索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评价是引导劳动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新时代亟须建立起多元化、具体化、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建构劳动教育评价网络

新课标提倡教育主体从单向转向多向,多渠道地反馈信息,增强评价主体间的多元互动,促进被评价者综合素养的发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劳动教育评价既要关注对教师“教”的评价,也要关注对学生“学”的评价,使劳动评价呈现多元的样态,促进劳动素养的养成。

(一)“教”的评价

课程实施的关键主体是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是学校对教师的单线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导致评价片面、低效,对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的作用甚少。

教师的教学从学生与家长身上能得到直接反馈,学校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创新评价形式,让家长、学生从教师的授课次数、受欢迎程度、教学完成度、劳动项目课程展示的效果等方面开展评价。学校基于结果分档次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业务考核,实现评价主体立体化,促进教师课程实施、创新能力的提升,以评促教,推动劳动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劳动课程的有效落地。

(二)“学”的评价

在劳动教育学生“学”的评价中,以往更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单独评价,而生生、组群、家校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导致出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评价片面等问题,不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学生“学”的评价不单包括教师,同学、家长、相关的社会人士也可纳为评价主体,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劳动评价,形成一张准确反馈“教”与“学”的劳动教育评价网络,以评促教,以教促学,实现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由单一变得多元,促进教与学的融合共生。

二、评价指向从空泛转向具体,厘清劳动教育评价导向

劳动教育评价指向普遍存在较为空泛、模糊的现象。可以从评价目标、内容、依据等方面着力,让劳动评价指向具体化,促进劳动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明晰评价目标

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引,我们依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教育的需求,分学段制定以下学习主题和劳动素养发展目标,从而使评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明确评价内容

对照主题与素养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已有的德育养成教育课程、基地课程、特色社团课程等,将零散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资源整合为指向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五个校本课程——“五小”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包括小园丁课程、小农夫课程、小当家课程、小义工课程、小工匠课程,并把课程内容具体化,使空泛的劳动评价有清晰的内容指标,也促进师生对劳动素养的认知建构和价值理解。

(三)前置评价依据

劳动评价设计实质上就是选择判断劳动素养是否形成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指导活动开发与实施,检验预期劳动目标的达成度。在劳动教育实施中,我们采用“闭环式”教学方法,凸显利学易教的特点,即“确定目标—开发评价—课程实施—反思总结”闭环,本闭环最大的亮点是“评价先行,评价导学”。明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后,教师不是先考虑如何实施劳动教学,而是采用“以终为始”理念,对应目标思考如何评价,应获取哪些评价依据,让评价指引学习过程的落实。

评价依据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关注劳动过程的物化产出,又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还体现价值性、精神性劳动品质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深度理解与持续参与。

三、评价方式从扁平走向立体,创新劳动教育评价途径

目前劳动评价的形式简单、枯燥、缺乏趣味性,对于学生来说呈现的是扁平的样态。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往使用的传统评价,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一定程度压抑了学生对劳动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片面与低效,需要搭建评价平台,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使劳动素养在评价中得以内化、迁移与增值,为劳动教育评价的华丽转身推波助澜。

(一)智能评价,链接时代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助力劳动教育评价的落实。比如:基于学校已有的智能线上管理系统的实践经验,可在智能管理系统开辟劳动项目实践空间,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优质资源,学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过程性学习内容,学生、教师、家长等及时评价,实现项目学习全场景、全过程数据采集,并通过人工智能的反馈图谱,精准分析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从而增强评价实效。

(二)实践评价,增强可视性

展示过程本身就是评价,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通过开设校园劳动周、劳动月、劳动节,开展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模拟体验等,增强劳动教育评价的可视化与趣味性。

例如,结合“五一”劳动节,以“我来当家”为主题开展劳动周实践活动,创意设计劳动周的劳动清单,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适合的、擅长的劳动任务,每天劳动一刻,用日常学习到的劳动技能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并在他人的指导和自己的再学习下,不断提升劳动技能,使劳动素养润物无声地在日常行为中生成、塑造与展现。活动过程也体现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学生在鲜活的展示、交流、实践、体验等评价活动中,不断内化、增值,赋能劳动评价。

(三)激励评价,调动积极性

激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价值认同,发挥潜能,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设计有效、丰富的激励评价形式对跟进学生的过程性學习极为重要。如,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以“劳动币”积攒为评价形式,盘点劳动存折里“劳动币”积蓄,参加“校园劳动币乐购”活动——每个学期组织劳动实践路演,学生以“劳动币”为流通货币,在路演现场,用“劳动币”实现心愿:购买心仪礼品、参与体验活动、获得岗位实践机会等。

劳动币的数值增长,见证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是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性记录。根据学生劳动币的收获,教师每学期还可以做出激励性评价,通过评选“劳动小明星”“劳动小劳模”“劳动模范班”等,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豪感。

四、结语

评价对于课程的落地实施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让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向具体化,评价方式立体化。这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代云.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策略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0.

[2]黄凤英,刘梦影.项目式学习:城市劳动教育新样态[J].中小学德育,2020(09).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
当前农村中学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