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苏北方言”与“丝鼓”之间的徐州琴书研究

2022-10-31 10:47漆雨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琴书徐州

漆雨婷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各种文化的冲击,新兴的影视剧和流行音乐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娱乐选择,徐州琴书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徐州琴书的传承出现了“手艺人改行、年轻人不学”的情况,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危险情况,因此,对这种古老的曲艺进行挽救和保护势在必行。

一、徐州琴书的起源

徐州琴书最早是三弦,之后演变为丝弦,然后发展为唱扬琴,最后被定性为徐州琴书。

(一)形成时期:三弦

清朝康熙时期(1662 年—1722 年),徐州为许多盲童建立了育婴院,并教他们学习徐州民歌,从这里走出的盲人们行走于市井间,以卖唱为生,因此得名“瞎先生”;又因为他们的表演基本是弹奏三弦,因此,人们将演出命名为“三弦”。

(二)发展时期:丝弦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们对以前的演出模式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三弦演奏改为后来的“一人坐唱”——单人演唱和“两人坐唱”——多人演唱(一人弹弦,一人拿大板)等演唱模式。在徐州琴书里坠胡是最有演绎乐趣的乐器,而坠胡的丝弦材质是真丝,因此,这种演出方式被称作“丝弦”。

(三)成熟时期:唱扬琴、徐州琴书

1.唱扬琴。在抗日战争的冲击之下,徐州地区很多艺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到处演出,而且,艺人们在徐州琴书里结合了扬琴的表演。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的歌曲,包括《劝夫反正》《汉奸下场》等,因此,这种表演形式被观众称为“唱扬琴”。

2.徐州琴书。1949 年,徐州当地人开始把“唱扬琴”称为“徐州琴书”。1951 年,徐州组建了曲艺队,1953 年,在民间艺术的认可下,徐州曲艺队成为一个公共组织,曲艺队的剧团主要由杨四喜、崔金霞、丁兰英、崔金兰等人组成。后来,同时登台的琴书多达12 档,演出团队扩大到70 多人。20 世纪50 年代初,琴书表演艺术家崔金兰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表演”,让徐州琴书的名气传遍大江南北,徐州琴书由此得到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徐州琴书概貌

(一)徐州琴书的体裁

徐州琴书有长篇、中篇和短篇之分。短篇还被叫做“段儿”,其内容齐全、头尾健全、只唱不说,单支唱段里面有时会穿插念白,念白通常添加在过门里面,也叫“过路白”,“过路白”通常能够妙笔生花或是发挥抖包袱的作用。

短篇里还存在“小段儿”和“大头段儿”的差别,两者的不同体现在篇幅上。前者大概有100 到200 句,后者能有数百句之多。短篇琴书讲究板字,注重演唱与伴奏的和谐。此外,短篇中还有非常多固定的字和词,调高和唱腔一般不会变动,因此被叫作“死口活儿”。

中篇还被叫作“巴巴棍儿”,来源于徐州的歇后语“二门上面的横闩——得劲的巴棍儿”,其意是门闩的尺寸刚刚好,很应手。以前,艺人们开头场和跑码头时经常演唱这种曲目,只要唱的内容观众可以听懂,通常都能获得赏钱,中篇表演通常有2到5 场。

长篇故事情节较为复杂,尽管主次清楚,但是节外生枝,因此被叫作“蔓子”,长篇书目不仅有说白还有演唱,不过主要是说白。

(二)徐州琴书的题材和内容

徐州琴书来源于民间,发展辉煌于民间,它体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最出色的主题便是社会公德、惩恶扬善以及生活伦理。通过对徐州琴书曲目的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篇幅的徐州琴书在选材上各有特色,短小的曲目以幽默轻松的故事阐述生命伦理、激浊扬清,表现了群众的各种情绪,也寄予了群众的梦想和期望,观众在欢乐的同时还能有所感悟,如《小姑贤》《刘二姐算卦》《猪八戒拱地》等,也有从小说里面摘取某个情节进行演绎的,例如,从《红楼梦》里面选取《凤姐做媒》《黛玉悲秋》等情节来表演。中篇曲目的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如《王天宝去苏州》介绍的是活跃于明末清初的王天宝三下苏州的事情,《张廷秀赶考》讲述的是清朝一名叫张廷秀的考生在赴京赶考途中发生的事,也有直接选择有名的作品来表演的,像《聊斋》《红楼梦》等。长篇曲目的素材基本来源于历史,也可以是一个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诠释,如《刘公》的故事介绍的是清代刘墉的故事,《包公》的故事介绍的是宋代包拯的故事,《说唐》介绍的是唐朝发生的事情。

(三)徐州琴书的表演形式

1980 年之前,徐州琴书以双人演绎和多人演绎为主。1980 年之后,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受众需求的改变,单人演出的模式慢慢由双人表演取代,两人演出模式和一人演出模式在有些方面存在差异,演员在解释人物关系的时候基本都会融入角色中,不用来回转换。因为舞台规模持续扩大,双人演绎方式的舞台便让人有偏台、分量不足的感觉,20 世纪70 年代末,徐州琴书演艺人魏云彩先生同其教导的两名学生一起登台表演,由此出现了三人档,三人档的演出人员根据左、中、右的方位站立。这种表演方式近些年比较风靡,备受观众的喜爱。

