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体育俱乐部现在怎么样了?
——Sports Clubs in Europe: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评介

2022-10-15 01:57薄纯磊高奎亭王永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俱乐部欧洲国家

薄纯磊 ,高奎亭 ,王永顺

约20 年前,欧洲体育俱乐部蓬勃兴起,海涅曼(2003年)主编了来自11 个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的各种主题的跨国比较研究[1]。然而,该研究对欧洲不同国家体育俱乐部特征的描述是比较有限的。重描述而轻比较,普遍的、规律性的总结被忽视,以至于那些迫切希望直接“拿来”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先进发展经验,快速发展国内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深感困惑和惋惜[2]。

终于,2015 年由丹尼斯·科茨(Dennis Coates)主编,雷姆科·霍克曼(Remco Hoekman)等4 位核心作者完成了Sports Clubs in Europe: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一书。该书在统一的写作框架下,利用20 个独立章节分别对欧洲20 个国家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历史、俱乐部特征、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这20 个国家涵盖了欧洲所有类型的体育体制,使欧洲20 个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多层次比较更具深意,弥补了海涅曼教授在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比较研究方面的不足。可以说,该书宛如一幅欧洲体育的“清明上河图”。通览该书,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德国、英国体育,还能了解那些被很少关注的欧洲小国的体育俱乐部发展状况,如匈牙利、挪威。我们惊喜地发现无论国家大小,以服务大众为主的体育俱乐部在欧洲各国普及度高,且与社会耦合状态极佳。毫无疑问,基于多样态社会政治经济系统建立的体育系统会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则为我们的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1 《欧洲的体育俱乐部——跨国比较视角》的出版情境与目标

参考该书的主要内容和整体逻辑,我们将该书译为《欧洲的体育俱乐部——跨国比较视角》。该书是体育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系列丛书的第12 册。核心作者是雷姆科·霍克曼(Remco Hoekman)、哈罗德·范德沃夫(Harold van der Werff)、克里斯托弗·布鲁尔(Christoph Breuer)、齐格弗里德·内格尔(Siegfried Nagel)等4 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研究机构的教授,2015 年由瑞士斯普林格国际出版社出版。

该书基于跨国比较的研究视角,根据各国的报告和跨国比较,找出欧洲体育俱乐部面临的瓶颈和挑战,并为变化中的欧洲体育俱乐部提供一个未来的展望。另一方面,跨国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学者思想碰撞的过程。通过对本书不同章节知识内容的比较,发现各国学者文化上的差异,从而有利于理解一些跨国比较研究中的差异。通过两方面的跨国比较,为欧洲体育俱乐部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有利于决策者、专业人士、学生以及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的从业人员充分发掘利用体育对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体育俱乐部的潜力。

2 《欧洲的体育俱乐部——跨国比较视角》的主要内容

该书在整体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前两章。部分作者提出了与体育在社会中不断变化的角色相关的体育俱乐部的理论观点,并详细阐述了各参与编撰国家分会所使用的统一层次分析框架和整书内容的整体框架。所谓层次分析框架,主要应用在20 个国家各自提交的报告中,在中间的章节(3 -22 章),每个国家分会基本遵循“本国体育俱乐部的历史渊源——本国体育俱乐部的时代特征——本国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瓶颈与未来展望”的分析框架,对本国体育俱乐部的整体情况,按照从前到后的分析递进关系进行富有层次的描述。比如,在第三章首先介绍奥地利的作为联邦制国家的国家组成以及现行体育体制,然后就遵循章节的层次分析框架,按照“体育俱乐部在奥地利的发展历史——体育俱乐部在政策和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体育俱乐部的规模、社会人口特征、社会意义及相应的财政政策)——体育俱乐部的多方面特征以及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包括数量、特色的活动、财务收支情况、工作人员的职业化等)——最后作为额外的部分对处在政党互动中的自愿体育组织进行了补充介绍”。整体框架则遵循“理论基础——各国实际——比较分析与未来展望”的递进层次展开论述。

