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唤醒孩子

2022-10-10 07:54卞玉昌刘丽媛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家教世界 2022年2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居家家庭

文/卞玉昌 刘丽媛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家庭教育内容、引导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从“家事”升级为“国事”。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既关乎每个家庭,也关乎每所学校。我深刻地感受到家长应该更需要有明确的责任意识——注重家庭建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尊重孩子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参加学校、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和爱人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如果是迫于实际情况无法时时刻刻照顾孩子日常生活的家长,更要定期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为孩子安排合理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总之,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家长要时时刻刻履行家庭教育的使命。

假期居家,做好家庭教育,我建议可以尝试“五育融合”的家庭教育方法:“德的养成”“智的学成”“体的炼成”“美的化成”“劳的干成”。各司其责、各尽其力,让孩子“五育”的成长效应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互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让爱滋润童心

亲子共读,书香满屋

对于孩子而言,有比所谓“有用”的知识更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对一个人的语言、审美、人文素养影响极大的阅读,比如唐诗、宋词、《论语》《道德经》等。在“双减”背景下,孩子空出来的时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提升传统文化修养。

我认为,只有用充足的精神食粮喂养过的儿童,才会有最舒展、阳光的精神世界。所以建议家庭通过亲子共读的形式,营造培养传统文化修养的氛围。家长和儿童一起咏诗、背诗,在儿童的心底根植文化、精神的种子。可以让孩子每天学习、背诵一首诗,由简到难,从短到长。背诵之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诗词的大意。

第二天背新诗前,让孩子把昨天学习的诗再背一背,温故而知新,加深记忆。天长日久,这些经典诗词就会成为孩子生命、灵魂里的东西。家长通过“每日阅读沙龙”的形式和孩子共读经典名著和儿童文学等书目,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积累语言,提高理解力;培养孩子审美;训练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记忆力。疫情当下,居家时间越来越多,开卷有益——有钟爱阅读的家长才更有可能在满屋书香中,培养出一个钟爱读书的孩子。

家庭沙龙,互诉衷肠。“双减”减的是那些重复、机械、无意义的作业,减的是儿童过重的、超出儿童学习能力的课外培训与作业负担,并不是减少家长的陪伴和家长的责任。相反,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双减”后要对孩子进行更多的、优质的陪伴,更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

因为优秀的儿童,必定来自成功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家长与其在孩子所谓的“叛逆期”不知所措,不如从儿童时期开始创建平等交流、互相信任的“生态亲子关系”。每周或每月定期在家里举办家庭沙龙——祖辈分享儿时珍贵的记忆,父辈可以分享本周工作中的得失,孩子分享和伙伴一起做的趣事等。当然,遇到家庭中的难关,或者孩子在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更可以在家庭沙龙里互换意见了。

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家长的心声,家庭成员换位思考,每一个勇于承担的孩子一定是从小就有大局观,在一次次交流和思考中越发尊重长辈,越来越懂得约束自己。家庭沙龙像一座彩虹桥,两头是一老一小,中间是父辈承载,优良的孝亲的家风蔚然成风——下下棋、打打牌、讲讲笑话、说说故事,特殊时期让陪伴更显珍贵,长情的陪伴是家长为孩子营造的最温暖的、最安全的港湾。

智育——让学充盈童心

制定计划,及时评价。众所周知,如果不及时制定学习计划,就不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尤其是疫情当下,有时会因为防控疫情的需要,孩子要居家学习。没有上学时间的约束,很多孩子就会懒散下来。这时家长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每周学习计划,就会让孩子明确即便居家学习,也要有时间观念,要承担学习责任。

对于每日学习效果,家长要及时评价,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能有的放矢地给孩子学习上的指导。很多家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只一味地因为孩子居家,无法像在学校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而烦躁不安。家长应该每天充分指导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每周回顾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查缺补漏,做的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认真订正,反复练习;做的好的,全家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营造和谐、上进的家庭氛围。

探索科学,开拓视野。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比喻:“接知如接枝”。生活科普所依托的真实情境与生活资源,为孩子获得“新枝”(科学观念与方法、科学思维与情感)提供了“生长”的环境和丰富的营养。孩子居家时,家长可以陪着孩子进行有设计、有指导、可操作性的科学实践。

可以把家中的阳台、院子打造成孩子的“小小实验园”,用生活中易得、无害的材料进行各种有趣的实验。例如:培育黄豆发芽,摩擦起电实验、浮力实验……

孩子在家长营造的科学实践环境中,可以让自己的发现力、想象力、改变力、行动力都能得到滋养。另外网络上还有丰富的科学探索视频资源,家长可以选择适合的资源推荐给孩子,只要家长够细心,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科普案例就会呈现在孩子的世界里。

体育——让动强健童心

定下目标,超越自己。体育是幸福教育,是养成教育。我们的孩子既不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不能是“脑子转得快身体豆芽菜”。家庭和学校在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体育精神,“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

