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OBE教学模式下《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

2022-11-03 05:13陈健巍
南北桥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 摘要 ]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引导作用,也是一门启发专业知识兴趣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团体协作能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借助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实践。根据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炼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元素融入点、教学方法载体以及相应教学成效评价标准,把课程与学校发展特色相结合,用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社会时事热点、学生中的潜在内容、警示性的事件和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创新。用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教学案例库建设,修订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单元设计,建立完整的思政育人体系。学生在接受课程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利于“课程思政”知识和价值的传承。

[ 关键词 ]

课程思政;“电子技术及应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24

“电子技术及应用”是电气类和电子类专业核心课,具有完整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三个显著性特点,知识点多、逻辑性强,因此要结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思政目标与课程融合的标准是让学生能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

1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情况

1.1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学中做、做中学”,构建“浸润式”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引导學生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提高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拥有敬业、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爱国情怀。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中。

1.2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根据课程七大工作任务的教学实际,构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思政体系,用课程思政激发教学活力,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定制课程思政方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形成良好教学效果,深入挖掘课程知识蕴含的德育元素,注重学生的三种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总结反思能力。让学生会学,进行合作学习,都动起来。让学生学会,进行分组竞赛,都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1.3 课程团队基础扎实,课程思政经验丰富

团队成员注重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学习、交流与研讨,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融入自然,注重教研成果应用,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推动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强化教书育人意识;通过教师竞赛、科研促学、教师思政等活动,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素,提高教学团队水平,确保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严格执行听课制度,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定期组织教师研讨,总结试点做法,创新教学方法,形成典型案例。

2 课程思政设计情况

2.1 教学设计思路

综合运用任务学习方法,通过课内理论学习、企业实训等途径,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信服务、社会责任和德法兼修的思政育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中提炼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而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正能量,上出课程的温度,提高课堂效果。注重学生三种能力培养,推进点—面—网策略。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团队的建立、能力提升的形式、教学成果的凝练,通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专题培训、调研学习,使课程规范化;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件、案例库、教学资源库、教学论文,使课程信息化。

2.2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并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任务中。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增加思政内容教学效果考核,大纲应充分体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2.3 学情分析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

目前,有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信心不足,有热情但缺乏苦干精神,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有些学生已经学习了实用电路分析,但知识基础和掌握情况都不好,因此,首先需要注重情绪引导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观念、课程与思政相融三个方面入手。

2.4 加强系统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专业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教学,确保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每门课程教学。 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分解到课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第二,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第三,把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第四,准备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确保思政要素融入所有教学资料中;第五,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确保教学效果。第六,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教学评价,确保课程思政育人落到实处。

2.5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课程性质,重视学生差异性,注重教学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托在线课程等多个平台,采用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现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教学互动效果。打破以卷面成绩为主、“出勤+作业成绩”为辅的惯用考核依据,创设一种开放的情境,使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搜索信息、探索方法,寻找解决问题新思路,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换成企业职员角色。

2.6 优化教学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育

借助智慧职教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传课程的教学资源到网络平台,学生进行知识预习、课堂答疑、课后互动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社会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讨论,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有效保证课程融入思政后的教学效果。

2.7 将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最好的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同时深入研究自己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现有概念和原理的拓展,完成对新知识的升华迁移运用,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借助弹幕、讨论等互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课程思政实施情况

3.1 课程学习过程

课程学习过程是知识学习和项目实践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案例引入,明确目标;理论分析,突破难点;分组讨论,抓住重点;任务评价,认识总结。要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引导,以科技前沿为扩展,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3.2 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要找到有一些可能性的知识点,然后思考知识点背后的育人目标,可以让学生设计一款性能稳定又节约能耗的电源,让他们选择电路结构。答案会是桥式整流电路,因为其利用率高。作为一个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电路结构,还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發展阶段,很多地区的制造业和生产生活都需要大规模的电力保障。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杜绝浪费,多去使用绿色能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要秉持节能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节能减排,造福社会。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4.1 学生成长

学生课堂发言与课下讨论更加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大赛并得到良好成绩。学生的获得感和成长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共鸣,唤醒学习的内驱力。依托课程思政项目,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大赛佳绩。培养了学生的家国人文情怀,塑造了其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学生“四个自信”,激发了学生的奋斗精神和爱国精神。

4.2 教师有情怀

立德树人,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政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与师生关系中,持续培育学生良好品德与专业素养。

4.3 课堂有温度

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能为课程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但能有效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引发学生对认知、行为及情感的认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其师,信其道,爱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4.4 形成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具体的教学流程融入课前、课堂和课后。课前重在督促,课堂重在互动,课后重在反思。课前需要教师做的是科学导学、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价值引领,即课程思政;在课堂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互动式学习、参与式学习;课后是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反思质疑,促进创新。

4.5 全过程贯穿真实工作任务和创业项目

依托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社团,将电子技术真实任务无缝对接到课程中。

教学案例:在直流稳压电源设计与制作、扩音机设计与制作项目中,将真实业务与工作任务与“理想信念主题电路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行思政育人、专业育人。

4.6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制订切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团队文化、企业家精神。定期和不定期邀请优秀的企业家进课堂,将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融入其中,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

4.7 学生参赛获奖丰富

每年依托课程举办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设计大赛和创新创业设计大赛,设计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意义的电子产品。注重通过比赛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思政素养的培养,以赛促学、以赛促思,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4.8 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体现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原则,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充分及时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增加价值引领的考核指标,全面落实能力提升,实现育德育人,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5 结语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下阶段工作计划是形成更加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师在准备课程大纲及教案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内容引入课程方案中,进行有计划、有方案的备课,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加强与学生互动环节,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仅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传授,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建课程思政研讨社团,积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完善“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政治、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楠,段荣霞,郎宾.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3):88-89.

[2]何婧. 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与反思[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6):106-109.

[3]祝智庭,郭绍青,等. “停课不停学”政策解读、关键问题与应对举措[J]. 中国电化教育,2020(4):1-7.

[ 作者简介 ]

陈健巍,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通信与信息系统。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