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策略

2022-09-07 03:07郑心歌
大众文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美育危机道德

郑心歌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心理危机发生时,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会遭遇伤害,同时也会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学者提出了多育并举的方式来提升中小学生素质,防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美育本质上是指人们在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而实现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的升华。美育是审美的教育,更是情操的教育和心灵升华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审美教育既能帮助中小学生抒发情绪,又具有很好的可接受性和隐蔽性,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谋而合,可以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加以应用,以增加心理危机预防策略的多样性及有效性。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是指中小学生的严重的心理失调状态,即发生危机时,青少年的情绪、认知、行为都会发生剧烈变化。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中,他们面临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面对突发困难情境时,更容易出现心理的失衡;但同时由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所独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使得他们如果能顺利度过危险期,就能够从危机情境中获得成长的契机,让危机成为其人生发展的机遇。

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理危机的预防应重于危机发生后处理。美育在心理危机的预防中可以起到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心理危机干预最终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危机发生的个体渡过心理困境,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而美作为人类的灵魂家园之一,可以帮助人跨越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对于促进人的生命意义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引入美育视域,是提升中小学生危机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美育视角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比较复杂。美育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从社会角度而言,整个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压力。自然美是人类的心灵家园,当更多地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中,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小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不足,很难从自然美景中获得心灵滋养,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从教育角度来说,现有的中小学教育对于审美等教育的重视不够,使得部分中小学生较难获得审美等高层次需求的充分满足。而内在需求正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审美等高层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的时候,极易引发其内心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

从家庭角度而言,由于很多父母存在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会转嫁到中小学生的身上。通常的表现就会是有些父母过度重视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出空前的重视和关注,而忽视学生心灵美及心理健康的培养,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从个人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处于学龄期和青春期,由于青少年大脑掌管理性的前额叶区发育还不够成熟,限制了青少年的冲动控制能力,因此极易出现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冲动行为,也容易因外界的一些刺激而走向极端。如果能够引导其精力放在正向美好的艺术活动上,应该能有效减少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美育策略

由于广大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心理缺少美妙艺术的滋润。可以尝试将美育运用到心理危机预防的实践中去,减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可以通过美育来养护中小学生的心灵健康,利用鉴赏人类高雅艺术及亲身投入艺术活动等手段,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也可利用美育具备的德育功能与艺术感染力,来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从潜移默化中关爱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心理危机干预的类型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三种。我们可以将美育运用到中小学生不同的危机干预阶段,充实现有的危机干预方式,提升心理危机预防的有效性。

(一)以美育心——激活审美情感,夯实预防性干预

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中小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预防性干预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可以起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

审美情感是指人们根据审美标准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人格、社会性及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研究发现,审美情感能够正面影响个体的道德学习,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增进心理健康。审美情感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力,帮助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审美情感的发展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审美来激发中小学生的内在的审美情感。梁启超先生认为,情源于人对美的欣赏和对趣的需求。当人们看到美的自然和艺术作品时,会引发激动和欣赏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情感。在Diessner等人的研究中,将审美情感分为了道德美感、自然美感和艺术美感,而不同的审美情感可以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道德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的道德美感,丰富心理资源,减少孤独感。

道德审美比比皆是,当个体看到道德美的行为时,生理和心理上会发生变化,比如会感到温暖、感动、想要去帮助他人等,它一方面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积极认知,想变成一个更好地人,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对他人的积极认知,更容易产生喜欢他人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想要模仿他人道德行为的想法。这些感觉和想法可以通过道德审美教育来实现。道德审美教育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模式。主要指通过审美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来营造特定的、优化的道德情境和环境,帮助此活动中的道德学习主体激活自身的道德内省机制,并能有效地实施道德审美行为,达成造就具有道德审美素养生命主体的目标。通过道德审美教育来鼓励中小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去欣赏道德智慧,并反思自我,体验道德美感,可以激活中小学生内在的道德美感。具体而言,可以利用道德美个体为中小学生树立道德美的楷模,塑造道德美的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何为道德美的行为,进而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以行使道德美的行为,获得道德美的体验为荣,采取更多亲社会的行为,从而达到丰富中小学生心理资源的目的,既提升其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又提升其融入社会的愿望和热情,使其更容易获取社会支持,减少孤独感。

