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22-07-05 03:58黄学宁
考试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培养途径小学美术

作者简介:黄学宁(1976~),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闽江师专附属永泰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背景下,美术教学形式将发生改革与创新。动手能力作为学生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需要提出适当的调整方案与计划,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教学宗旨,为学生日后获得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主要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现状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143-06

小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会重新规划与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小学美术在新课改理念全面实施背景下,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展开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模式。通过联合实际生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其爱上美术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其美术学习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现状

(一)动手能力培养环境方面

小学美术教学中需发挥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与价值,为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质量,会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空间环境。也就是说,所有对教学活动开展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引入培养环境中。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动手能力培养教学环境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物理层面的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从对物理层面环境因素分析来看,大多数小学校具备美术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并且都具备美术活动室与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使用,甚至有些学校会配备投影仪设备。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为学生体验创造了更加充足的空间环境。除此之外,学校电脑室会建立数字化网络系统,方便教师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场地在课堂与活动室范围内,然而在考察活动室的配套设施情况时,发现具备相应美术教学设施,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但也会存在活动空间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的问题,只能满足部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给教学开展带来不便。

从对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因素分析来看,目前大多数学校文化艺术氛围得到体现,充分反映出“体育、艺术2+1”项目推行的效果与影响,促进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与建设。学校会利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艺术节、画展等活动,促进美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活动参与人数不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相关活动举办将流于形式。

(二)动手能力培养意识方面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背景下,教学主体将归还给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与优化,善于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实际教学情况并非如此,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动手意识与欲望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对孩子宠爱过渡,代替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导致孩子动手机会变少。其二,学校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与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意识逐渐减退。因此,学生动手意识要从小培养,并随着年龄增长,要加大培养力度。教学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往往停留在语言交流与表达上,缺少动手实践内容。美术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大量动手实践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对多名小学美术教师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手工课和绘画课教学中,会让学生动手练习,然而在欣赏课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学生动手参与的就让学生亲自参与。有些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针对需要动手操作的环节,均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将教学工具准备充足。然而有些教师考虑到美术课动手操作内容较多,工具准备相对烦琐,不愿意展开实践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教师动手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过于看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为活动多、嫌麻烦,会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美术课程设置安排方面

美术课程实施的要求总共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包括基本硬件实施的建设与配置,如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学校应配备与美术相关的图书资料与光盘,以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加强与校外图书馆、美术馆课程资源的合作,以便于学生展开实践学习,然而学校在这方面建设中,并不理想。其二,教师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应做好扎实专业的知识与较高文化素养,创新思想与意识比较强烈,能够自主学习与了解先进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积累教学研究,实现与时俱进。其三,美术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属于一种动态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进而获得想要的知识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版块。第一,造型版块。其技能培养内容占据绝大多数篇幅,在学习了解技能特点后,联合多种材料,体验造型的乐趣,进而表达内心想法。第二,设计版块。侧重于学生设计制作能力,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展开有目的性设计制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三,欣赏版块。侧重于学生审美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第四,综合探究版块。开展综合性美术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探讨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从而掌握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动手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能力会得到培养。然而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想要较好地完成美术课程十分困难,受到一些阻碍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编写过于混乱,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感到麻烦,进而不愿意积极参与,不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多媒体利用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四)动手能力培养实施方面

1.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中,其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师会选用讲授法、示范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形式,然而讲授法与示范法应用最为广泛与普及。究其原因,教师自身受到经年累月教学经验的影响,早已习惯于讲授法与示范法的应用,不需要创新研究,运用起来十分方面。另外,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形式仍然以讲授法为主,将课件内容讲授给学生,给学生创造的动手操作机会少之又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图教学的便利性,并没有做到与学生交流互动,从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压力巨大,但教师也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改变与优化自身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工具与设备,常见小学美术教学手段有多媒体、电视、录像、投影仪等。目前教学中,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妙的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与体验。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课件制作中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实践操作,从而阻碍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第一,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兴趣表现情况。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美术兴趣颇高,美术课堂上各种制作活动以及材料造型活动的开展,满足学生动手与创造的需求体验,给其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兴趣会逐渐泯灭,高年级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消遣与娱乐的科目,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从而抑制美术动手能力培养价值的体现。另外,美术教师教学滞后性,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学生凭借好玩有趣而去參加动手实践,也就是动手活动开展要注重趣味性。

