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2022-11-19 15:19林慧清
读与写 2022年28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教师

林慧清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三小学 福建 大田 366100)

文言文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不难看出文言文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翻看统编教材,可以发现这套教材加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很好地带动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接触得较少,难以感受其中的深意和内涵。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学习文言文的特殊性。所以学法的指导成了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朵浪花,就会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有人研究过,当人身心愉悦时,记忆就越快,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1.以“趣”为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都带着一份惊喜,带着一份探究。学生兴奋的是接触到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文化底蕴不足,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么容易理解,也不那么顺口,有的学生读了好几遍,也无法正确的断句。文言文读不顺,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何况把它正确地背诵呢。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惧怕心理,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情境中,获得更多学习文言文的知识。

1.1 接触前——“未有曲调先有情”。语文教材中,很多文言文来自古代的故事。这些故事,学生耳熟能详,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尤其是作为小学首次接触的文言文,教师一定要找准定位,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难度,让学生以兴趣为先。在学文前,先让学生说说今天所学的课文跟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建立一个情感的基调。

如统编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总共30个字,但是内容丰富。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说说司马光的故事,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喜欢听故事,又能听懂故事,自然会激起自己的阅读期待。在学生对故事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教师再和学生玩变身的游戏。游戏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眼睛睁得亮亮的,课堂的前奏曲已经奏响,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写着好奇。教师以语言导入“古代的人特别了不起,仅仅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概括出来了”。教师再出示小古文《司马光》,通过故事与文言文的对比,学生有了情感的铺垫,对学习小古文产生了阅读期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热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讲故事是为学习小古文服务,教师的做法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就喜欢上了小古文。

1.2 学文时——“忽如一夜春风来”。文言文的时间跨度大,语言文字的运用与作者的生活背景都与现代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所以如何一直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教师教学的一项重大的工程。

《司马光》作为第一篇登台亮相的小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一个范本,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上好“第一课”?为此,教师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第一环节:在让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之前,教师摇头晃脑地读着《司马光》,脸上的表情由高兴到紧张最后放松。学生就非常奇怪:老师今天的上法怎么和以前不一样了?教师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有疑问才有学习的欲望。教师通过营造学习古文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小古文产生极大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有了好奇心的铺垫后,教师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但是读并不是随意读,需模仿教师刚才读的节奏,读好这篇文言文。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也摇头晃脑地读。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因为读法和以前不一样而感到有趣。教师再指名读,读后指导。如“光持石击瓮破之”,学生一直读不好,教师就要教给学生破句的方法,使之能够正确地读。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从读中发现文言文的美。

第三个环节:教师出示整页的小古文,让学生发现与平常学习的文章有没不一样的地方,以此来认识文言文。通过课件展示,学生明白了文言文的编排布局,上面是文言文,下面是注释。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由此明白了,在读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注释来帮助自己,使之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2.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贯穿整个语文课的始终,是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最好方式。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说:“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1]文言文所处的时代离学生较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地品读,从读中了解文言文的意思。通过多样化地诵读,体会语言的秘妙。

2.1 “保底工程”读。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文言文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疏通句子,理解文意,扫清阅读障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人问之”中的“之”就是理解上的障碍。同学们通常会说这里的“之”是王戎,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学生前后勾连地读,再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理解“之”字。教师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如果教师是王戎,你会怎么问?学生通过问,再来读这句话,就明白这里的“之”指的是“王戎不摘树上的李子这件事”。“读”而让学生“悟其语”。这是理解文言文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通过“读”学会阅读,学会发展语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2 想象画面读。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尽管篇幅短小,却蕴藏着精美绝伦的画面。多数文言文都能形成一个美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的精练,想象画面读是不可或缺的。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了解杜处士对戴嵩的《斗牛图》“尤所爱”到什么程度。学生就会脑洞大开,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有学生说:杜处士逛街的时候带着它,时不时摊开给大家欣赏一番,享受别人的赞美声。有学生说:杜处士睡觉时也抱着它,只有这样,他才能进入甜蜜的梦乡……学生沉浸在杜处士对画的喜爱里,对“尤所爱”的理解更深刻、具体、有形、有画面,也真正体会到苏轼这个大作家的过人之处,两句话就把杜处士的特点介绍出来。教师还可倡导学生向大作家学习,简略的语言却有丰富的文章蕴含其中。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想象画面读,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边读边品味文本语言的精美,有着异曲同功之妙。