第二部分(第3 -22 章)中,该书基于三个主要问题,对每一个参与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标准化的多层次描述,以每个国家的体育俱乐部情况为单独章节,对20 个欧洲国家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分别进行介绍。每个章节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是:(1)体育俱乐部在国家体育结构中的地位和历史渊源是什么? (2)他们在政策和社会中起什么作用? (3)它们的基本特征(规模、活动、财务和职业化)是什么? 哪些威胁和机遇影响着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此外,在部分章节最后,作者还就某些个别体育问题表达了一些个人观点,比如在德国体育俱乐部一章增加了对体育俱乐部中性别角色的讨论、在丹麦体育俱乐部一章增加了体育俱乐部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讨论等。第二部分的内容由20 个欧洲国家的国家分会提供,对各自国家的体育俱乐部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第三部分(第23 章)主要系统论述了两项内容:(1)比较参与国之间的异同和政策系统的功能连接,并观察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由于各个国家提供的数据出处不一,有的是国家研究的数据(如瑞士和挪威,它们不属于欧盟),有的是欧洲民调(Eurobarometer)的数据(包含所有欧盟的国家),因此作者并未直接就各项数据进行比较,而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结合第二部分中各国提供的数据,比较了欧洲不同区域民众对体育俱乐部的参与程度、满意程度,体育俱乐部的历史演进(尤其是各个国家由以军队体育和精英体育为主,向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并进历程中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通过上述不同方面的比较,将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发展情况与各国的体育政策系统相联系,全方位给读者呈现了欧盟国家与非欧盟国家、欧盟国家之间体育俱乐部以及相应的各国体育政策的差异;(2)未来欧洲体育俱乐部的研究议程。一是,重视体育在实现社会政策目标过程中的价值;二是,体育俱乐部供给主体多元化在体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问题;三是,伴随体育商业化而产生的俱乐部志愿服务人员不足、财政收支均衡、会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3 《欧洲的体育俱乐部——跨国比较视角》的重要贡献

3.1 关于欧洲体育俱乐部研究范式的总结

在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通常被概念化为社会组织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归纳而言,着眼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不同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的视角对此类组织开展研究,另一种是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在本书中关于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逻辑,主要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分析框架。

按照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体育俱乐部被视为由一系列决策行为组成的封闭的、自主的、以自我为参照的社会系统。在决策理论看来,组织宏观的目标决策方案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中观的沟通渠道和任务分配、微观的人力资源分配等方面均要符合决策原则。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社会决策系统,不能直接由其所处的环境来决定。由于其结构性特点,个体的制度复杂性和逻辑发展,体育俱乐部能够成功地拒绝外界的期望和其他机构有意(自上而下)的干预,只以一种选择性的方式处理其所处的环境,对自身做出反应。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利用权变理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体育俱乐部组织如何利用内、外部资源,实现公共目标的机理成为主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基于体育俱乐部作为合作行为体的行为者理论概念,提出会员、俱乐部、社会三层次的运动俱乐部行为主体理论框架;第三部门流派将体育俱乐部视为区别于国家、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提出通过分析组织结构、组织行动逻辑和组织的社会功能,分析利益共享的第三部门组织外部性的理论框架。

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由于国家和市场的角色失败,体育俱乐部作为第三部门组织存在。因此,体育俱乐部提供的服务和项目不受国家或市场的管辖。这种研究范式认为,政府或政客们只关注主流的利益,以争取尽可能多的选票,而市场只关注那些足够大且有利可图的目标群体,这就造成了体育俱乐部必须想办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围绕俱乐部资源和利益的讨论成为主流,如人力资源的稀缺问题常采用替代和补偿效应来解决(比如俱乐部志愿服务人员减少,以有偿劳工为替代和增加原有人员服务时长为补偿);俱乐部常常需要关注自身财务状况,收入多样化的概念和财务组合理论成为体育俱乐部这一非营利组织常用的利益分析框架。

3.2 关于欧洲体育俱乐部相关研究热点的凝练

随着体育俱乐部在欧洲社会的角色演变,相关研究热点也不断与时俱进。当前,欧洲体育俱乐部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主要是对欧洲不同国家体育俱乐部监控系统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弄清机遇与挑战;(2)体育俱乐部的变革,主要是对环境与俱乐部结构、功能、地位的适应性研究和解释阻滞变革因素的结构性障碍,以实现体育系统良性运行;(3)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实践,主要是分析体育俱乐部中招聘过程、性别不平等潜在结构条件、机制和因素对体育决策的影响,以形成有效管理的体育俱乐部——专项决策过程;(4)体育俱乐部的资源和能力,主要是基于组织能力的概念框架,分析体育俱乐部在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资源结构及资源配置能力;(5)体育俱乐部的价值与影响,主要讨论体育俱乐部的社会意义的同时,分析和评估体育俱乐部对公共福利的贡献以及对社会融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社会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影响;(6)体育俱乐部有效性的考察,主要是审查现有俱乐部的发展是否符合健康、青年保健、平等和道德行为方面的一般质量标准,以及俱乐部的“低治理”是否能够保证其功能的有效性;(7)体育俱乐部的政策干预,主要研究在体育俱乐部政治化过程中,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干预,以更好的协调政治当局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3.3 关于欧洲体育俱乐部特征的跨国比较

