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易筋经锻炼对老年肌少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2-09-28 07:41彭天忠朱满华林星镇胡思彦侯新聚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易筋经新编功法

彭天忠,朱满华,林星镇,袁 娟,周 峰,胡思彦,侯新聚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8)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简称肌少症),又称“肌肉衰减症”、“老年性骨骼肌减少症”,是一组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以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1]。肌少症主要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老年人寿命的缩短[2-4]。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逐渐突显,深入研究老年肌少症已成为老年病防治主要热点之一。运动疗法、营养疗法和药物疗法等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防治措施[5]。肌少症目前尚无适应证药物,通过治疗其他疾病的部分药物可能使肌肉获益,例如同化激素、活性维生素D、β 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长激素等,但可能引起关节肌肉疼痛、水肿、高血糖、心脑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6-7]。患者平常以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必要时考虑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补充治疗,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营养吸入有限[8-10]。运动疗法是防治老年肌少症最为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以抗阻运动、有氧运动为主,对于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11]。易筋经是中国传统保健养生功法之一,在延缓机体的衰老及养生保健、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12-13]。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健身功法·新编易筋经锻炼治疗老年肌少症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为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肌少症提供数据以系统性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KYKS-2021010),收集2020 年7 月~2021年6月就诊于我院康复医学科被确诊为老年肌少症的门诊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练功阻和对照组各40 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衰弱筛查情况、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进行检测记录。衰弱筛查采用临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14]计算衰弱分级,分为终末期、非常严重的衰弱、重度衰弱、中度衰弱、轻度衰弱、脆弱易损伤、维持健康、健康、非常健康等9个衰弱等级;肌肉质量检测[15]主要测定患者相对下肢骨骼肌(RASM)质量指数,应用生物阻抗分析仪(BⅠA)检测患者下肢骨骼含量(ASM),再根据患者身高进行校正,公式为:RASM=ASM(kg)/身高2(m2)。肌肉力量测定方法[15]是应用手持式肌力测试仪测定下肢肌力。练功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60~79(72.12±6.47)岁,病程6~22(16.84±2.37)年;衰弱分级评分3.14±1.06 分,肌肉质量5.46±0.22kg/m2,肌肉力量22.58±1.47kg。对照组男16 例、女24 例,年龄61~80(71.85±5.73)岁,病程5~25(17.85±2.56)年;衰弱分级评分3.27±1.15分,肌肉质量5.39±0.19kg/m2,肌肉力量23.01±1.13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衰弱分级、肌肉力量、肌肉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3 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16]:通过四肢肌肉量评价,若采用DXA 测定,男性肌肉量<7.0kg/m2,女性<5.4kg/m2,或采用BⅠA 测定法,男性和女性分别应<7.0kg/m2和5.7kg/m2,可诊断肌肉量减少;步速诊断切点为低于0.8m/s,通常采用6m常规步行速度实验测定;握力切点为男性<26kg,女性<18kg;当符合上述三项标准时即可诊断肌少症。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脾气亏虚证制定[17]。主症:肌肉消瘦,肢体痿软无力,神疲倦怠;次症:食少纳呆,头晕,腰酸膝软,面色萎黄,排便无力,口淡不渴,大便异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具备主症2 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60 岁<年龄<80 岁;可配合项目研究,且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者;能掌握新编易筋经训练要领,依从性较好。

1.3.2 排除标准 其他原因引发者,如继发性肌肉力量或功能减退,包括心功能Ⅲ级以上、遗传、炎症性疾病,不能耐受6m 步行测试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重度痴呆、精神疾病等患者,无法理解新编易筋经训练要领。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以营养补充为主,根据我国2016年版《肌少症专家共识》[18]和《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节录)》[19],建议老年人通过口服食物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D 和抗氧化营养素等加强营养,以保持日常生活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

1.4.2 练功组 在功法指导人员的带领下集体练习“新编易筋经功法”。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03 年颁布的健身气功·新编易筋经[20]基础上进行改编,在常规十二式功法基础之上,将伸筋拔骨功法与经络气功、呼吸吐纳功法有机结合。在项目开展之前,练功组患者先接受1 周的新编易筋经的基本训练,待动作和呼吸要领掌握准确后才正式开始锻炼。锻炼开始后,每天在社区活动中心集中锻炼1 次,时间均安排在上午8:00~9:00,每次45min。练功期间,由功法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教学与指导,依照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动作姿势,保证功法锻炼的完整性,并运用Polar心率表监测练功者的心率,使练习者达到靶心率范围,并持续10min以上,使练功强度控制为中等强度。每周练习5次,周六和周日休息,共治疗8周;靶心率:心率=170-年龄[21]。

1.4.3 对照组 进行运动疗法:①有氧训练,采用床旁下肢智能主被动康复机(型号:ZEPUK2000E)主被动训练模式,连续训练20min;②抗阻运动,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型号:XZ-GST)进行训练,左右两腿各2kg砝码重量强度,每次抬高腿45°,保持2s,每组20 个,组间休息2min,共做3组;③平衡训练,应用平衡训练仪(上海诺诚NCC-Balance-A 平衡检测仪)站位训练10min。每天训练1 次,每周训练5 次,周六和周日休息,共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标准 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肌少症中医症状积分(详见表1)[17],根据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以评估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结合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7]拟定疗效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表1 肌少症中医症状积分表