2.3 表演读。“读”,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只是了解文本的本义,而表演却能直观形象地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天生是一个表演家,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呈现出来。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独有优势,让学生演一演故事。通过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表达对文本的独特感觉。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让学生对照课件上的故事曲线图表演故事。一人充当王戎,五人充当“诸小儿”,一人讲述故事。为了让情境更加地有画面感、真实感,教师还请了同学当“导演”,让学生有拍电影的感觉,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为了更有现场感,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故事时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浓厚氛围中。通过表演,学生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养成勤思考、爱观察的良好习惯。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跑不了。课堂上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在“读”中让学生怡然自得地获得。

3.以“言”悟语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2]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文言文是个特殊的文体,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3.1 精选教学点,促进学生理解。

3.1.1 对比知不同。文言文经常出现的高频率的词为“之、乎、者、也”,这些词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完全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在一课中集中出现带有同一个字的句子,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如《学弈》这一课中,出现最多的“之”字,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加深印象。“通国之善弈者也”和“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都是“的”的意思。“虽与之俱学”和“弗若之矣”的“之”都是“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人虽听之”中的“之”是指弈秋的教导。而“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之”却是“天鹅”的意思。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让学生比较,结合语境理解,使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同一个词所代表的不同意思。

3.1.2 抓重点促理解。一篇文章很长,教师应抓住一个点来引出全篇,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教师要摒弃一个词一个词的教,一句一句的教。尤其到了六年级教学文言文,更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文言文。抓住一篇文言文的核心字词来带动整篇文言文的教学,使主题更加集中。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在上课伊始,出示一个“谬”字,让学生理解意思,即“错误”。教师追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谁说谁错了?学生明白是牧童说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错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带着思考阅读全篇文言文。在理解完文章后,教师又出示了问题:“谬矣”真的是“谬矣”吗?教师出示“掉尾而斗”和“搐尾而斗”的图画,学生明白了牛在斗时,有不同的表现,只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牛,他们的斗法不同而已,自然而然引出要敢于挑战权威的主题。教师通过一个“谬”字贯穿全篇的教学,使得主线清晰,学生思考也更有方向,教学的指向性也更强。

3.2 巧选空白点,促进学生思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学习小古文,如果可以让学生用小古文来说说话,检验学生对小古文的认知程度,这何乐而不为?《书戴嵩画牛》中,当教师教到牧童指出杜处士珍藏的《斗牛图》被说是假的时候,“处士笑而然之”,如果是你珍藏了几十年的名画,突然被人说这是假的,你会怎么样呢?有的同学会回答:我会愤怒地想骂人,因为这是大作家的画,怎么能容一个小屁孩在胡说八道。教室响起了一阵掌声,可是这并不是教师所要达到的效果。文言文的学习还是要通过古文的形式来表达。教师提醒学生要用古文的形式来表达,学生瞬间领悟。有学生说“我会惊而疑之,咦,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学生说“我会听而骂之,你一个放牛的哪懂得欣赏大作家的作品,简直胡说八道”……教师紧抓文言文中的语用点,让学生模仿创造,不仅能触发学生对人物行为品质的深层思考,还能训练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对话的能力。[3]这种方法一篇文章精选的语用点很多,教师就善于挖掘,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选择让学生表达,既不拔高要求,也不让学生觉得乏味,使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此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精选质疑点,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提供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一篇文章中的观点不一定是全面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对教师、文本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努力学习课外知识,建立课堂与课外的联系。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围绕着课前写的一个“谬”字来学习。在学完后,教师让学生回顾整篇文章,这篇文章写得是小牧童向大画家挑战,那我们能不能向文章挑战,向大作家苏轼挑战。教师请同学们看注释,学生一下子领会过来。牧童的见解也是片面的。牛在争斗时,有掉尾而斗的情况,也有搐尾而斗的情况,于是,学生就会对文中的中心句提出了质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请给这个句子加上符号。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有了两种不同的加标点符号的方法。第一种“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第二种“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这两种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学生课上动脑了,才能使知识变得鲜活、灵动起来。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得出牧童的判断和耕田人的见解也是有局限的。但这是为什么呢?一轮新的思考又应运而生。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是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教学之材,它不是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教师和学生才是教材的主人。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能从教材中走开去,使教材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文言文的教学是一门较为深厚的艺术,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教材,仔细推敲,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带着方法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为中学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教师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称象
嫦娥奔月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