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探讨

2022-11-13 08:41王丹秋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学教学质量实训

王丹秋

(长江职业学院 财经旅游学院,武汉 430074)

0 引言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对于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关注自身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切实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前感知行业环境,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谈一谈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优化。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的变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发生了诸多变化。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学校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在实践技能教学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行业要求,无法快速适应岗位环境。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教育活动开始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毕业以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环境。这也要求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可以进行积极的变革与调整,全面融入工学合作模式,即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活动时,需要与校外企业做好沟通与配合工作,发挥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其应该充分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变化,同时还要立足于校企合作等教育新环境进行分析,灵活调整教育目标与任务,使教育管理活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2 工学结合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现状

2.1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实施了较长时间,目前形成了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第一,订单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跟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并协调好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第二,项目驱动模式。这套模式主要是指校企双方可以立足于具体的项目制订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在具体实施这套模式时,需要企业和学校互派人员参与到人才培训活动中。其中,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人才实践培养的场所,而学校则要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最终形成一种高效的互惠互利模式。第三,工学交替式。这套模式主要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中交替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围绕专业培养的相关目标,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面临的困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可以显著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但也需要学校做好教育管理的调整与优化,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这套模式的效用。但是,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校还没有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2.2.1 教育管理理念比较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还比较陈旧,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应用时还存在较多内部阻碍,很难在学校得到全面贯彻。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引导高职院校积极朝着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加快高职教育体系的转型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工学结合等理念,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等。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比较陈旧,这些教学改革内容很难顺利贯彻实施。

2.2.2 教学课程与工学结合模式不兼容

高职院校在引用工学结合模式时,没有积极优化专业教学体系,导致课堂内容与工学结合模式存在较大的冲突,很难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效果。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教学体系要求课堂模块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但多数高职院校在课堂体系建设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课堂的设计,忽视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导致工学结合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得到相应教材的支撑,同时整个实践课程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工学结合模式取得预期成效。

2.2.3 校企合作与沟通不顺畅

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与校外合作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存在不足,导致二者很难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事实上,工学结合模式在具体实施时本身就需要形成高职院校、政府部门、校外企业等多个主体的通力合作与联动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较多高职院校在应用工学结合模式时存在非常显著的被动参与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参与校外企业实训活动时,高职院校需要对实训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充分明确工学合作的细节数据,保证实训教学的成效。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之间存在沟通互动上的欠缺,导致工学结合模式无法取得预期效用。

2.2.4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充分控制

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并没有做好教学质量控制工作,导致人才培养活动很难取得预期成效,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充分重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设立了教学质量管理模块,但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并不固定,大部分人员都处于兼职状态,这种情况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无法稳定顺畅开展。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自身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教学互动情况设计专门的管理岗位,如此才能够保证工学结合模式正常实施。但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团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也存在权责模糊等情况,使得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质量管理比较混乱。

2.2.5 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发挥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通过实训基地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是,目前较多高职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与企业之间并没有维持和谐的合作关系,导致实训基地无法高效运作。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比较高,在具体运营时需要高职院校和校外企业一起探索合作方式,但多数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很难处理好自身与校外企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问题,最终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策略

3.1 做好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

高职院校在全面贯彻工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做好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多元化特征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同时高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比较显著。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充分运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理念,激发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最终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格局。在进行工学结合时,高职院校可以考虑提前进行专业细分,即在大一学业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选择专业的细分方向,构建个性化与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考虑积极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成长的方向,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3.2 积极优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优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推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重构。这要求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时先对专业相关的社会行业进行全面调研,明确当前社会行业中人才素质需求情况,并深入行业内部明确岗位人才的胜任力要求。如此,高职院校就可以立足于社会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为后续开展实践技能教学提供较好的参考。在具体设计课堂内容时,高职院校可以考虑精简理论部分内容,突出课堂内容的技术性和应用性,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实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行业的动态发展比较显著,高职院校建立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多不适用的情况,应该结合行业变化进行课程内容的灵活调整。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对行业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提高自身课堂内容的先进性与针对性。

3.3 强化校企双方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沟通

高职院校在贯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做好校企双方的信息互动与沟通工作,提高各类信息的共享水平。特别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开展实习活动时,经常会遇到较多工作上的难题。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实训信息进行整合与总结,将其上传到线上环境,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基于学生实训信息建立完备的线上系统,提高实训教育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通过线上系统与校外合作企业做好沟通交流,具体可以考虑推动学校网络与企业网络的联动,提高双方的信息共享水平,使企业和学校可以更好地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

3.4 充分重视专业教学质量

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充分重视。这要求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门进行教育管理的队伍,由院长、教务处领导等人员直接负责,并将其他管理部门人员纳入其中,共同开展教学质量管控工作。在开展教学管理活动之前,高职院校应该先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避免出现教学质量问题时各个管理人员相互推诿责任。在具体进行教学质量管控时,不仅要开展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基础工作,还要掌握课堂教学的动态,提前感知教学质量的变化情况,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前瞻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设计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在平时积极针对学生、教师、教务处、督导处等多个主体进行教学质量调研,使高职院校内部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教学质量。

3.5 推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具有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做好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互动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格局。这要求高职院校充分明确自身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同时还要全面贯彻投资多元化和市场化运行的相关原则,能够将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在与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密切沟通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做成企业的生产工厂。在平时,实训基地可以直接由企业生产产品;在实训教学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教学场景。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将创新科研工作融入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并与校外合作企业之间形成科研合作,最终结合人才培养需求构建重点专业和学科的科研实验室,强化高端人才的培养效果。

4 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效,在后续时间里应该进行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时积极优化教学管理理念,同时还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体系的优化,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占比,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锻炼。在进行工学结合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做好自身与校外合作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同时还要构建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如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价值,给社会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工学教学质量实训
盐工学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