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切除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分析

2022-07-22 07:53蒋丽梅蒙慧菊
医药前沿 2022年14期
关键词:扁桃体预防性抗菌

蒋丽梅,蒙慧菊

(1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广西 来宾 546100)(2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广西 来宾 546100)

近年来,由于病菌侵袭、外部刺激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耳鼻咽喉相关部位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针对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患者而言,极大比例需要实施手术方式干预治疗。由于耳鼻喉器官与腔道相通,其手术切口分类一般是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切口),虽然具有较高的手术要求,但不会对术后切口的感染造成较大的影响和威胁。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有相关明确规定,虽然该切口应当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在时间上要予以严格限制,且规定用药时间当为24 h,在必要条件下才可以适当延长至48 h。但在实际操作中,临床用药时间一般都会严重延期,远远超过指导原则的要求范围,甚至还存在部分患者在完成手术后7 ~10 d 时间范围内连续静脉点滴抗菌药物干预的现象存在。较之于国内具体实际情况,国外针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却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要求,一般情况下不许可使用抗菌药物方式干预,甚至还十分极端地提出在抢救生命的情况下才推荐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日常操作中接受Ⅱ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而言,是否必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临床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性意见。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患者80 例,分组观察,分析针对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特点及操作方法,以期为后续实施类似干预提供借鉴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6 月—2021 年5 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共为80 例。根据围手术期内是否应用抗菌药将80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8 ~18 岁,平均年龄(13.5±3.2)岁。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龄9 ~18 岁,平均年龄(13.4±3.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具有典型的慢性扁桃体炎相关临床症状并经检查确诊;②均具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相关适应证;③患者意识清晰,具有良好沟通和融合能力;④无明显的相关手术禁忌证;⑤无其他血液性疾病;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病灶性扁桃体炎患者;②伴有腺样体肥大及阻塞型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③急慢性鼻窦炎患者;④并发系统性疾病者;⑤头孢药物过敏者。

1.2 干预方法

(1)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30 min 时范围内予以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按公斤体重剂量用药方式严格给予预防,控制术后给药至24 h。(2)研究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则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3)手术操作。本研究80 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实施电刀低功率双侧扁桃体切除术。在实现彻底止血后,针对患者的扁桃体窝以低温盐水实施严格冲洗,以尽量减轻热损伤造成的不良影响。手术获取的相关标本均送病理严格按照程序完成后续检测。术后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完成口腔护理,引导教育患者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以半流质饮食方式加强营养,补充水溶性维生素以有效促进患者黏膜上皮加快愈合。本研究两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予以随访4 周。发现相关问题予以针对性处置干预。

1.3 观察指标

(1)术后疼痛程度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量表实施评价,分别记录其术后24、48、72 h 的疼痛评分情况。分数越高,对应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越明显。(2)术后情况。主要涉及内容为术后感染、继发性出血、术后24 h 发热、术后首日白细胞指标、6 h扁桃体窝白膜形成情况、7 ~8 d 扁桃体窝白膜脱落情况。针对相关指标予以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情况比较

完成手术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 h 低于术后24 h,术后72 h 低于术后48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但各时间点两组间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情况比较(±s,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均无感染、继发性出血现象发生。两组术后24 h 发热比例均在52%以上,术后首日白细胞指标增加比例均在42%以上;术后6 h 扁桃体窝白膜形成比例均在85%以上,7 ~8 d 扁桃体窝白膜脱落比例均在70%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比较[n(%)]

表2(续)

3.讨论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扁桃体切除术已经发展成为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手术类型。目前,按照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该手术所产生的切口被定位为Ⅱ类手术切口。该类切口属于可能被污染的切口,较之于Ⅰ类切口,其感染危险性显著性偏低。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统计,认为Ⅱ类切口的感染率大约为7%,比例相对较低,实际安全性相对较高。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以及受到固有经验的作用影响,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存在莫名的额外担心,怕被感染,主动要求医生必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后续干预。同时,也有存在部分医生担心脱离杆菌药物可能会影响预后,无法承担责任甚至造成医疗纠纷,进而可能为充分确保医疗效果,一般都会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后期干预。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也有相关规定,由于Ⅱ类切口存在有大量的人体寄殖菌群,须根据实际情况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是,实践操作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预防抗菌药物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非但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感染后果程度,还有可能增加相关细菌的耐药性,无法实现对应的治疗效果,影响临床疗效,导致疾病迁延,加重患者负担,甚至会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乃至于生命安全。美国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在公布的《最新儿童扁桃体切除术指南》中,出于安全和实际考虑,专家组人员一致认为并强烈推荐,在扁桃体切除围手术期不必要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干预。这在极大程度上,对我们既往所实施的相关常规方式抗菌药物使用予以了否定。所以,有必要对其真实可靠性予以验证。

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选择了适宜的患者人群,详细比较了扁桃体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及不使用抗生素药物的两组患者术后康复相关情况。结果显示,尽管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发热以及术后白细胞数升高的患者比例方面较之于对照组略显稍高,但两组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构成必然联系。而两者的变化也和机体的应激反应程度具有密切关系。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结果证实,术中使用抗菌药物,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或者极大程度上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减少术后发热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本文结果还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相关预后指标,与术后感染相关的疼痛持续时间、继发性出血、白膜形成及脱落时间延长等数据治疗方面,均不存在有对应的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针对接受扁桃体围手术期患者予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不仅没有产生任何有价值的作用,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还会增加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不利于抗菌药物的科学有效使用管理,更违背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宗旨。因而,这种行为应当被摒弃。

临床相关研究分析结果偏向性认为,针对单纯扁桃体切除术患者而言,实际上无需予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层面:患者接受扁桃体切除手术方式治疗,具体临床操作中,手术经口腔位置处进路,虽然患者的口咽腔细菌含有大量寄生菌,但实际上主要属于正常菌群,一般条件下并不存在致病性。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感染。研究证实,针对慢性扁桃体炎而言,其发病机制是患者的扁桃体隐窝口位置处由于相关原因发生堵塞,导致相关致病菌以及炎症渗出物均位于扁桃体隐窝内,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会被直接暴露甚至污染口咽腔。手术切口位于患者的腭咽弓正常黏膜内,手术操作过程中,以电刀沿扁桃体被膜处实施分离。这种操作过程,不会直接接触其致病菌,能够达到无菌切口及其相关的手术要求标准。且术中过程中使用电刀方式完成分离,其术腔部位的短暂温度可达150 ~400 ℃,在这种条件下,就算是有细菌自隐窝脱落、污染甚至被定植于术腔,也会被高温环境瞬间杀死。患者在顺利接受完毕手术操作治疗后,医务人员还将严格予以盐水冲洗,确保手术部位的清洁,这也属于保证术腔形成无菌创面的重要操作流程。本文结果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同时证实,针对扁桃体切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预防性使用抗生药物,实际上并不会增加其术后的感染概率。国外也有研究报道,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炎,其围手术期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造成患者的术后感染明显提升。这也证实了本研究相关论点和结果的正确性。

本次只是选择了扁桃体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主要原因是综合研判后,考量到该手术的时间相对较短,术后观察相对便捷,就算是因为研究的原因造成患者术后感染也相对容易被控制处理,且一般不大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进而选择该类患者实施临床对比研究。鉴于本次纳入患者样本数量相对较小,观察周期较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还需要在今后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延长研究周期,获得更有价值的数据参考。尽管本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数据,但针对其他Ⅱ类手术切口患者而言,是不是也不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还需要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以确保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还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持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扁桃体预防性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白藜芦醇抗菌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