第二,以自然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自然美感,提升其应对心理困境的能力。

自然美景,如壮丽的日落、河流上闪闪发光的光线或雪山的全景,通常可以引发强烈的高峰体验,包括敬畏和惊奇等深刻的情感状态。研究表明,欣赏自然世界的审美品质对于许多积极感受和行为非常重要,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工业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伴随着人造产品、电子产品长大,缺乏投入体验到自然中的经验,与能够带来心灵滋养的大自然越来越疏离,感受万物生长繁衍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因此应当鼓励中小学生顺从天性,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的成长、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有学者指出,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应纳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而自然审美教育也应纳入审美教育,使得自然审美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如可以利用美丽的自然图片、视频等增加其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增加体验大自然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美感等。利用自然审美教育激活学生自然美感,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与自然的联结,增强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应对心理困境的能力。

第三,以艺术审美教育激活中小学生艺术美感,提升其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

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具有自发自觉性。因此,它既能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体力、智慧等身体能力,也包含了众多的感官能力及情感意志能力。艺术作为人在发挥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审美对象,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具有美育作用。艺术拥有情感的独特与新鲜,表现出鲜明的个体性;同时艺术是共通的,能够保持长久的情感魅力。艺术来源于人类的创造,是超自然的精神文化,其可以提升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愉悦人的精神内涵、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完善人的品格发展、拓展人的社会性。艺术审美特性归结为情感性。情感性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的作者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它是艺术审美性得以存在的根本所在,艺术作品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会激发起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艺术审美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可表现为人对艺术世界的移情,也可以表现为人超越了各种现实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自由状态。因此,当中小学生处在压力和焦虑状态时,以艺术审美教育激活艺术美感,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美感材料和作品,增进其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或者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本性中的轻松自在、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保证其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缓解滋生的不良情绪,对提升中小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美舒心——善用美的环境和艺术,补充治疗性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并且会让自己处于一个高度警觉的状态,对外界的信任程度减低。研究表明,恢复性环境能使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而美的环境带有恢复性特征。所以,如果能在中小学生情绪失控的时候,提供一个相对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帮助其恢复理性和认知。

众多的研究显示了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的有效性。因此除了传统的谈话式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干预手段外,可以借助美的事物开展多样性的干预。由于美的事物和方式具有隐蔽性和潜移默染的特点,可以降低学生的警觉性,增加信任感,让其可以采取更配合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如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舒缓学生情绪,让其能够放松下来。也可以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情绪时,通过绘画的方式或欣赏优美艺术作品的方式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放松和舒缓情绪的目的。

(三)以美筑心——发现生命之美,进行补救性干预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危机干预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中小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更希望通过危机经历增强其心理韧性及应对下次危机的能力。

因此,在中小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之后,对中小学生进行补救性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中小学生需要更多的陪伴、照料以及有助于心理发展的恢复性环境。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忽视会导致学生漠视生命,刘慧认为,生命之美的教育更适合儿童。儿童虽然生命历程及生命经验是有限的,但由于他们正处在旺盛生长期,而生命之美的教育恰是回归生命本质,从生命与生俱来之美的层面来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谋而合,更能为他们的生命健康成长提供方向与能量。如果能够引导中小学生在危机之后发展生命美学,帮助中小学生发现生命之美,构筑心灵家园,能够成为心理危机补救性干预的有效补充。

结语

美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美育应坚持道德先行,扎根中华文化传统,弘扬美育精神,充分发挥美育工作的特点,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都会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及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因素。通过审美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无疑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成为辅助其渡过困境,发展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

猜你喜欢
美育危机道德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美育教师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道德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