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

2022-07-05 02:38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林前景导师

张 静 符 丹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素质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所以应引导各类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即便是在农林院校,仍有53%的研究生在毕业后不会选择在涉农领域工作。这从侧面证明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其中研究生毕业人数是63.97万人;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40万[1]。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表现出了很大的担忧,部分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普遍较低。尤其是研究生学历的学生,工作前对就业前景的较高期望与就业后的较低工作满意度形成鲜明对比,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2]。因此,对农林院校而言,在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下,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积极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是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由此,如何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以及对涉农领域就业前景的期望值,激发他们在涉农领域就业岗位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和必须应对的难题。

一、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相关研究综述

有学者认为,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个人农业素养是影响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重要因素。对此,相关文献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王菁[3]等认为影响学生就业前景预期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专业实力、专业前景、学校实力、社会认可、自身能力等,而科研能力、学习风气、学校整体就业实力等是次要因素。朱姝等[4]通过对应届本科生就业前景主观感知进行5分类测度,最后得出“学习成绩可以提高就业前景预期,并且学生多参与社会工作对增强就业能力有比较大的帮助”的结论。王旭[5]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姚计海[6]认为应加强研究生学术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也是学生就业的内在保障。陈志霞、郭金元认为研究生胜任力主要包括自主管理、研究能力、态度品质、心理素质、研究方法、专业知识等6个维度,且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综上,已有研究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及就业前景的影响因素,但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从社会的客观环境这一角度对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但缺乏从学生自身能力素养的角度进行探讨,特别是从农林院校研究生自身农业素养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尤为缺乏。第二,已有研究只是将学校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及就业前景的一个整体因素,或是单独分析辅导员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而很少集中研究导师对研究生就业前景的影响绩效,尤其是对导师责任制下导师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第三,已有研究大多是以综合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很少对农林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39名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在线上及线下开展问卷调查,并运用Logit模型和有序Logit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农业素养2个影响因素入手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既是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补充,也是为提升农林院校大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率以及就业前景期望值等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二、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假设

(一)导师管理模式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学历层次、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实际的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同时,相较于其他热门专业,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压力更大[7]。因此,有必要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巧和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8],而导师在这其中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导师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还可以在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9-10]。谢治菊[11]在研究中提出: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能提升学生的就业效果,而导师支持学生实习可以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并增强就业信心。李慧敏[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除了期望跟随导师学到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之外,还希望与导师有充分的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机会。此外,导师采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而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其就业前景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提出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假设。

预期假设H1a:与导师的交流次数对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期望有正相关影响。

预期假设H1b:导师对学生思想生活的关注程度对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期望有正相关影响。

(二)农业素养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

当前的就业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个体自身能力的竞争[13]。从学生自身素养角度来说,学生在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会导致就业竞争力下降[14]。对学生能力的界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丁振国[15]等认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求职能力和职业能力,而用人单位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包括其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责任心等。蒋洁[16]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综上所述,提出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假设:

预期假设H2a:农业经营悟性能力素养对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期望有正相关影响。

预期假设H2b: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能力素养对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期望有正相关影响。

预期假设H2c:农业专业素养对学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期望有正相关影响。

三、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模型与描述性分析

(一)模型设定

围绕“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农业素养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这一主题设定研究模型,见式(1)。由于“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变量为0和1的离散数据,故选择Logit模型进行估计;而“就业前景期望”变量为以分类为主的离散数据,且离散数值大于两类,故采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估计。

yi=F(αMi+βSi+γXi+εi)

(1)

式(1)中:yi为被解释变量,代表“涉农就业选择及工作前景期望值”;Mi和Si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衡量导师管理模式和研究生农业素养的变量;Xi为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反映学生、导师、农林院校特征的变量;α、β、γ为待估参数;εi为残差项,服从独立正态分布。F(.)为某非线性函数,具体形式见式(2)。

(2)

式(2)中,yi是可以被实际观测到的被解释变量;yi*是yi背后存在的不可观测的连续变量,称为潜变量,且满足:

yi*=αMi+βSi+γXi+εi

(3)