该书的中心思想即是针对体育俱乐部的跨国比较,20个国家体育俱乐部的内容占据了全部章节的20/23,最大程度的向读者呈现了欧洲体育俱乐部的国别差异。通过比较,欧洲体育俱乐部通常具备下面7 个共有特征:(1)自愿入会(Voluntary membership);(2)以会员利益为导向(Orientation towards the interests of members);(3)民主决策结构(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tructure)(4)无偿志愿性服务为主(Voluntary work);(5)自主性(Autonomy);(6)非营利导向(Not-for-profit orientation);(7)团结(Solidarity)。

受限于欧洲国家数据资料可获得性的差异,该书提取了规模、会员人口统计因素、俱乐部活动内容、志愿性变化、财务收支等5 个共有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1。

表1 20 个欧洲国家不同维度的跨国比较Table 1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of 20 European countries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3.4 关于欧洲体育俱乐部的社会角色转变与挑战

在欧洲,体育俱乐部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基层体育战斗堡垒作用,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对体育俱乐部的社会角色期望越来越高,相应的体育俱乐部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升级。

20 世纪60 年代,体育俱乐部被期望帮助政府和非政府联盟组织(Umbrella Organisations)改善更多人群参与体育的机会,包括青年、妇女、移民、残疾人和老年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体育俱乐部出现了一些新趋向——俱乐部提供的体育活动日益分化,并向新会员群体开放。与此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专门资格的工作人员,以及更多的和可替代的体育设施。

从20 世纪70 年代到21 世纪初,随着欧洲对精英体育和大众体育的重视,体育俱乐部有了新的期待:参与奥运争光计划(向国家输送竞技人才,协助制定训练计划,为国争光),更大程度的解决社会问题(健康、教育、社会凝聚力、劳资纠纷、个人主义者更高层次的享乐型体育服务等)。与此同时,体育俱乐部也面临着会员数量减少、开支升高、政治负担加重、运动员入学人数不足等多重挑战。具体来说,会员个人主义增强和商业元素进一步深入,以及出生率的下降(如奥地利、捷克共和国、荷兰),导致按照固定时间训练和仅提供基本服务的体育俱乐部难以为继,特别是对于较小的俱乐部(如瑞典、瑞士)。

进入新世纪,欧洲已经形成了以体育俱乐部为绝对支柱的基层体育堡垒,承担着大众体育服务和为国家输送体育精英的重要角色,但此时的俱乐部个人主义和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也额外增加了更多政府的任务(体育设施管理等)同时还伴生有老龄化的加剧。原先那种自愿性的志愿服务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专业性也难以满足大众需要。这使得在一些国家体育俱乐部志愿者要求苛刻(如财务部门人员被要求为银行财务主管),有的国家则十分随意,素质很低。还有的国家采取雇佣专职教练等人员,但工资很低(如匈牙利、波兰),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需要第二职业才能维持生活,这使体育行业的就业吸引力进一步降低。此外,作为对所得补贴的回报,政府要求体育俱乐部帮助解决大多数俱乐部没有能力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要求体育俱乐部更加专业。这与大多数国家“体育俱乐部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由其成员组成”的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

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欧洲国家始终面临政府资金补贴的挑战。在所有的欧洲国家,体育设施都需俱乐部缴纳租金,政府提供或者提供补贴,商业元素的渗透大大增加了俱乐部开支。但由于广告效应等因素,地方一级的体育俱乐部很难找到赞助商。为了不违反全民体育的原则,俱乐部又不愿意增加会费,这使得俱乐部生存艰难。在一些国家,在体育资助方面也存在其他重大问题。在捷克共和国,为业余体育提供资金的主要来源SAZKA 彩票公司破产,导致市政提供的体育预算大幅减少。相反,在奥地利,从乐透到体育彩票的资金大幅增加。在一些国家,人们对体育活动有很大的需求,但却没有足够的设施。在奥地利,许多足球俱乐部没有自己的场地,很难支付这些基本设施的租金。在波兰,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不符合体育设施的正常标准,很多地方已经破旧不堪,需要全面维修。

