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德育传承的几点思考*

2022-11-16 02:58王洪龙黎红梅肖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德中医药职业

王洪龙 ,黎红梅,肖敏

(1.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12;2.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

“精神”一词具有多重涵义,可以指人的生命体征、精力活力,也可以指人的自我意识等。但在精神文化的层面上,主要指一种信仰和理念,它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而这一文明就包含了诸如“神农尝百草”等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传承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要准确理解这一精神的内涵,把握好与相关概念和范畴的异同,充分理解其在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承这一大背景下的当代价值。

1 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内涵

当前,在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内涵问题上,国内有不少相关理论探讨,但在定义的对象、范围、依据和外在表现等方面,分歧较大,导致概念不够明确,使用的名称也不一致。要正确把握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内涵,首先需要理顺好传统医德精神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医德规范与医德精神的关系。

1.1关于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从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医学职业精神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传统医德精神在内。中医药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德精神理应是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分支。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能混同使用。一是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不同。传统医德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探索治病救人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中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德的影响最大。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实践路径,描绘出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图景,构成了包括传统医德在内传统道德产生的主要文化根源[1]。传统医德以仁爱精神为基本原则,以“普同一等”“重义轻利”为价值取向。传统医德中“医乃仁术”的思想、“一心赴救”“大医精诚”的理念皆来源于儒家倡导的“仁”和“诚”等理念。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职业共同体(主要包括医、技、护、药、教等领域的职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遵守职业规范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主要形成于西方医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二是两种精神所倡导的理念和内容不尽相同。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在治病救人的理念、方法手段和工具药品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甚至在对待病人要不要治疗、是否治愈等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看法。医术与方法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思想理念的不同,传统医德精神更为强调“医者仁心、赤诚济世、淡薄名利、家国情怀”等理念,主要表现为医者思想行为上的高尚品质;而医学职业精神包括的内容较宽泛,除医者思想行为外,还包括了医学知识技能、行业规则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医学职业精神包括三个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 、行业自治与医学职业道德[2]。第三,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医学职业精神侧重于从行业和职业的角度倡导医学职业共同体对社会的服务品质,而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注重于医者对患者的责任担当与仁爱包容。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地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文化。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医德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也有所差异,各自蕴含着一定的地域特色在内,比如“蒙医药”“湖湘医派”等所倡导的医德精神就会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

1.2关于医德规范和医德精神。医德,即医生和其他从事医疗卫生职业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3]。在医德规范和医德精神的关系中,医德是两者的共同基础,但区别也是存在的。前者是道德规范的一种,一般是指医疗卫生职业人员在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通常以某种特定形式公之于众而为医疗卫生职业人员所知晓。后者是属于精神品质的范畴,是医疗卫生职业人员在长期从事职业工作过程中自觉遵守伦理道德要求而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意识之中,并以一定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在医疗卫生职业领域中,医德规范一般是相同的,或者说可以有共同的标准和规程,是为社会和行业所共同认可的道德要求。而医德精神是医者把医德规范贯穿于自己的从业过程中去处理与患者和社会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往往因个体或某个群体的理念、习惯不一样,在某个方面展示出来的品质不一样,从而形成不一样的精神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具有自己独到的内涵和外延,与医学职业精神和一般的医德规范具有明显的差异,不能混同。我们可以给“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定义如下:中华民族在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病救人过程中,自觉践行中医药道德要求而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质。

2 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与相关精神文化范畴的关联

2.1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传承。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对工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产品的工艺技术含量,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了各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和竞争获胜的重要法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要精雕细刻,反复琢磨、推敲,力求完美。体现出敬业、乐业、持久专一的特点。其内涵是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职业敬畏、严谨求真、耐心恒心、敬业奉献等”[4]。在职业教育中,各职业教育院校也是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和培养。我们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各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一个普遍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念,具有广泛适用性。中医药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德精神。两者虽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不同,但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相同的历史根基之上,两者在内容上具有诸多相通性。在中医药领域弘扬传统医德精神,就体现了“工匠精神”的要求;弘扬和传承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就是弘扬医疗卫生事业的“工匠精神”。首先,传统医德精神倡导医术要“精”。《大医精诚》谈到医术要“精益求精”;孙思邈在 《大医习业》 中谈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 《素问》 《甲乙》 《黄帝针经明堂疏注》等。传统医德精神的“精”与“工匠精神”提倡的“精益求精”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其次,两者都倡导“敬业奉献”。传统医德精神主张“心系苍生”“淡泊名利”,主张”“自律坚守、忠于医业”,这正体现了“工匠精神”中“敬业乐业奉献”的思想。再次,传统医德精神中“一心赴救”的思想主张心无杂念、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个病人,与“工匠精神”倡导的“严谨耐心细致”等工作方式上的道德要求具有相通性。因而,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要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更要充分利用好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这一文化瑰宝,坚守中医药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其德育传承功能,培育好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2.2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之上,是新时代为人们所广泛认可和遵循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习,有利于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6]。从倡导敬业奉献、构筑良好社会风尚与社会和谐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部分价值诉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显著差异。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意味着可以代替或者取消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传承弘扬,取消中医和中医文化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族的共同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性,而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是在中医药领域中形成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具有个别性,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其次,两者的内涵外延也不尽相同。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理念,属于思维意识层面,而医德精神主要体现为事迹行为,具有行为属性。再次,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而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两者的形成基础和历史使命各不相同。可见,对于两者的倡导是并行不悖的,“医学生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倡导和传承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