第二,动手活动参与积极性表现。学生在美术学习期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较低,经常将情绪表现在脸上。幼儿时期学生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喜欢在纸上作画,虽然成年人看不出来他们画的什么东西,但他们会表现出喜悦与满足。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从抽象思维中抽离出来,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获得成功就会表现出喜悦之情,一旦遇到失败便会沮丧失望。此时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化,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与指正,通过鼓励机制的运用,处理好学生情感变化与发展。然而实际教学情况并非如此,教师鼓励机制运用频次不高,有些学生受到鼓励,然而有些学生得不到正向鼓励。导致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情感态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

(一)影响学生智力以及心理品质发展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善于动手玩耍、摸索的学生,脑神经发育相对较快,会表现出更好的协调能力与灵活能力,其思维能力将变得更强。由此可见,外部环境给学生的刺激更加强烈,有助于学生脑神经通道的完善发展。美术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刺激因素,凭借自身绚丽色彩的搭配、材料的纹理分布等,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刺激,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贴、剪、撕、摸等一系列操作,在逐渐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神经链接,从而促进学生脑功能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从事某项任务时,如果一直沿用传统、单一学习方式,那受到的刺激将存在弱化现象。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联合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获得多渠道视听感受,强化学生动手体验,在满足大脑协调性发展中,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大量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会促进学生脑部发育,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开发,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之后,在面对某项实际操作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会从容克服各种困难与问题。学生通过审视自身的力量,秉持自身坚强的意志力与耐力,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满足感,有利于调节心理压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与潜力的人,对待美的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与培养。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形式,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在绘画操作过程中会表现一定的实践性特征。由于学生年龄差异与生长经历的不同,对美术创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绘画方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动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中,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教师凭借自身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学生创造充足的体验感受过程,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偏向于好动与活泼,喜欢绘画身边的事物,会凭借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他们所画作品充满童真与质朴。学生在幼儿期间,通过一系列画、摸、贴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动手能力已有一定基础,通过亲手操作做出充满童趣的作品,从而激发内在学习潜力与学习兴趣。小学生自身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缺少仔细观察,导致绘画画面十分单一。因此,美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动手能力培养环境

第一,营造良好美术教学环境。学生在特定美术环境氛围中,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表现出较强的参与主动性与自觉性。美术教学环境的塑造,主要包括校园与课堂两个方面。校园美术氛围建设主要表现在:其一,学校举办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如美术展开、校园文化节、美术兴趣小组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会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二,通过艺术手段装饰校园环境,感染与熏陶学生审美心理感受,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课堂美术教学环境营造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准备充足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教学方式,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二,充分发挥教学手段与设施的作用。美术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并且图文并茂,在各种工具与材料运用下,使教学活动开展得以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与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动手参与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各种感官神经受到刺激,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学校应具备基础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条件,建立网络数字化服务系统,并配备相应的美术活动场地。对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添加更加先进的设备,以推动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收集,从而实现美术知识视野的拓展与延伸,并结合美术活动室相关活动的举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其动手能力。

第三,加强工具材料的收集。众所周知,美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与实践性,需要借助大量工具材料来实施美术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工具材料的运用,了解与掌握工具材料的属性与特点,从而促进自身创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挖掘与学生兴趣方向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与材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补充教学材料,如报纸、包装盒、塑料袋等。具体实施方法为,教师与学生对本学期教学内容所需的工具、材料进行全面的整合与收集,在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学生会对本学期所需材料进行一个充分的学习过程,对材料基本的搭配与使用有初步的掌握。学校方面为了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工具材料,如剪刀、胶水、不同颜色的纸张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课余时间收集废旧物品来补充教学工具,如废旧电池、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在这些废旧物品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对环保意识有了充分的认识,内心树立起強烈的环保意识。在材料准备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提供帮助。

