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

2022-07-05 02:38穆守媛丁晨旸朱春福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明思政

张 璐 穆守媛 丁晨旸 朱春福 王 崑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杭州 311300; 2.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哈尔滨 150030)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围墙”中的学生如若缺乏良好的价值引领,很容易在多样化的信息和价值观中陷入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和育人育德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立的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良好品德,树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1]。课程思政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育人维度来升华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2],从而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的“四有”新人。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德育模式,强调在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中实现主流价值的引领[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它们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堂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1,5]。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风景园林建设则是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

“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是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园林植物类、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构成了风景园林专业的三大支撑,其科学内涵丰富,与时代发展结合紧密,对园林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为例,探索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成效。“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核心内容包括生态学基础与生态规划设计两部分,基本涵盖了园林植物个体、园林植物种群、园林植物群落、园林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等几个层次[6]。“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为学生理解和开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生态学基础,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践行生态文明战略。

一、“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建设的总体思路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准契合点。“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中的生态学基础与生态规划设计,从理论到实践都与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息息相关。该课程借助生动的案例来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以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资源的契合关系[7]。

“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是显性、隐性并存的,有利于全面育人,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方式如案例学习、实地考察、资源挖掘等正确认识并践行生态文明战略,关注国家大事,与时俱进,培养未来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从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新时代风景园林创新型人才。有些案例的教学目标是解决环境、社会等问题,比如污水治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反映,是显性的成就;有些课程案例,如科学研究的曲折历程、荒野化的现象等,教师需要通过联想、引申、拓展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实现思政育人,如科研精神、工匠精神及行业自豪感和行业价值感等。

因此,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要立足于学科与专业的特殊视野,紧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步伐,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引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亲和力,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二、“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途径

(一)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态伦理与当代价值、生态逻辑与科学素养、生态智慧与文化自信、生态服务与空间正义、生态建设与社会责任等方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与实践是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深刻理解风景园林对于塑造和谐健康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

(二)凝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中生态学基础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具有良好的契合度,具体结合点见表1。笔者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寻找与课程的优新契合点,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生态学基础理论部分重视原理、理论的创新过程,课程中还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与创新思维。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部分以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建设成就为重点,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从业责任感。此外,补充国家或部门颁发的行业法规、条例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法律意识。

表1 “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元素的知识点和案例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1.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慕课(MOOC)、爱课程等网络教育平台以及钉钉、腾讯课堂等师生交流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另外还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开展课程主题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实践,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运用学习通APP进行日常管理,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课前学习任务从以往的语言描述问答形式,变成以“学习强国”中的相关新闻、视频为案例的形式,问题针对性强,更为生动、直观、实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充分利用腾讯会议、学习通、微信等软件,搭建了学习、交流、反馈的立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解决师生时空异步问题。课下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并了解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生态建设成就的相关资料,上传平台,共建共享,不仅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关注国情社情。

2.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传统课堂讲授中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通过信息平台,寻找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案例,并进行研讨,鼓励学生挖掘问题和创新思考。教师重新调整“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的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8],让学生将课堂内的时间主动用于一些专业主题的讨论和学习。例如,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生态学原理学习专题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查找网络资料,包括视频、图片等,分析其生态学原理并进行汇报;讨论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碳达峰与碳中和”,从原理本身拓展到国家的生态战略,理解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及风景园林行业即将面临的挑战。通过这类专题活动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其中,启发学生利用风景园林生态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及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每位同学交流,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除了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专业教师的身体力行对于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提高。①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只有教师自身思想境界较高,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作榜样。教师要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正确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②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坚守严谨的治学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和指导,言传身教。通过课程专业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以生态学的视角去理解国家生态文明的战略与实践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认知,减少学生对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抵触感。③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创新。以“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为例,深入挖掘历史、生物、地理、文学、书画、音乐中涉及风景园林生态学方面的生动案例,将其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结合,总结其中的生态学原理并链接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多元性、趣味性、生活性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育人。

三、“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成效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着重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生态智慧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例如,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重要概念“种间关系”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几千年传统农耕经验与智慧的积淀,被列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大世界遗产项目称号,展现了我国古人治水净水的智慧。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先人对生态智慧的传承,学生能体会到我国比欧美国家更早地认识到人与洪水的关系,并主动去调控雨洪。“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坚定了其文化自信。

(二)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职业责任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9]。教师在授课中通过讲解生态学基础原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与生态文明实践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例如,通过分析“成都活水公园”案例的原理及实践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生态资源与经济价值的关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讲授“园林植物种群”,分析胡杨和杂草的生态对策,结合生态位原理,鼓励学生在平凡岗位中实现人生价值,认真思考行业责任担当;通过“塞罕坝生态恢复”案例介绍了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成就,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形成“挖掘专业知识中的生态文明元素—介绍优秀的生态规划设计实践—开展课堂生态文明主题讨论”的一整套思政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对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产生共鸣,也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律法规是风景园林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宏观上指导国家城市建设,微观上指导专业制图规范等。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教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与园林建设和管理具体实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土空间规划中“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的重要意义,认识当前我国“多规合一”的工作重点,理解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严守资源利用上线”3个原则,认识到风景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笔者通过课后与学生进行的开放式访谈,发现他们对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家公园体制、城市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问题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自学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四)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

教师通过讲授园林生态学发展史,宣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历史观,辩证理解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发展中攫取自然资源快速进行经济建设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及近年来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取得的科学进展及实践成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问题的关键因素。并且,教师在实习课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和生态站进行生态观测,培养学生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来,学生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时,涌现了大量生态学相关的选题,这得益于我们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实践证明,通过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风景园林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职业责任、法治意识、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得到了提升,树立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为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提供了可参考的课程改革路径。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文明思政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