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引发的思考

2022-11-19 15:19沈长江
读与写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院校

沈长江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与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结合的教学实践。在高职各种课程的基础上,促进思政教育元素的渗透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推动传统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因此,课程思政也是思政课程的创新过程。

1.高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作为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涵括了对人生的思考、目标价值取向和思想原理等知识体系。高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第一,在坚持主体课程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政治因素,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使课程教师更加了解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特点,对于提升课程质量和师资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对于高职来说,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课程的结合体,是高职育人的基础,不仅能够创新人才技能,而且对于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第四,高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事实上是将思政育人功能扩大化,是将思政课程向“大思政”发展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高职学生过于注重专业课程学习的局面,将思政内容应用到课程体系中,对于深挖学生的潜能有现实意义。

然而,从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实践转变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探索教学实践转变新思路,成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困境

2.1 顶层系统设计不完善,难以形成合力。

2.1.1 缺乏协作机制。虽然学校都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很多学校仅限于下发文件、部署任务,把大部分担子压在专业课教师身上,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部分部门各自为政,把课程思政“课程育人”与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心理育人等脱离,党务、教务、后勤、学工和招生就业等部门的思政建设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育人效果。

2.1.2 缺乏实施机制。部分学校的各类课程思政实施机制没有形成一个闭环的统一体。如有些学校制订有关于课程思政的总体实施方案,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导;有些学校有方案和指导,但是无评价和检查;有些学校有实施方案,也建立了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但是没有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或者即使有评价也仅仅是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没有系统性的评价,以致无法检查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成效;甚至有极少数学校的课程思政无方案、无指导、无评价、无检查,只是转发了上级关于课程思政的文件,就要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并没有相关的配套文件。由于认识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

2.1.3 缺乏培训机制。很多专业课教师一提到课程思政,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把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中”等。为此,要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保证专业教师这支“主力军”掌握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少专业课教师平时只注重钻研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思政环境不敏感,所以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让教师系统地学习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等知识。

2.2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难以形成能力。教师思政底蕴不足,主动作为的意愿不强。部分教师思想重视不够,认为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只需讲专业知识即可,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会占用讲授专业知识的时间,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就是教授学生“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关系。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专业知识学得好、专业技能练得好就可以。作为一个新时代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政底蕴,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日常行为举止中言传身教,从内到外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2.3 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影响力。

2.3.1 生搬硬套,味同嚼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求每堂课不可缺少思政元素,并根据听课督导记录本的记录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情况进行单列评价。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培训,部分专业课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有限,找不到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这部分教师往往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导致个人的知识面窄,无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法律、安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还有部分教师有融入思政元素的意愿,也能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但缺乏思政教育经验,不知道如何有效融合,为了完成每堂课“必有思政元素”的要求,只能生搬硬套、强行植入思政元素,为思政而思政,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关联性差,学生感觉十分突兀,不清楚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很难消化专业知识,更难消化思政成分,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效果欠佳。

2.3.2 知行不一,难成示范。有些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局限于教学内容、局限于课堂,没有将自己的衣着、行为、态度等潜移默化的元素考虑其中,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教师“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例如,在课堂上融入“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而有些教师却在课堂内外贬低其他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彰显自己的高水平、传播其他教师的负面信息以突显自己的高明,误导学生对其他教师的了解,导致学生在意识上降低对该教师的尊敬程度。不时有新闻报道,有极少数教师在课堂、QQ群、微信群等发表不当言论,这类教师本身就属于行为失范。

2.4 监督检查机制不落地,难以形成效力。

2.4.1 监督检查措施不完善。很多学校对课程思政的监督检查措施不够完善,大多局限于教案检查和听课检查。专业课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提高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但是很少有学校对学生端这个“需求侧”进行检查,大多是对教师端这个“供给侧”进行监督检查,在效果上难以准确判断课程思政实施的优劣。

2.4.2 监督检查不得力。有些学校监管部门本身也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以致出现“裁判都不懂运动规则”、瞎指挥、乱判罚的现象;监督检查人浮于事,只做表面文章;督导部门变成文件转发部门,无法给出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措施,从而降低了监督部门的公信力。

2.4.3 只检查,无结果应用。有些学校有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和做法,专业课教师也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相应的工作,督导部门也开展相关的检查指导,但是检查结果没有明显的应用规范。有些学校在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在岗位竞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先应用,但是在实际岗位竞聘、职称评聘过程中又没有相应的条款体现课程思政的成果应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赏罚机制、监督检查机制没有落地,难以形成效力。

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的途径

3.1 对当前的教育环境进行升级与优化。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之下,想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进而有效借助外部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完成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创新,以此来不断的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就要在思政教育的根源上来处理好思政教育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的主管人员可以借助大数据的背景来构建起完善的思想教育平台,进而为当前的高职生提供出较为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有效的确保当前高职院校的主流教育思想,利用当前教学环境的改变,行之有效的将学生的真实情感以及人生价值观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因此,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当代高职生的真实思想为工作的出发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借助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来对当前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传播,进而有效的完成学生家长、学生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的三方互动,借此为当前的社会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的适应能力,加快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建工作的进度,并依据上述所提及的教育平台来开展一系列的思政教育专题活动,进而有效的调动与激发当前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加强当代高职生的人格建设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建设的水平。

3.2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建立专业团队。高职院校要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学能力。例如,可以定期举办课程思政培训讲座,邀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交流讲学;各院系依据自身专业课建设情况,定期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教研活动,分享总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增强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同时,各院系也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相关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从而为扎实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领学生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在“大思政”背景下,积极构建专业化的课程思政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可以解决当今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领域单打独斗的局面,更可以推动课程思政的专业化发展。要着力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等组成的专业化教学团队,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特点,共同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深入学生,收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课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反馈的问题,改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并积极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完善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发力。

3.3 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思政课程教育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理想实现途径是与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所相匹配的,根据以往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融入大数据时代的具体含义来进行完善与发展。第一,高职院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要开展的思政教育创新工作中的具体内容是要与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相吻合的,其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要甄选一些适合当代高职生思想的内容,教育模式也要具有“人文情怀”加强感情渗透,同时思政教育工作人员要时刻秉持着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理念,有效的关注与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班级上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并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找中为其营造出温馨轻松的交流环境,进而有效的掌握与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方位,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预案。同时可以借助大数据海量的信息中的社会热点话题,来培养学生评估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3.4 以“课堂”为主导,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转变,必须以课堂为主导,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和完善:第一,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应用在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思想与知识融合,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知识的学习。第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工科某些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课堂,赞扬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艺术课程思政中,可以探究传统文化,包括字画、美术等领域的成就;在管理课程思政中,采用“人本”案例探讨等教学模式。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三,思政专题课程。针对课程中某个内容或观念进行专题探讨。将课程内容导入相关的政治、热点等问题,形成专题系统,如“中国智造”“一带一路”等,更好地衔接课程与思政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途径创新,不但是当前“立德树人”伟大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快速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优化教学环境,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以此来不断地提升我国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院校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