(四)徐州琴书的风格流派

历史上,人们并没有对徐州琴书的派别进行分类,徐州辖区内的八个县分为上、下两县,因此,徐州琴书被划分成两类,这是由于徐州南北区域的语言有一定的区别,某些字和音在读法上不一样,演员们的发音会因为所在地不同而发生变化,长久积累下来便有了语言和唱腔上的细微区别,通过很多代艺人的传播,其特色化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更加明显,北路粗犷激昂,南路婉转灵秀。近年来,两派不断交流学习,演绎风格慢慢趋向统一。

三、徐州琴书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徐州琴书的创新问题

一种艺术若想在时代演变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进步趋势。徐州琴书以前的素材基本来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历史典故,人们通过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出相应的剧本,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是徐州琴书创作人员在创作观念上固执己见、因循守旧,就会导致徐州琴书的发展跟不上时代潮流。在徐州琴书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创作人员对其文化内涵有所忽视,导致徐州琴书没有融合当前社会的背景创作出能够反映新时代社会形态、民族精神的剧本。

(二)曲目和表演形式缺乏创新

徐州琴书在分布格局上存在限制,不像京剧和评剧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完善的板式系统,也不像黄梅戏和吕剧那样在持续的变革和创新中慢慢改进演唱方式,徐州琴书的板式还有待健全,声腔还有待丰富,唱腔也需要固定下来。同时,徐州琴书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前进步伐,即便是新创作的曲目也和受众的欣赏趣味、审美风格不相符合,无法很好地反映社会面貌。

(三)演出人才青黄不接

现代社会,曲艺市场受到很大冲击,琴书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因为基本生活无法获得保障,很多琴书创作和表演人员都另谋生路,使琴书传承人才匮乏情况进一步恶化。老一辈的琴书艺人都先后过世或是隐退,尚生活于世的老艺人年龄也比较大,无法上台表演,因此,非常多价值巨大的传统剧目得不到开发,非常多精彩绝伦的唱腔和表演方式面临失传危机。并且,随着在职人员年纪越来越大,青黄不接的局势会进一步恶化。

同时,能够表演徐州琴书的演员几乎都汇聚在徐州市歌舞团里,徐州市歌舞团目前有9 名徐州琴书演员,其中,琴书专业演员7 人,这7 人中有2 位处于退休阶段,还有5 人年龄在40 岁以上。尽管还有10名新生代演艺人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新人仍然只能业余演出,无法独立登台演出。

(四)琴书保护工作缺失

徐州琴书发源于徐州,反映了徐州独特的风土人情、语言和文化,生动地记录了徐州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社会演变和生活形态。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有关地方单位和组织就对徐州琴书给予了一定的保护和支持,包括划拨专项经费和组织艺术家进修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管理和保护地方曲艺上也加大了力度。不过,近段时间来,很多地方慢慢忽视了对民间传统曲艺的关注,有关文化保护措施执行不力,资金难以到位,且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徐州琴书的生存处境越发艰难,徐州琴书的受众人群不断流失,在徐州本地青少年群体中,很少有人听说过徐州琴书。

四、推动徐州琴书传承发展的措施

(一)挖掘创作以时代精神为背景的新作品

在对徐州琴书实施保护的时候,要格外关注其文化内涵,徐州琴书也应该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创作出能将新时代社会形态、民族精神和徐州特点呈现出来的剧本。不管是国家方针政策还是模范人物事迹,不论是徐州突出的政治成就、“汉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是建设徐州的新动向,都可以被引入徐州琴书的剧本中。

(二)演唱形式的创新和乐器的丰富

以前,徐州琴书在演奏上基本采用双档模式,徐州琴书非遗传承人魏云彩先生研究出来的三人档模式新增了敲击磁碟的成员,这种模式在以前广受群众认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比较单一,乐器种类不多。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多人档的演唱模式,多人档模式要求团队成员在3 人以上,按照完整的唱腔和角色确定出演人数,人数的增加带来了乐器的增加,比如《水漫金山》这个唱段,内容非常充实,出场人物也很多,表演这个曲目需要13 人,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身份,合唱、独唱以及对唱交替进行。这首曲目的伴奏不仅要用到坠胡和扬琴,还会用到古筝、二胡、笙等乐器,几乎达到一个小型民乐团的标准,这里面,二胡、三弦等乐器改变了以往坐着演奏的方式,转为站着表演,让人感觉更加现代化,表演方式也更加丰富。这种表演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特点,还从影视和戏曲中借鉴了相关表演手法,场面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富有表现力,备受观众青睐。

(三)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人才

徐州市学校很多,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医学院等学校的学生来自中国不同地区,这使传承徐州琴书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徐州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一系列有助于徐州琴书传承的活动,使徐州琴书被更多人知晓。例如,徐州的高等院校可以组织“苏北琴书进校园”有关活动,邀请传承徐州琴书的人员到校为学生介绍徐州琴书相关知识,并就徐州琴书设立选修课。这些举措一方面能够促进徐州琴书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政府为传承徐州琴书的人员提供资金支持。

(四)加强政府的扶持和关怀,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

徐州琴书要想得到持续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及主管单位的支持,有关部门要制订徐州琴书的保护政策,创建专项基金和完善的保护制度,使徐州琴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依靠媒体的力量将徐州琴书的影响力传递出去。

五、总结

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徐州琴书已经和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它反映了徐州精神和徐州风情,也反映了徐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形态。持续深入地对徐州琴书进行研究是保护和发扬徐州琴书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徐州琴书现有的资源,并改进戏曲理念,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同时,有关方面要在社会宣传上加大力度,使广大群众深入认识徐州琴书,为徐州琴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不断促进徐州琴书的发展,使其在徐州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琴书徐州
疫散待春回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山东琴书 老城新传,乡音不改
淮河琴书的现状调查及其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