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

2022-10-18 09:05吴虹斌水庆云
大医生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肌力盆底尿道

吴虹斌,水庆云,赵 欣,常 雁

(1.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2.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3.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4.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蚌埠 233000)

女 性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女性常见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咳嗽、打喷嚏、跑步、大笑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下,逼尿肌无法有效收缩,导致漏尿[1]。也有部分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持续性张力升高,尿道括约肌明显松弛,导致尿液不自主从膀胱溢出。SUI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多见,临床统计显示,50%~65%的中老年女性受到SUI的困扰[2]。SUI对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均造成明显影响,而多数患者因不重视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3]。因此,早期治疗女性SUI至关重要。盆底肌训练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增强盆底肌力,提高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力,有助于减少SUI的发生[4]。针刺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能够疏通经络、改善膀胱气化功能,刺激与排尿有关的自主神经,增强逼尿肌收缩力,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5]。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女性SU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82±9.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76±1.8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7.15±9.3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01±1.9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6]中SUI的诊断标准;②临床症状主观分度(Ingelman-Sundberg)属于轻至中度;③年龄30~70岁;④无疲劳综合征、急性阴道炎、泌尿系感染、肾脏疾病和盆底手术史等病史。排除标准:①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或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及精神病;②妊娠期女性;③有活动性出血倾向、对本研究治疗存在禁忌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进行凯格尔运动,患者自主做收紧阴道及肛门的动作,每次动作持续3 s,松弛休息2~6 s,连续15~30 min,3次/d;或每天做150~200次缩肛运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刺治疗,取腰骶部华佗夹脊穴,单侧2穴/次,共2针;骶尾部特定穴,2穴/次,共2针;耻骨联合上缘,1穴/次,共1针,每次治疗共计针刺5针;选取直径0.4 mm、长度2寸的针灸毫针,斜刺或直刺,深度约25 mm,提插致相应部位肌肉抽动3次左右,留针5 min,行针3次,2次/周。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12周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根据盆底肌力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评价疗效。治愈:SUI症状消失,盆底肌肌力增加≥3级,ICIQ-SF评分为0分;有效:SUI症状明显减轻,盆底肌肌力增加1~2级,ICI-Q-SF评分在1~10分;无效:SUI症状仍明显,盆底肌肌力无明显增强,ICIQ-SF评分>10分[7]。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采用ICI-Q-SF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漏尿次数(5分)、漏尿量(6分)、漏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分)3项内容,得分越高,尿失禁程度越严重[8];记录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③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后采用盆底肌刺激治疗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MLD-B6T)测定患者盆底肌力,以振幅表示肌电位,分为4级。Ⅰ级:收缩颤动;Ⅱ级:收缩不完全;Ⅲ级:收缩基本完全;Ⅳ级:收缩完全。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为20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ICI-Q-SF:尿失禁问卷简表。

组别 例数 ICI-Q-SF评分(分) 1 h尿垫试验漏尿量(g) 72 h尿失禁次数(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3.53±2.04 6.31±1.76* 9.07±2.41 3.01±1.80* 6.07±2.34 2.16±1.24*对照组 30 13.67±2.11 9.78±1.94* 8.92±2.65 5.89±2.39* 5.92±2.65 4.08±1.79*t值 0.243 4.471 0.235 4.582 0.255 4.2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种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Ⅱ级、Ⅲ级、Ⅳ级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μV,)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μV,)

Ⅱ类肌纤维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 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观察组 30 21.25±1.54 26.57±4.75 29.83±4.47 26.23±3.18 31.25±4.03 35.72±5.13对照组 30 15.64±1.49 19.37±3.31 23.24±4.36 18.58±2.11 24.10±2.83 28.09±4.24 t值 5.814 7.201 6.594 7.652 7.154 7.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Ⅰ类肌纤维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12周的I-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8周 治疗后12周观察组 30 65.82±5.75 75.27±4.31*87.26±4.68*对照组 30 66.14±6.03 69.85±4.12*75.69±4.32*F时间,P时间 17.639,<0.05 F组间,P组间 11.528,<0.05 F交互,P交互 14.096,<0.05

3 讨论

SUI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类型,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等造成较大负担。正常情况下,调控排尿的神经系统、膀胱、尿道、盆底肌肉系统等共同协同完成对排尿的控制,而一旦发生盆底肌结构松弛、盆底肌肉失神经支配等情况,引起腹压升高,尿道固有括约肌肌力下降,尿液不自主流出,即可引发SUI。特别是盆底Ⅰ类、Ⅱ类纤维可参与内脏支持与腹压增加时尿道的关闭,盆底肌松弛或功能障碍是引发SUI的重要原因。

早期干预对病情控制、减少复发等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治疗女性SUI以保守治疗为主,盆底肌训练最早由美国妇产科医生应用于临床,是SUI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凯格尔运动治疗,指导患者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能训练特定盆底肌,诱导肌肉增厚和肌肉力量提升,从而提高盆底肌肌力,促进盆底受损肌肉及神经的修复,改善盆底肌功能,増加尿道阻力,增强对盆底脏器及尿道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SUI发病。但单纯盆底肌训练的治疗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联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尿失禁相关指标、盆底肌力、生活质量等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可明显改善盆底肌功能,减少尿失禁症状,提高盆底肌的控尿能力,明显提升SUI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中医认为,SUI属“尿不禁”“遗溺”等范畴,发病与机体阳气不足、膀胱虚冷、膀胱失约有关。该病病位在膀胱,是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之处,通过循经取穴,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膀胱汽化功能[10]。本研究选取腰骶部华佗夹脊穴、骶尾部特定穴等穴位,这些穴位均位于腰骶周围,属于膀胱经与督脉经交会之处,具有疏调腰膂、益肾固摄、温阳利水等功效[11]。而骶后神经孔位于骶尾部,针刺该部位能调节与排尿功能相关的骶后神经功能,提高对尿道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膀胱肌的支配能力,从而抑制盆底肌张力增大或痉挛,改善盆底和膀胱功能[12]。现代研究显示,针刺膀胱局部穴位,能提高尿道括约肌张力,增加尿道周围组织紧张度,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13]。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能协同发挥作用,恢复盆底神经的调控能力,改善盆底肌控尿能力,并使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刺激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功能,从而恢复盆底结构对膀胱颈、尿道等组织的支撑和调控能力,增加尿道阻力,增强控尿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提升远期生活质量[14]。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的临床价值确切,能有效调整盆底功能,改善尿动力学,减少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肌力盆底尿道
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肌力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浅析针对性手术治疗措施在外伤性尿道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及有效性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尿道损伤诊治及合并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