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世界的“奇妙”

2022-06-22 00:06杨保鸿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朗读课文景象自然段

杨保鸿

教材简析:

《我们奇妙的世界》(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通过描写天空中的缤纷色彩、奇妙形状和大地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紧扣单元主题“奇妙的世界”和单元语文要素“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开展教学,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知道课文选择了哪些事物来写天空和大地的“奇妙”,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诵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含义,训练语言的感受力,让学生明白“只要乐于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奇妙的世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在此基础上,依托课文的表达方法,立足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普通和美好的事物仿写句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储备语言。

一、观看图片,点出世界之“奇妙”

1.观看图片。播放一组自然界中奇妙的图片,学生观看。教师板书“世界”,学生齐读。同学们,在你的眼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又是什么样的?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描述一下。(指名让学生交流)

2.点出“奇妙”。在同学们的眼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美丽的、可爱的、神秘的、多姿多彩的,但在英国作者彼得·西摩的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却是——奇妙的。(板书“奇妙”和“我们”)

3.理解“奇妙”。“奇妙”是什么意思?(稀奇巧妙,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主题,用自然界中奇妙的图片打开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让学生说一说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一方面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顺势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奇妙”的意思,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夯实基础。

二、初读课文,初识世界之“奇妙”

1.自读课文。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把生字勾画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了世界的奇妙?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词,学生自由朗读。

呈现 蔚蓝色 雕饰 噼噼啪啪 余晖 变幻 闪烁 樱桃

光辉 光芒 劲 房檐 刀剑 卵石 普通 模型

(2)在这些生字词中,你认为哪个生字容易读错?(重点指导:呈、芒、卵、型)

“劲”是一个多音字,一个读音是jìn(劲头、干劲),另一个读音是jìng(劲敌、劲旅)。

(3)指名让学生认读,全班齐读。

3.整体感知。(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了世界的奇妙?(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天空 大地)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透是破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密码。让学生初识课文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写了世界的奇妙,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世界之“奇妙”

1.提出问题。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有哪些想法?(指名让学生交流)

2.感受天空奇妙的景象。

(1)思考问题。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学生思考:这部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抓住哪些事物描写了天空中奇妙的景象?

(2)学生交流。(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写的,作者抓住天空中的太阳、云彩、雨水、落日的余晖和夜晚的群星等事物描写了天空中奇妙的景象)

(3)写批注。作者又是抓住了这些事物的什么来写清楚天空中奇妙的景象?(颜色变化、形状变化、样子)请同学们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写批注。

(4)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①学生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思考:清晨和落日的时候天空的颜色有哪些变化,和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是一样吗?②指名交流。(清晨:粉红色 蔚蓝色 落日:金色 红色 紫色)③师生配合读课文。(教师)清晨……开始,天空呈——(学生)粉红色,(教师)慢慢地变成了——(学生)蔚蓝色,(教师)太阳就像——(学生)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教师)一天结束了……(学生)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5)感受形状变化的神奇。①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云彩会呈现出哪些奇妙的形状。(大山、老虎、狮子……)②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引起读者的遐想)联系生活想象一下会发生怎样奇妙的故事。③指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6)感受样子变化的神奇。①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后水洼和夜空中群星的样子,带给读者无尽的遐想)②结合课文第6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仿写句子,接着进行交流,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7)小结。作者抓住了天空中事物的颜色、形状和样子及在一天中的变化来描写天空奇妙的景象,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设计意图:采用齐读、指名读、引读等方式,以读促悟,并借助问题支架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注,一方面感悟天空中奇妙的景象,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既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大地奇妙的景象。

(1)填写表格。学生小組合作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至第16自然段,填写表格。

(2)交流汇报春天奇妙的景象。①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学生朗读并思考:文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描写了春天植物的哪些奇妙的特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植物的种子种到地里,就会生根、发芽、开花)②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哪些奇妙的景象?(燕子飞回来了,冰雪融化了……)

(3)交流汇报夏天奇妙的景象。①水果诱人的颜色:樱桃(鲜红色)李子(深紫色)梨(浅黄色)。大树:带来绿荫。②读了课文第12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大树看起来不起眼,却给我们带来清凉,大树是“美”的)③结合生活中你观察到的景象,仿写课文第12自然段。指名让学生交流,教师评价。F1379016-03FA-4B09-86C0-2D7E6DE14186

(4)交流汇报秋天奇妙的景象。①蝴蝶翩翩起舞,鸟儿衔着泥土建造房子,秋风劲吹,树叶飘落。②在你的眼里,秋天还有哪些奇妙的景象?③学生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

(5)交流汇报冬天奇妙的景象。①冰柱(像锋利的刀剑),小水滴(像一颗颗珍珠)。②冬天里,你还观察到哪些奇妙的景象?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课文第17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画出文中的一组关联词。想一想:文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极其普通的事物”是指什么?(关联词“只要……就……”表示条件关系,文中的破折号起到注释说明的作用。“极其普通的事物”是指大自然中的每一种事物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学生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和第18自然段。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品读、思考、想象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充分感受大地奇妙的景象。

5.写法探究。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朗读后思考: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来写这篇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结。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内容相同,是首尾呼应的关系。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写。这样写既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又使内容更完整,结构更紧凑、严谨,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6.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请结合生活经验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交流。(“一切”是指天空和大地当中的所有事物。“有生命的”是指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通过变化展现事物的奇妙与生命力,如植物四季的变化,春天发芽,秋天叶子变黄,飘落。果树春天开花、结果,秋天果子成熟。还有山间流动的小溪,树上鸣叫的蝉儿,冬天下雪结冰,春天冰雪融化,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儿,这些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表现,且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写作方法,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让课文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在学习课文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的中心句,不仅进一步升华了课文主题,还熏陶了学生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

四、回顾总结,拓展世界之“奇妙”

1.談谈收获。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归纳小结。天空的日出、云彩、雨点、落日、星星,还有春天的植物生长,夏日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冰雪,这些事物都是平常我们见过的,是极普通的事物,可是作者却用一双寻找的眼睛发现了它们的奇妙与美丽。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整篇课文作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抓住事物的奇妙特点,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奇妙的世界写得清楚、生动。

3.推荐阅读。课后,请同学们到书店或图书馆找一找描写世界奇妙的书籍看一看,也可以学一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在生活中你发现的奇妙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目的是引领学生复习归纳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推荐课后阅读,既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F1379016-03FA-4B09-86C0-2D7E6DE14186

猜你喜欢
朗读课文景象自然段
《青铜葵花》选段
秋天
杯中异景
冬天的景象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美丽的秋天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夏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