4 研究启示

4.1 对我国体育俱乐部学术研究的启示

首先,应改“拿来式研究”为“自省式研究”,这是该书给我们最基本的启示。查阅国内现有的体育俱乐部研究,欧美等体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介绍十分丰富,反倒是国内体育俱乐部的“自省式研究”十分匮乏。尤其是我国在20 世纪90 年代足球改革之后,一大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到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诚然,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非常好的体育经验,但这都是立足本国实情,不断改革的产物。所以,学者的学术研究应立足本国现状,对国外体育发展成果“择优录用”。并不是国外的就是好的,这正如美国独立之初引入欧洲体育体系难以获得成功一样。因此,当前国内体育俱乐部研究的风向标应以“自省”为重点。该书在第二部分20 个章节中多层分析框架中将各国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历史列为基础层即是这个道理。不明自己,何谈所需? 当国内体育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时候,更要自省,学者应在深入国情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国外经验才是接下来努力的重点。

其次,体育俱乐部是一个行为合作有机结合体,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亟待开展。该书向我们展示了欧洲国家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其中不乏管理学家组织、决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多角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研究者并非体育人研究体育中的经济、管理等,而更多的是经济人、管理人研究体育经济、体育管理,这与欧洲国家体育学科的划分有很大关联。因此,更合理的体育学学科与母学科的学科门类划分,以及更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的跨学科研究更有利于深化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

4.2 对国内体育俱乐部的实践启示

首先,在宏观上发展大众体育俱乐部能否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吉登斯代表的结构理论流派看来,在宏观上体育俱乐部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它既能被社会所建构,也能主动地去影响社会结构。在微观上体育俱乐部又是会员、俱乐部、社会所构成的合作行为体的行为者。因此,体育俱乐部作为第三部门在外部应该顺应国家与市场的联系,在内部应该符合合作行为体的整体利益。也就是说,体育俱乐部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需要从国家、市场与第三部门(体育俱乐部)的历史关系演变中寻求答案。

宏观来看,欧洲体育演变在整体上呈现“志愿体育俱乐部(完全实体化)→市场+志愿体育俱乐部(完全实体化)→国家+市场+志愿体育俱乐部(完全实体化)”的历史变化。而我国体育则呈现“国家+志愿体育俱乐部(不完全实体化)→国家+市场+志愿体育俱乐部(不完全实体化)→国家+市场+志愿体育俱乐部(完全实体化)”的逆向发展变化。简而言之,欧洲是“按需分配,逐渐增加”的模式,我国是“整体包办,逐渐精简”的模式。当然,我们知道前者肯定更有效率,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历史条件下,社会力量根本无法承担规模如此庞大的体育建设任务,绝大多数公民最缺乏的也不是丰富的休闲娱乐。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路径是符合时代需要的。

因此,正如欧洲和美国体育管理体系迥异,但都能保证国家体育事业与社会运行良性运行一样,我国亟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与现有体育体制结合之路,而非直接将欧洲的体育俱乐部模式迁移过来。

其次,在微观上体育俱乐部在我国开展有哪些实践方面的启示?

第一,国家与社会力量在推进体育俱乐部发展上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合理的答案应该是以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俱乐部为主,以针对性政策保障和全方位体育运动观念浸透为辅。该书认为,体育俱乐部作为“第三部门”组织,是一个封闭、自主、以自我为参照的社会决策系统,组织宏观目标的决策方案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中观的沟通渠道和任务分配、微观的人力资源分配等方面均要符合决策原则,因而不能直接由其所处的环境来决定。特别是由于志愿体育俱乐部结构性特点,它能够成功地拒绝外界对其环境的期望和其它机构有意(自上而下)的干预。目前,国家陆续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16 -2020 年)》等一系列有力文件,大力地推进了包括体育俱乐部在内的社会组织改革,激发了全民健身活力。实践已经证明,这一过程过多地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动,这种建立在权力意志之上的政绩冲动不可持续[3]。“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4]”,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体育俱乐部因其参与主体的自愿性,组织活动的自主性,管理的主动性而更加符合人民期待。社会办体育能够实现体育项目供给“按需分配”,体育俱乐部也将在组织决策原则的框架下充分利用内外部的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回顾我国体育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项目协会实体化、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参与,这也符合当下体育强国战略的整体规划。