μ1<μ2<μ3<…<μJ-1称为切点。

(二)数据来源

研究模型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9年4—5月采取线上和线下方式开展的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9份。其中,线上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线下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学院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以及即将毕业研究生等进行访谈获得。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农业素养、社会资本以及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就业情况等,侧重收集了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和工作情况。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评分方法,设置“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5种答案,并分别赋值为5、4、3、2、1。

(三)变量选取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研究模型选取“工作是否涉农”“工作前景期望”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导师管理模式、学生农业素养、控制变量等3个方面选取10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导师管理模式方面选取“与学生交流频率”“对学生思想生活关注度”2个变量,学生农业素养方面选取“有农业经营悟性”“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专业是否涉农”3个变量,控制变量方面选取“性别”“生源地”“学历层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期待的农村工作底薪”5个变量。各变量的含义及赋值详见表1。

(四)描述性分析

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偏重于个性化,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也在不断下降,研究生就业总体质量甚至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导师采取的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就业绩效。通过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问卷调查中的访谈结果进行梳理,研究生导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可划分为5类:一是剥削式培养模式:导师不太关心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也不关心,只关注学生有没有完成布置的任务;二是放任式培养模式:导师为学生提供经费支持,不强迫学生做任何事情,放任其自由发挥,只有在学生询问时才给予一定的指导;三是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导师对学生采取完全包办的模式,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但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四是流水线式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流水线上,导师只要求学生参与部分环节或者只让学生负责部分的科研模块,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具备整体的思维能力;五是个性化式培养模式:导师会针对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但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很高。

表1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研究模型的变量说明

问卷调查结果(详见图1)显示: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导师采取剥削式培养模式的占4.60%,采取放任式培养模式的占30.54%,采取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的占10.88%,采取流水线式培养模式的占17.57%,采取个性化式培养模式的占36.41%。而这一现状与学生的期待有较大的差距。如图2所示,学生对个性化式培养模式、放任式培养模式、流水线式培养模式、事事亲为式培养模式的选择比例分别为67.78%、13.39%、12.13%和6.69%,对剥削式培养模式的选择比例为0.00%。可见,学生更期待的培养模式是个性化式培养模式,认为这一模式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有利于在快乐中学习,可以使学习生涯更加充实快乐。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在保证完成研究生基本培养计划的前提下,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和自我认知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图1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调查中导师采取的5种培养模式的比例分布

图2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调查中学生对5种培养模式的期待情况

针对研究模型中的2个被解释变量“工作是否涉农”“工作前景期望”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工作发展前景”是农林院校研究生在就业时最看重的因素,学生选择的比例高达58%;同时,在工作前景期望方面,如图3所示,研究生中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看好”的比例超过50%,认为“一般”的比例为40.32%,“不看好”的比例不足7%。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林院校研究生对工作前景持乐观态度。此外,如图4所示,在学生就业时导师提供的帮助主要包括:53.65%的导师会给予学生一些经验分享,45.4%的导师会接受学生的就业咨询并给予一些就业建议。无论是经验分享还是就业建议,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前景期望度。这进一步说明导师对学生就业的帮助很大。

图3 农林院校研究生对工作前景的看好程度

图4 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时获得导师帮助的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2)显示:①即使在农林院校也只有47%的研究生选择涉农领域的就业岗位,表明研究生在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严重不足。②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前景平均期望值为3.54,表明大部分研究生对就业前景比较看好。③在导师管理模式方面,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一般维持在约1周1次的频率,处于较高的交流水平;同时,导师对研究生思想生活关注度的平均值为3.59,这都表明一般情况下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关注度较高。④在农业素养方面,研究生对自身农业经营悟性的自评平均值为3.63,说明农林院校研究生的农业经营悟性水平较高;对乡村振兴贡献度的自评平均值为3.30,说明处于一般水平;有75%的研究生所学专业涉农,说明具有较高的农业专业素养。⑤在控制变量方面,男生占比为44%,来源于农村的生源占比为67%,博士研究生的占比为14%,曾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占比为71%。⑥选择到农村工作的研究生对底薪的一般要求为6000~9000元/月。

