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心理护理在吸入麻醉手术患儿中的效果观察

2022-07-22 07:53劳钻军张秀兰
医药前沿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儿麻醉患儿

劳钻军,张秀兰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手术室 广东 广州 511400)

小儿是临床中的一类特殊患者。因其心理与生理发育还不成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能良好配合。小儿麻醉在临床中具体类型较多,常见途径有静脉给药、直肠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其中吸入给药与静脉给药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手术在临床中可以较好地进行病症治疗,但其治疗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因此治疗时需进行麻醉。小儿因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善,对手术的耐受力低,大部分临床手术需进行吸入麻醉。在进行手术前患儿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对患儿的机体代谢产生影响,继而影响手术准备与麻醉。护理干预能够对患儿的生理与心理进行改善,但传统护理方式以物理制动和语言安抚为主,具体护理效果有限,甚至在诸多患儿中会出现挣扎程度加重,机体指标波动明显的状况,对临床麻醉与手术的顺利开展促进效果有限。术前心理护理在临床中可从环境、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三个方面开展护理干预。在实际临床中可以提升护理干预的童趣,可有效促使患儿接受临床护理干预,提升整体护理效果,还能够有效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此次选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5 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术前心理护理对患儿吸入麻醉手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遴选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65 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 组,探究组33 例,性别比例男:女为17:16,手术类型:阑尾切除8 例,腹股沟斜疝修补17 例,腺样体切除术8 例,年龄2 ~6 岁,平均年龄(4.1±0.5)岁;对照组32 例,性别比例男:女为16:16,手术类型:阑尾切除7 例,腹股沟斜疝修补16 例,腺样体切除术9 例,年龄3 ~7 岁,平均年龄(4.2±0.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家属对本次知情,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标准:年龄2 ~7 岁;首次进行外科手术;予以吸入全麻手术;诸项临床检查手术指征符合要求;各项病历资料完整;治疗依从状况良好;可耐受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发育迟缓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②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③不能良好配合研究的患者;④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⑤非自愿参与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吸入式全身麻醉。具体方法:患儿至麻醉室后采用3%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吸入时间为10 ~15 min,通气量速度控制在3 ~6 L/min,用药期间可播放或者讲述小故事,确保患儿身心放松,注意用药期间监测患儿的诸项生命体征,手术麻醉完成后准备进行手术。在手术准备的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儿,对患儿的疑问可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回答,对手术治疗的过程予以正向表述,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提高其临床治疗的配合度。

对照组予以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确定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病情的具体状况进行说明,对术前护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简单讲述手术治疗过程,耐心回答家属和患者疑问,对患者相关的情况再次进行询问,完善其基础资料。对病情的具体状况再次确认,同时确认患者能够耐受临床手术治疗。

探究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内容包括:(1)手术等候区环境护理。墙面更改为彩色,促使等候区环境温馨舒适,还可设置玩偶与积木区域,监测仪器表面贴卡通贴纸,降低患者对仪器的恐惧,也能更好地保持病房环境温馨;(2)童趣心理护理。麻醉诱导时间约为3 min,院内可根据这一时间特征请动画设计师将麻醉诱导流程纳入其中设计时长3 min 的动画,在麻醉诱导过程中播放,鼓励患儿学习动画人物的勇敢,确保麻醉诱导顺利开展;(3)童趣健康指导。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动画播放进度进行讲述,吸引患儿注意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动画内容呈现至患者眼前,促使患儿良好配合,在患者完全呈现为麻醉状态后准备进行手术;(4)家属配合护理。小儿对家属的依赖性比较强,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除了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环境改善外,还需要注意与家属有效沟通,与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具体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必要时与家属联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较好地配合临床手术治疗。

为保障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所有临床护理人员均需要定期参与院内的护理培训,且在护理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方能继续参与临床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状况、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以及护理满意度。(1)心理状态评估。心理状况采用SAS 和SDS 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两种量表评估均为分数越高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差。(2)疼痛状况评估。疼痛状况采用VAS量表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越显著。(3)生命指标评估。具体生命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与呼吸四项,所采用的数据均为手术中的监测记录数值。(4)护理满意度评分。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儿科自制量表进行评估,量表评估总分100 分。分数在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分数在60 ~80 范围内为满意,分数在60 分以下为不满意,具体评估由护理人员调查监护人完成。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和疼痛评分比较

探究组心理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焦虑、抑郁、疼痛评分比较(±s,分)

2.2 两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比较

探究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的比较(±s)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探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小儿因心理恐惧、焦虑以及对手术治疗的不理解对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护理干预方式会良好促进手术的顺利开展,但因小儿认知程度较低,在实际临床中具体护理干预方式的选择对干预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护理具体方式单一,不能达到相应的护理目的,为此临床中尝试加强护理干预,依据小儿的认知特征,丰富具体的护理方式,提高整体护理效果,降低患儿的痛苦,促使手术顺利开展。小儿在院进行病症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受冲击显著,但小儿认知能力有限,因此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有限,常规护理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不能有效对患儿的心理达到干预效果;心理护理相对来说护理干预方式较多,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认知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年龄较小的患儿对母亲的爱抚非常需要,护理人员在干预过程中需进行抚摸、轻拍、搂抱和逗笑,使患儿能够尽快与护理人员熟络,对年龄较大的患儿护士除了安抚与其尽快熟络以外,还需注意耐心、体贴,避免责备与呵斥患儿,具体可采用陪玩、讲故事、看图画等方式。对于年龄更大的患儿需要尽可能与其进行沟通,对病症严重极度不适的患儿,护理人员还可简单讲述临床治疗方式针对的相应病症,使患儿能够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本文结果表明:在小儿手术前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稳定其吸入麻醉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心理情绪、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以及护理满意度几个方面。探究组心理焦虑和抑郁评分以及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探究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探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临床中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护理效果较好。具体原因分析为:疾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改变均会对患儿的心理造成冲击,不利于患儿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在临床中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从心理与健康指导两方面开展,在临床中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提高小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改善手术等候区环境,可有效预防小儿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的产生。护理干预效果的提升不仅会提升小儿的治护依从度,也能良好稳定其机体代谢,使患儿在药物接受的过程中更加舒适,减少不适感的发生,对手术吸入麻醉后诸项指标的稳定有明显提升作用。在小儿麻醉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完善护理干预内容,对临床护理效果提升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能够更好地与家属进行互相协调,使家属在临床中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正确予以患儿安抚,有效进行过沟通,在临床中的整体护理效果较好。由此来看,在小儿术前心理护理中不仅要完善护理内容,还需依据患儿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护理干预方式,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对临床整体护理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价值,应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在小儿术前心理护理,对吸入麻醉后诸项指标均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小儿麻醉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小儿涵之三事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