1.5.2 下肢运动功能 采用简化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22]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其包括17 个评价项目,每项2 分,总分34 分,分值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

1.5.3 平衡功能 采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23]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的变化,其包括14 个评价项目,每项采取0~4 分的5 级评分制,总分56 分,分值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

1.5.4 步行速度 采用6m 日常步速测试[15]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速度:设计12m 的直线距离并用彩色胶布进行标记,明确标出起点、3m 点、9m点和终点,受试者行至3m线时开始计时,行至9m线时计时结束,连续测试3次,取最快一次纳入统计,并根据时间计算每秒步速。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脱落情况 治疗期间,由于患者个人家庭原因,练功组有1 例、对照组有2 例患者中途主动要求退出,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最终练功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统计。

2.2 临床疗效 练功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练功组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ƒ,-R,P)

2.3 功能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 评分和步行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 评分和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练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情况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情况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练功组对照组例数39 38 FMA治疗前 治疗后17.79±7.62 16.91±7.56 32.27±3.58①②27.74±4.31①BBS治疗前 治疗后22.69±13.73 21.05±12.27 43.64±10.53①②27.03±4.91①步行速度(m/s)治疗前 治疗后0.61±0.01 0.59±0.02 1.42±0.03①②1.11±0.02①

3 讨论

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研究证明老年群体中肌少症总体患病率大约在10%左右[24]。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患有老年性肌少症的人数会持续增加,到2050 年患病人数预计将增加至2亿[25]。肌少症是增龄相关疾病,是环境和遗传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与运动减少、神经-肌肉功能减退、增龄相关激素变化(如胰岛素、雌激素、雄激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升高、肌细胞凋亡、遗传因素及营养不良等多种风险因素相关[26-27],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相关研究已明确缺乏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或PA 水平下降是所有肌肉减少症共同的主要原因之一[28]。运动疗法是一种主动的、以增加体质为目的的PA,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对于预防和治疗肌少症具有重大作用,通常可通过对患者FMA、BBS和步速等评估,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29]。对于老年肌少症患者而言,常规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等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肌力、肌量及肢体运动功能,而对于患者平衡协调功能的改善欠佳[30-31]。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具有良好的强筋健骨作用,其不仅可以增加患者肌力、肌量,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平衡协调功能,进而达到减少骨折的目的[13]。中国传统保健运动疗法众多,其选择亦因人而异,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未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

中医无肌少症病名,其属于“痿病”、“虚劳”等范畴[32]。《黄帝内经》将痿病分为多种类型,如脾痿、筋痿、肉痿、脉痿、骨瘘、阴痿、痿蹙、痿厥和风痿等。肌少症以肢体痿废不用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脾胃受损密切相关,属于“肉痿”、“脾痿”范畴。脾在体合肉而主四肢,肌肉的生长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谷,若脾气亏虚,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受损,则肌肉不能得到濡养,逐渐消瘦萎缩;胃主收纳水谷,为水谷之海,胃腑受损,气血生化无源,同样也能使筋骨肌肉失养,易发生痿证。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继而引起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发为痿证。脾胃五行属土,脾胃亏损,母子相及,其母心火受损,心神失养,其子肺金受连,呼吸吐纳失常,神气不足,经络失调,亦发为痿证。由此可见,肌少症主要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治则以补脾益气、舒筋通络、调理五脏为主。

易筋经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是中华文化瑰宝的组成部分[12]。新编易筋经是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在传统易筋经的基础上编创的一套新功法,与传统易筋经比较,具有功理科学、内容充实、安全易学、效果显著等特点,其以强筋健骨为主,主要运动特点为变易筋骨、伸筋拔骨,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骨骼肌肌力,起到延缓老年增龄性骨骼肌衰弱的作用[20,33]。老年肌少症患者除骨骼肌功能衰弱以外,常合并呼吸肌、心肌等平滑肌功能的减退。新编易筋经锻炼时首先要做到精神放松、意识平静、形意合一,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其次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贯穿始终,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运动平衡的协调;再次锻炼循序渐进,选择合适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由此可见,新编易筋经将伸筋拔骨功法与经络气功、呼吸吐纳功法有机结合,将“调息”、“调身”、“调神”三调合一,从而调节中焦气机枢纽,健脾益气,调冲任督二脉,补气壮力,活血舒筋,濡养四肢百骸而治痿。

通过临床研究显示,新编易筋经锻炼治疗老年肌少症的总有效率为92.30%,显著优于对照组。对老年肌少症患者FMA、BBS和6m日常步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FMA、BBS和步行速度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 和步行速度均有改善,但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新编易筋经锻炼治疗可较好地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综上可知,新编易筋经锻炼的临床疗效肯定,适合老年肌少症患者的临床和社区推广,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易筋经新编功法
易筋经(九)
易筋经(八)
新编报到等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空劲气功概况(一)
圣典何来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对健身气功表演套路的探讨
刻舟求剑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