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阶段转变护理预防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2022-07-22 07:53谢晓娜
医药前沿 2022年14期
关键词:分阶段液体综合征

谢晓娜

(汕尾市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血透室 广东 汕尾 516400)

失衡综合征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3.4%~20.0%,轻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烦躁,严重者出现惊厥、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一般认为失衡综合征的发生与透析过程中血液循环中的水进入脑细胞引起的脑水肿有关。经过对失衡综合征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找到对应预防的方法,除了医护人员注意血液透析时机和方法外,还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液体摄入的自我管理。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是护理学中常用的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行为培养的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 年4 月—2021 年3 月在我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100 例患者,探析行为分阶段转变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失衡综合征预防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0 年4 月—2021 年3 月在我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中途脱落1 例,对照组中途脱落2 例。最终观察组完成49 例,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龄32 ~57 岁,平均年龄(46.5±12.2)岁;血液透析龄1 ~9 年,平均(3.9±1.5)年。对照组完成48 例,男性28 例,女性20 例;年龄33 ~59 岁,平均年龄(47.1±12.9)岁;血液透析8 个月~8 年,平均(3.7±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PPJLLL2020-01-12),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行规律血透透析时间≥6 个月的终末期肾病患者;②年龄18 ~60 岁之间,能熟练使用微信文字聊天功能;③病情稳定,预期生存期>6 个月。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护理;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③预期6 个月内将进行肾移植。脱落标准:①中途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者死亡,不能坚持完成研究;②中途不愿意按既定研究方案积极配合护理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为期6 个月。通过集体授课、患者手册指导患者控制体重、饮食和液体摄入等事项,每次透析前面谈告知患者液体摄入量,指导患者每天测量记录血压。

观察组在采用行为分阶段转变模式护理,帮助患者逐步建立失衡综合征预防的自我管理习惯。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建立医患沟通微信群,相关医护人员和患者可通过微信群发布信息和沟通交流。将整个行为转变的过程分为无意图期、有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和维持期等5个阶段,为期6 个月。针对每个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内容和方式,每一个阶段由专门的一位护士负责,另由组长负责统筹、检查和监督护理整体情况。每个阶段护理内容及方式如下。

1.2.1 无意图期 每周干预一次,每次30 min,为期两周,以个体指导、集体授课结合为主。护理团队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邀请加入微信群,集体宣教液体摄入管理的重要性,使患者认识到良好的自我管理对预防血液透析并发症的益处。

1.2.2 有意图期 每周干预一次,每次30 min,为期两周,以个体指导为主。对每位患者液体摄入情况作出评估,并对液体摄入过多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

1.2.3准备期 每周干预一次,每次30 min,为期四周,以个体指导为主,同时邀请家属参与指导和监督。指导患者学会体重测量、饮食记录以及评估饮食量和液体摄入量等方法,为患者确定自身液体摄入量及每天食物分配及餐次。第4 周举办病友交流座谈会,让患者分享各自成功经验,建立信心。

1.2.4 行动期 每周干预一次,每次30 min,为期八周,以个体指导为主,通过微信、电话随访。包括指导患者描绘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变化趋势图,评估患者液体摄入技巧掌握程度,对不正确的地方与患者探讨,帮助其纠正。于第4 周召开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坚持完成。

1.2.5 维持期 每4 周干预一次,为期8 周,每次10 ~15 min,个体指导为主,通过微信、电话随访。肯定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监督鼓励继续坚持,并于第8周开展病友总结会,邀请家属参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3 评价指标

(1)观察与记录两组6 个月护理期间出现的透析失衡综合征发生人数。(2)制定《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评价表》,评价患者在护理前和护理后的遵医情况,包括情绪、药物、运动、饮食、液体摄入管理等5 个方面,每个方面20 分,共100 分,分数越高,遵医行为越好。(3)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症状、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和心理领域4 个方面,每个方面100 份,生活质量总评分为4 项合计分数,分数越高,患者生活治疗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失衡综合征发生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失衡综合征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失衡综合征发生情况[n(%)]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遵医行为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饮食、液体摄入两项遵医行为和遵医行为总分较护理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遵医行为评分比较(±s,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躯体症状、社会关系、心理领域3 项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治疗总分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续)

3.讨论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龄越长,在这漫长的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尤为重要,关系到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其中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除了医护人员在血液透析时机和技术上针对性地预防,患者良好的液体摄入、饮食等自我行为管理习惯对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的预防也很重要。血液透析患者的液体摄入的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较复杂的过程,患者要建立这一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需要循序渐进、科学地开展,而分阶段转变护理模式符合这一要求。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指的是为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根据个人或群体的需求确定行为干预的策略,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转化策略也不尽相同。行为分阶段转变最先用于心理学治疗,后广泛用于各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自我护理良好行为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行为分阶段转变护理的观察组,护理期间失衡综合征发生率仅为2.04%,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护理后饮食、液体摄入两项遵医行为评分以及总分较护理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同时也分别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护理后躯体症状、社会关系、心理领域3 项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生活治疗总分较护理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同时也分别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行为分阶段转变护理模式干预后,养成了良好的血液透析自我管理习惯,特别是饮食和液体摄入行为明显改善,最终体现在对透析失衡综合征良好的预防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与田兴、黄金花、李巧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行为分阶段转变护理模式可减少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中的发生,可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分阶段液体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液体小“桥”
Chandler综合征1例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分阶段减少母猪限位栏的使用
有步骤,分阶段,有效实施高中英语写作训练
层层叠叠的液体
分阶段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