第二,欧洲体育俱乐部是业余运动训练体制发展的唯一渠道,体育运动竞赛也是以体育俱乐部等级联赛为轴线的连贯形式。这种模式适合我国吗? 我们认为,我国的体育体系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构想,而且还加入了我国学者的聪明智慧。具体来说,在国际性的专业体育运动竞赛方面,我国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独立的运动训练中心,这主要是效仿前苏联。在国内的职业体育方面,我国建立了CBA、CFA 等职业联赛体系,还建立了高校体育队(如CUBA 等)及其联赛,为CBA 等职业联赛输送人才,这主要是效仿美国依托不同阶段学校体育联赛开展竞技体育,而后选秀参加职业体育联赛的竞赛体系。在业余训练方面,我们则采纳了欧洲基层体育组织的做法,利用企业、学校、社会社团开展业余训练,不同的是欧洲(比如德国)的基层组织是体育俱乐部。此外我们还拓展了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等竞赛渠道,在公民意识还未完全觉醒的时代这种多元结合的形式一方面保证了竞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群众体育供给,符合当时的国内情形。

但正如该书介绍的,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自愿性第三部门组织,它的运行不能仅仅靠外部环境支撑(政策引导等),纯靠自愿性的体育俱乐部将随着个人主义和休闲时代的到来而无法适应社会系统。因此,大众参与的业余训练依托体育俱乐部、学校、社团、企业等自发性组建的社会组织供给具备可行性。我们目前的问题正是深化协会实体化,推进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保证大众体育供给的有效性。这也将解决职业体育俱乐部及国家竞技人才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矛盾。对于体育竞赛,凌平教授认为“参照欧美经验同一层次不能并存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竞赛体制和竞赛规程[5]”。也就是,全运会、青运会、城运会、民运会、大运会、农运会有交叉的竞赛应当有所取舍。对此,我们也深表赞同,并且应当进一步规范我们自己加入的“智慧元素”,以政策调控体育发展环境,构建符合多方利益相关者期待的权变模式。

第三,政府是否应该资助和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该系列书籍的主编丹尼斯·科茨教授应该是最具发言权的。丹尼斯·科茨是马里兰大学(UMBC)的经济学教授,他是包括《体育管理杂志》《国际体育金融杂志》和《体育经济杂志》在内的几家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书评编辑。他经常出现在有关体育场馆和职业体育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中,担任北美体育经济学家协会(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ports Economists)主席。可以说,科茨教授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体育俱乐部研究的“狂热者”,他对职业体育俱乐部与城市的经济互动方面有极深的见解。

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是否应该享受公共补贴,科茨教授主要考察职业体育对城市经济是否有积极影响。他在1999年、2015 年先后对1969 -1996 年、1996 -2011 年间至少拥有一支国家橄榄球联盟(NFL)、国家篮球协会(NBA)或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特许经营权的多个城市,在单一回归(时间序列横截面)中开展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认为:“特许经营权、体育场和竞技场可能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有害而不是有益”[6-7]。此外,科茨教授不仅跨时间、空间对大都市区拥有职业体育产业的经济互动效果开展研究[8-9],还从正反维度对上述问题的结果进行验证。他对美国职业体育史上四大联盟多次停摆期间都市区的经济状况从对立面,即城市没有职业体育比赛的吸引开展对比研究,验证了职业体育对城市经济没有显著影响甚至有负面影响的结果。[10]

也就是说,从经济影响来看,公共资金补贴职业体育并不明智。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世界范围内职业体育俱乐部仍以各种形式享受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免租场馆、税费减免等),我国各级政府更是从职业体育俱乐部之初就一直大幅度提供补贴。补贴的理由是“职业体育俱乐部具有非常大的无形的非市场价值(提升城市、居民自豪感等)”。对此,国外已经开始了对职业体育俱乐部价值分类以及价值衡量的实证方法探索(条件价值评估法等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这也启示我们关于体育价值体系的建立也十分紧迫,明确的价值定位,将有助于国家补贴政策的准确与合理制定。

5 结语

体育俱乐部是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尤其在欧洲更起到支柱作用。《欧洲的体育俱乐部——跨国比较视角》延续了海涅曼对欧洲国家体育俱乐部的跨国比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神往。该书在多层次统一框架的指导下,逻辑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欧洲体育俱乐部的异同,是一本认识欧洲体育不可多得的著作,其所属的系列读物以及科茨教授的一些学术研究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应用参考价值。当然,对于书中比较的内容我们仍觉得有些遗憾,比如在商业氛围日益浓郁的今天,服务大众的体育俱乐部具体是怎样运行的? 各国政府是如何制定补贴政策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找到答案。

猜你喜欢
俱乐部欧洲国家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