3 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德育传承的当代价值

3.1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和胜地。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香火不断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吸收传统医学文化的道德精髓,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的现实需要[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坚守“文化自信”,就包括坚守中医药传统医德文明的自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文明,不仅是传播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医技医方,更要传播中医药的精神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扶危济困”和“勇于担当”等医德精神。“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共建共享,也需要精神思想上的共识。当前新冠疫情在一些国家的肆虐,与其思想意识的错误认知不无关系。据媒体报道,在美国反对疫苗接种的地方,比如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等,其新冠疫苗接种率较低,新冠感染住院率明显更高。与此相反,我国人民在伟大的抗疫精神的凝聚下,以人民健康为己任,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加强防控,积极治疗,关爱患者,疫情来临时都能迅速扑灭,防止扩大传播。可见,传承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也是对世界人民和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3.2改善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国家对医护人员法律保护力度的加强,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面前,广大医护人员展示了大无畏的伟大抗疫精神,其良好职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医患纠纷和矛盾减少了很多。但是,由于医疗是关系到生命健康和财产的行业,医疗纠纷仍然时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与部分人对医疗卫生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和不理解有关,也与少数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有关。传统医德精神倡导医者应笃行济世、甘于奉献,而少数医务人员更关注个人利益;传统医德精神倡导医者应大爱无疆、勇于担当,而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仁爱之心”;传统医德精神倡导医者应恪尽职守敬佑生命,少数医务人员却漠视自身职责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之大任。这些现象是导致医患矛盾存在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既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9]。有关调研报告表明,多数医疗纠纷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等医德医风问题。一些医护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有待提高。在一些大医院,病人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忙不开手脚。而病人看病心急,双方很容易发生心理上“对抗”,进而产生矛盾。医学伦理专家 Davies指出,医师应当注意对待病人的态度,要增强与病人的沟通,要懂得尊重病人[10]。医务人员在接诊治疗中不断加强传统医德精神修养,提升自身对患者言论的“容错”度,改变对病人肢体和语言上的生硬态度,适度增加“热情”的关照,对于化解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3中医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迅速看到了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病症中的作用,依靠中医药治疗成为了普遍现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中医药职业教育近年来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与现代医学具有诸多共性。但是,中医药的重要特色在于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中,植根于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之上。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职业教育承担起传承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使命,就是其重要特色。在课题组开展的问卷调查中,承担中医药职业教育的教职工认为“传承中医药医德文化是中医药职业教育特色之一”的达到98%,医学生有90%认同这一观点。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医德精神的思政教育元素作用,使“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实现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同向而行,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1]。这对于培育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尚健康品格的中医药人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3.4培育中医药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是一项治病救人的光荣事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贪利之徒的影响,中医药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在一些领域商业化氛围较重。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自觉抵制诱惑的各类医技医药类人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离不开“至精”医术和“至善” 医德相融合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12]。因而,加强传统医德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培养中医药事业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传统医德精神的弘扬重在实践。在2020年年初和2021年8月爆发的新冠疫情中,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先后组织两批次志愿者参与抗疫行动,共有200多名教职工和学生在相关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和家居所在地参与抗疫。他们发扬大无畏的战“疫”精神,敢于“逆行”,勇于担当,以他们的“仁心仁术”赢得了社会和市民群众的广泛赞赏,取得了良好的医德传承实际效果[13]。

“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尚的医德,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词是尊重生命、关爱病人。”[14]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强调德技双修,对于学生从根本上重视自身的道德修为,确立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承担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培养爱国为民的白衣天使情怀,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培养中医药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

4 结语

中医药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今历久弥新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人类的健康事业上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中医药既是治病救人的方法,也是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一直强调医德与医术的统一,主张“医者仁心、德术合一”。为大医者一要“精”,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要“诚”,要求医者要加强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应当说,中医药传统医术和传统医德精神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荒废了其中任一方面,都不利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弘扬广大。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中医药在“术”的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在“德”的传承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医疗机构,院方和上级部门习惯于通过他律方式以制度规范等加强对医生行为与品德的监督与管理,而倡导医者自律内省式克己修为较少。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很注重“医术”技能的传承教育,但在“医德”方面的传承教育相对较少,中医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少有开设这方面的专门课程,仅仅是教师在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给学生简要介绍相关知识。部分学生对“医德”等人文素质的培育也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可有可无,影响不大。相关研究表明,21.9% 的医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或持有无所谓的态度[15]。中医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医学科学和医德价值取向的现代化发展?中医药学子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职业精神?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发挥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的德育功能?如何提升医者自身的自律内省,培育“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大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药传统医德精神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积淀,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必然对当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医学院校需要转变德育教育观念,把医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贯穿医学院校教育始终,成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建设的灵魂[16]。坚持对传统中医药学和医德精神文化守正创新,必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医德中医药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职业写作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我爱的职业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五花八门的职业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