(二)完善美术课程资源建设

1. 剖析教材内容,创造动手空间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挖掘与拓展教材的动手空间。对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研究中发现,教材内容设置与编著,注重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轻松明快,具有极强的寓教于乐特点。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教材中包含大量美术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逐渐提升审美能力与健康情感发展。根据教材设计方向可以看出,动手能力培养将得到重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善于挖掘教材教学侧重点,结合教材各个版块领域,为学生创造更加便捷的动手参与空间。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心中的太阳》教学中,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以绘画创作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身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太阳的温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供相应素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神经的调动,感受不同的形状与色彩,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与培养。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其中包含大量的动手操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身观察与感受太阳,获得真实感受与体验,然后再结合内心想法,绘画出内心对太阳的想法,此时绘画作品将更加丰富且富有灵动性。又如,在六年级下册《拍一部小电影》教学中,通过本节课学习,会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拍电影需要导演、演员、编剧等角色,因此,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明确小组成员所扮演的角色。首先让学生观看电视中出现的积极正能量小电影,然后了解其制作团队所需人员,并深入不同岗位角色的实际工作情况,在相互合作中完成电影。编剧负责电影剧本的编写,后期负责准备拍电影的设备材料,导演负责总体监管等。通过相互沟通互动中,学生顺利完成对应学习任务,然后进行整合与调整,实现每个环节的完美衔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会大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会从剧本编写与画面控制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2. 开展趣味性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教材不再是美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为满足新课程改革发展需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属于必然发展趋势,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表现。首先,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会扩展实际教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促使课外以及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其次,学生生活学习空间得以拓展,美术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展开联系,并融入各学科领域中。由此可见,美术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发挥空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课程资源,还可以面向校外以及社会,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是教师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事物。学生在面对熟悉事物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与关注,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热情。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熟悉事物,进而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与延伸。利用校园周围小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团体展开合作,进而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小组设置横幅与标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青年宫、博物馆等,陶冶学生情操,拓宽学生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例如,在《手绘校园招贴》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网络渠道,在网上收集一些校园设计图片素材,在符合学生兴趣特点基础上,恰当选择素材样式与种类,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校园的形象,进而描绘出校园招贴内容,并通过评比方式,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园各个角落张贴,进而提升学生创造激情与动力。其二,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地方教材的补充,能够结合地区特色,开发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特色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操作空间不足、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因地制宜,让学生就地取材,进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积极改进培养实施过程

1. 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培养意识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目前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具有促进作用。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点,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以此作为基础保障增强学生动手培养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实践中,最终实现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创设情境注重生动形象性特点,赋予极强的表现力。如此一来,便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确保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青花瓷》教学中,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青花瓷历史以及传统制作工艺,掌握青花瓷的主要特点,并感受其典雅之美。二是欣赏青花瓷,探索与研究青花瓷色彩与纹饰搭配,并尝试运用水墨进行临摹,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三是通过对青花瓷艺术魅力的感受,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领悟。如果教师采取传统单一讲述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借助PPT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青花瓷,并针对每种青花瓷进行详细的讲解与描述。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教师要准备颜料、画笔、剪刀、贴纸、瓶子等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创造,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青花瓷的制作。

2. 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法,想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抓住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美术创作。

例如,在《游乐园》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开展相对应实践活动。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有通过观察游乐园图片与视频,唤起学生的美好记忆,并了解各类娱乐设施的造型与功能,尝试运用手绘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从多角度表现游乐园情况,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制作能力。教师首先将学生常见的游乐园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边观看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一次“游乐园一日游”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游乐设施的了解与关注。教师将上课所需的视频、图片、画笔等工具事先准备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进而绘画出心中的游乐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会促进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中,要明确实际教学现状与特征,从而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与个体差异性,制订与之相匹配的培养计划与措施,从而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灵华.小学美术教学中培養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2(1):81-82.

[2]罗程璟.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J].读与写,2022(13):133-135.

[3]刘振宏.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J].读与写,2022(10):190-192.

[4]钱宏燕.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24):184-185.

[5]李翠萍.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新课程,2021(43):110.

[6]唐子茵.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探析[J].散文百家,2021(18):79.

[7]智育海.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剖析[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1(3):130-132.

[8]鲁宇.小学美术纸艺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21,18(24):198,217.

[9]南统建.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新课程(上旬),2021(40):210.

[10]谢吴琼.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21(2):122-123.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培养途径小学美术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