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让语文课堂“绚起来”

2022-07-14 09:46夏春风
教育界·A 2022年14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夏春风

【摘要】语文课堂是落实美育的地方之一,教师在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美、主题美和情感美,让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地“绚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反复品鉴文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丰富情感,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较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欣赏,以至于学生无法从文章的语言、主题感受文章的美,审美能力得不到培养。为了彰显语文课程的美育价值,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语言、主题、情感等,使学生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一、多措并举,分析语言美

语言是构成文本的基础,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美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用心,也让学生积累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为学生之后进行自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问题引领

向学生提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会基于文本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学生对文本进行细细分析[1]。

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文章的语言时,教师也可以用此方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对文章语言进行反复琢磨,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文章中语言的品鉴。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力度,以便及时地进行补充讲解。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观潮》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教师可先提出“文章中主要写了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把握。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钱塘江潮进行描写的呢”“处于不同的时期,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那些画面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等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精准理解潮来前、潮来时钱塘江的特点,并对文章语言进行细细品读。

(二)合作辅助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若是教师直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分析,那么学生会因为自身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有限,无法对文章语言进行有效解读。长此以往,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开始排斥语文阅读课程,丧失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2]。因此,教师如果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不想让学生丧失信心,可以针对易于理解的文章选择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为学生安排合作小组,以便学生了解更多阅读角度,对文章语言进行有效

解读。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松鼠》一文,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得很巧妙,作者对文章语言进行了精妙的处理,将松鼠描写得生动传神。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文章中采用哪些修辞手法,对松鼠进行了什么描写,又表现了松鼠怎样的特点呢?”提问后,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思考的时间,以便每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身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得出结论。随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进行快速分析,再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学习小组,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语言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能力稍弱的学生。安排好后,学生就可以在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文章语言,从而有效理解作者生动、形象、细致的语言。

(三)打破界限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应让学生的目光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而是要主动地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学生引入新颖的学习方式,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3]。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引入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活动,让学生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文章语言进行分析,深入感受语言的美。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白鹭》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以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对文章语言进行鉴赏。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文本,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了解白鹭的身形以及白鹭在觅食、飞行时的样子等。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筛选、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文章中的字词,总结白鹭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总结出的白鹭的特点,使用绘画的方式,重现作者笔下的白鹭,使学生在打破学科界限的阅读活动中,真正体会作者笔下白鹭的美,加深对文章语言的理解。

二、教授方法,分析主题美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期望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真善美,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感悟生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基于作者的角度发现生活的美好,由此受到影響,主动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一)解读标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这篇文章最显眼的内容,有时候,文章的题目就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往往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更好的把握,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美时,教师可以将题目解读贯穿教学始终,利用题目“引人入胜”,真正地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用意,感受文章的主题美。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从题目出发,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年有几个季节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作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便可以顺势引出本篇课文的题目,并围绕题目继续发问:“四季是美丽的,那么每个季节的特点都一样吗?不同的季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由此,促使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好奇心,主动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找出“四季之美”。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将目光放回文章的题目,让学生总结四季的美,切实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把握细节

文章的主题之美不单单体现在文章的题目,还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表达主题的句子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此外,在指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时,教师也应当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灵活选择。

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落花生》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展开说明。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使用了一句话来表达整个文章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读文章,让学生对本篇文章进行初步感知,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的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用意”,使学生快速地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意识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这句话是本篇文章的主旨。紧接着,教师再提出“为什么作者的父亲要这么说,他是从花生的什么特性得出这一结论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父亲的话,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三)学习背景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创作背景,这一背景也是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原因,文章的字里行间会流露出与背景相关的内容。在组织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前,教师也应当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创作背景,使学生能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心境出发,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正确理解[4]。此外,通过学习不同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也能够积累文学常识,有效提升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桂花雨》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的作者在1949年前往台湾,离乡多年后,故乡的景色非但没有从作者的脑海中消失,反而更加激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通过淡淡的桂花香和摇桂花的场景,将现在与过去连接在一起。在课堂上,教师先将上述写作背景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三、搭建情境,分析情感美

文章的情感,是其内容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美,让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文章情感的美好。然而,教师很难只通过口述实现有效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情感这一目标。情境教学法能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感受,促使学生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完成对文章情感的鉴赏。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时,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情境的优势,带给学生切实的体验。

(一)组织角色扮演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都期望通过有趣的方式,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感知、体验和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角色扮演类学习活动,不仅能带给学生有趣的学习体验,也能够让学生与文章主人公处于相同的位置,以便学生以主人公的视角,把握文章中的情感流动[5]。因此,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类学习活动,带给学生更为真实的体验。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教师便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先安排学生通读文章内容,使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角色、场景,以及每个角色的语言、性格特点等。随后,教师给学生留出一部分自主选择的时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学生选定角色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小组,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开始角色扮演。教师要尽量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这一活动,亲历文章中的故事,感受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

(二)打造直观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期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情感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视听盛宴,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情感进行解读,从而提高学生欣赏文章情感的效果。

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草原》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如果教师只使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学生很难对作者的情感有充分的理解。然而,教师若是可以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直面草原的美丽风光,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如“透过视频,你对草原的风景,以及草原的人民有怎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基于自身的视觉体验,感叹草原的壮美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熱情。

结语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主题美、情感美,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文章的魅力,从而更主动地参与语文阅读课程,并积极地对文本中的美进行挖掘和分析。然而,过去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优化、完善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在彰显学生本位性的同时,带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让语文课堂“绚起来”。

【参考文献】

[1]曹丽.让阅读成为“悦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育,2016(21):86.

[2]胡军.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读[J].新课程(上),2014(10):156.

[3]冯成芳.引导美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J].新课程导学,2018(07):87.

[4]张静.让学生学会美读:浅谈新课改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科普童话,2014(11):56.

[5]孙玮.“小策略”打造小学语文“悦动课堂”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师,2020(S1):37.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