表2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研究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研究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笔者运用Stata14.0软件就导师管理模式、学生农业素养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分别进行了Logit和有序Logit估计,研究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研究模型估计结果

(一)导师管理模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①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次数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1a相符;但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1a相反。②与导师交流越多的学生对工作前景的期望值越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有的导师采取“压榨型”管理模式,与学生的交流多侧重于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导师的科研和工作,而在学生就业选择方面很少交流,进而造成学生有比较大的就业前景压力。③导师对学生思想生活的关注度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有正向影响,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有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1b相符。这表明导师对学生的思想生活越关注,学生越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值越高。

(二)学生农业素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①学生的农业经营悟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有正向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有正向影响,均与预期假设H2a相符。这表明农业经营悟性越高的学生越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值越高。②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值有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2b相符。这表明对乡村振兴贡献度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值越高。③专业是否涉农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有正向影响,与预期假设H2c相符。这表明所学专业涉农可以使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农业相关素养,从而有利于显著提高其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的可能性,同时农业素养较高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期望值也较高。

(三)控制变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①性别在10%的显著水平上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有负向影响,同时对就业前景期望也有负向影响。相较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更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涉农行业的工资水平较低,而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又赋予男性挣钱养家的重大社会责任,所以男生选择在涉农行业就业的意愿较低,同时男生对薪资有较高标准的要求势必也会导致其对涉农行业的就业前景不太看好。②生源地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有正向影响,对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影响。相较于其他生源地学生,农村生源的学生虽然更倾向于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但就业前景期望值更低。③学历层次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有正向影响。这表明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越愿意专注于在涉农领域就业,而且就业前景期望值越高。④是否曾担任学生干部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有正向影响,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期望。相较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更有奉献精神,更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值更高。⑤期待的农村工作底薪对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影响,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显著影响。这表明对农村工作底薪期待越高的学生越不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值越低。

五、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研究结论与相应策略

(一)研究结论

基于2019年4—5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39名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研究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线下访谈结果,运用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导师管理模式和学生的农业素养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及就业前景期望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导师管理模式的影响方面,导师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正向显著影响研究生在涉农领域就业的选择,但对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显著影响;同时,导师对学生思想生活的关注度正向显著影响研究生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和就业前景期望。第二,在学生农业素养的影响方面,是否有农业经营悟性对研究生的涉农领域就业选择以及就业前景期望均有正向显著影响;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对研究生的涉农领域就业选择以及就业前景期望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专业是否涉农对研究生的涉农领域就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对就业前景期望具有正向影响。第三,在控制变量的影响方面,男生不愿意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就业前景期望较低;农村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但是就业前景期望一般比较低;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且对就业前景有较高的期望;曾担任学生干部的研究生更青睐于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而且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对其工作前景期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农村工作底薪有较高期待的研究生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的概率较低,而且较高的农村工作底薪期待对其就业前景期望有负向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研究生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的比例较低,即便是在农林院校也还不足50%;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比较高。因此,在保证研究生有较高就业前景期望的前提下,促进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积极选择在涉农领域就业,推动他们多下乡参与农业行业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提升农林院校研究生到涉农领域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就业前景期望,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就业倾向,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针对农林院校研究生,要大力宣传在涉农领域就业的益处,激发学生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导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导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日常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其毕业后的工作规划乃至人生发展等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高学生的就业前景期望。第二,农林院校研究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农业素养。一方面,在学期间,研究生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悟性之外,还要多去领略新时代农业工作者楷模的风采,并以此激发投身于农业发展的激情和热情,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多去学习农业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加大力度为农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第三,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支持大学生到基层特别是到农村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可以提高涉农工作岗位的福利待遇,以高于城市工作岗位的薪资去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同时也为那些为家庭鼓足干劲挣钱的男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第四,学校要鼓励学生读研期间主动参与学生干部的任职,培养自己乐于奉献的精神。第五,学校要引导学生降低对农村工作底薪的较高要求。通过降低自身要求再结合实施提高待遇的外部政策,不仅可以解决涉农领域工作岗位工资偏低的问题,而且还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期望,进而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多做贡献。

猜你喜欢
农林前景导师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V eraW an g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