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身心的满足和愉悦,往往是在课堂上和书本学习中很难得到的。热爱体育运动的家庭,更具备建设幸福家庭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暑期居家时,为孩子定下超越自己的体育锻炼目标不失为家长的明智之举。挖掘家里的运动资源——可以进行“拒绝电梯”爬楼运动,来个爬楼比赛;可以选择在自家房间或阳台上举哑铃、顶球、玩飞镖、做仰卧起坐等;还可利用墙壁、窗台做些压腿、压肩、踢腿等练习,总之让孩子跑跑跳跳、追追赶赶,轻轻松松超越自己,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

亲子互动,双倍健康。行胜于言。家长要做孩子体育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和同行者,把体育运动变成家庭教育中的“硬核”,带头锻炼,为孩子们做出表率。家长重视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在平时的生活中见缝插针,让孩子在学习的间歇或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锻炼。全家人在共同运动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亲子关系也会更融洽。多一些户外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周末外出或者居家,家长和孩子一起骑单车出行或者在小区里遛弯,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还可以活动腿部肌肉,领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美好,同时也陶冶身心。全家创编一套家庭操,家长只需全程协助,孩子自主从动作创编到配乐,全程发挥自主性,带领全家一起律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谓事半功倍。

美育——让美感染童心

学会赏析,陶冶情操。家庭美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分子,同样可以大有所为。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生活环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尤其是疫情防控居家时,全家总动员美化家庭环境,对孩子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假期时间宽裕,房间布置更要保持整齐、清洁、朴素、美观。从网络上发掘一些手工制作或改良家庭生活用具的小妙招,让目之所及的家庭陈设具有美的形状、线条和色彩,更有益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生活在美的环境中,会感到舒适、温暖、愉快,也会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

借助网络、媒体手段对孩子进行家庭美育教育,能增强孩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抵制那些低级庸俗和颓废没落的东西的影响。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云游”博物馆、艺术展,艺术作品的巨大的感染力、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将铭刻在儿童的心灵中,终生难忘。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文艺作品,向孩子揭示自然的美,这是美育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孩子学会认识自然美、了解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而且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胸襟,充实他们的知识。

激发兴趣,培养恒心。随着艺术教育的火热,一到周六周日就随处可见家长们带着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艺术培训,有时甚至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大多数家长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为了让今后的生活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孩子靠每周一两次60分钟左右的学习,仅仅是对老师教授的新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技巧有所了解,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练习,更多的学习时间在于回家以后。当然孩子毕竟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就得靠家长的监督来帮助孩子巩固学习效果。

居家生活,给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陪伴和鼓励孩子练习的机会。我建议定期在家里举办艺术沙龙,让家里的客厅成为孩子学艺的小舞台。每个月家庭艺术沙龙对孩子学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让孩子给鼓励学习的家长打一打“陪伴分”,家长与孩子共同的努力,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才不会白白浪费。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换来的硕果,相信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明白父母当年的一片苦心,更难忘这一段“全家总动员”的美好。

劳育——让勤陪伴童心

服务家庭,学会感恩。劳动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分享。分享劳动,就是分享快乐,分享幸福。为了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让孩子懂得生活和感恩,更好更快地成长,我认为帮父母分忧,做到体谅父母和感恩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居家时多做劳务。

家长可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认真学做家务,做家庭的小主人。洗碗、擦桌子、扫地这些常见的家务劳动,作为家长要大胆放手,鼓励孩子每天坚持认真做,考验孩子的担当。

对于烹饪等有难度且有安全隐患的家务,家长需要循序渐进,首先让孩子给自己打下手,然后自己再给孩子打下手,最后由孩子独立完成。吃着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饭菜,孩子才懂得不能挑食,更不能浪费。学习独立,增强自理的能力,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幸福,他们才能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尊老爱幼,今后才会学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学会技能,服务生活。对孩子进行生活技能的培养能转变他的依赖心理,增强生活自理意识,锻炼其意志品质,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自信心。

我认为,培养孩子生活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让孩子学习钉扣子,缝沙包,织毛衣等,这样的针线活只要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完成,可以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家长解决生活“小麻烦”;还可以让孩子学习用文档编辑文字、做ppt、处理照片、做相册等,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孩子帮助家长处理简单的工作琐事,如此生成“绿色生态家庭”办公+娱乐系统,一定会惠及千家万户!

面对疫情防控,家长不仅要给孩子当榜样,从容地应对疫情,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聚集,不走亲访友,安心居家;更要有“灾难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正确育儿观。家长从引导孩子看新闻报道入手,让孩子主动去关心疫情发展,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进行反思,提高洞悉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面向未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了解疫情中个体的悲欢离合引发的对社会、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着眼科学家、医护人员、军人……无数义无反顾投身到防疫工作中的志愿者才是社会的脊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担当意识、忧患意识,自发杜绝极端“饭圈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刻地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目标方向。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里解放出来而已。”

家庭教育何尝不是一种“唤醒”呢?家长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他们的贴心人,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唤醒”孩子,洞悉孩子的世界,做他们成长路上最睿智的导师。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每一位成员都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给孩子营造温馨有爱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居家家庭
居家的日子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家庭“煮”夫
微生高的往事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