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22-11-19 15:19石冬林
读与写 2022年28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石冬林

(甘肃省临夏市逸夫第一小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引言

作为一门基础科目,数学知识既有着工具性,又有着科学性的特点。随着学生年级不断增加,学习深度也会持续加深,学习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难以理解题目,找不到解题思路的问题,而教师也应当正视这些问题,通过转变教学思路,采用有效措施,构建生活情境等形式,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1.1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理科科目来讲,逻辑思维能力属于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生活情境能够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持续训练中也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运算上,同时也会思考如何根据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一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1.2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若能对学习充满兴趣,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有质的提升。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数学课堂有着枯燥乏味的特点,学生通过大量计算,掌握各类概念和规律。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借助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构建联系,学生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知识有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1.3 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教材为主,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也不能单纯依靠教材讲授数学知识,而是应当在教材基础之上加入合适的课外教育资源,这样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使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让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

1.4 培养学生健康学科意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学科观念养成[1]。由于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讲有较高的学习难度,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畏惧,抵触的心理,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形成健康的学科观念。在生活情境中,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状态等,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让情境更好地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最大程度发挥情境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意识。

1.5 促进学生探索能力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家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若能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意识,在后期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难度如何增加,学生都能借助自己的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因此各类生活情境也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感受到知识的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创建微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为小学数学教师的生活情境构建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微课有着内容精悍,时间短小的特点,能够有效凸显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助微课构建生活情境,还能够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内转换注意力,避免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产生抵触心理。除此之外,微课构建生活情境还能够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推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无形当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产生正向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作不同种类的微课,例如加入图片资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这些资料能够带动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感受微课中数学知识的多样性[2]。实践证明,借助微课构建生活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时间单位,并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导入环节,一些学生的思绪难以及时回到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中国传统节日的照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节日的具体日期。再为学生播放一些标志性的视频,引导学生说一说视频出现在哪些日期?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在回答问题中也能发散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同时也会为其他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参考。在良好的互动下,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对知识点学习的兴趣。

2.2 创建日常生活情境,构建积极学习氛围。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为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贯彻这一理念。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并思考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在和父母逛超市时,在去公园玩耍中,都能发现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也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课堂上为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入手,这样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活跃,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为学生构建日常生活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展开思考,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不能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太简单,否则学生会感受到毫无挑战性。只有提出和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符的问题,日常生活情境的引导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重量单位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加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引导学生感受质量的概念,并学会简单的计算。概念知识对学生来讲,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而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理解。教师可以提前拿出准备好的纽扣、乒乓球、硬币、课本等物体,然后选择若干名学生上台进行配合,让学生先摸一摸,用手掂一掂,感受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说出哪个物体最重?哪个物体最轻?然后教师再拿出天平称一称与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对比,这个时候学生对质量的概念就能清楚理解。同时,在数学学习中还能发散思维,利用质量知识解决生活问题[3]。例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继续想一想,在逛超市时,食品包装袋上通常都会有克数,想一想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的重量是多少?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作业中加入一些寻找生活中物体的重量的作业,如此一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构建合作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1世纪人才要掌握四个学会,分别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每一个学会对学生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共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合作团结的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贯彻这一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构建小组合作的生活情境,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得以彰显。小组的学生还能在互相配合,互相帮助的情况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一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站在情境的角度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或正向的干预,帮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还应当关注到,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和思考时间,这样学生才能使用学习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才能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和学习习惯[4]。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举出以下生活案例:小芳同学购买了一套课外读物,花费10.92元,然后又购买了一个铅笔盒,花费7.48元,请问这两种物品共花费多少元?课外读物比铅笔盒贵多少元?教师先让学生用小组合作思考如何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借助合作讨论如何得出结果,最后教师选择小组代表学生说出答案,再由其他学生进行核对和评价。这样一来,借助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保证所有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在小组合作中,课堂纪律也能维持到最好,学生的互相监督能够避免学生出现交头接耳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4 将课后作业生活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提出和深化为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明确的改革方向,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开花。其中,作业管理属于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之外,还应当重视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提升。课后作业能够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就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元素,持续锻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当借助具体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踢毽子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结束之后,需要将比赛数据进行记录。然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哪种计算方式最公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构画条形统计图,将所有参与比赛的成绩进行登记。这样的作业形式既能够让学生提高做作业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深刻含义。

3.利用生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3.1 生活情境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到,虽然生活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但这不代表生活情境教学法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并且在使用生活情境时也应当重视情境构建的多元化,避免重复使用一种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养成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在课堂上为学生持续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借助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教学魅力,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5]。

例如学习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中呈现的蝴蝶的翅膀,天安门等各种图片的特点,还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中,找到对称图形的具体案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多样的生活情境更能促进学生全面了解知识。

3.2 关注角色的转换。在生活情境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到,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应当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生活情境中,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思考、发现,不能只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走,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后期的学习方向。

3.3 丰富题目的背景。习题训练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采用的巩固基础的方法,因此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所表现的能力。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往往难以让学生产生计算兴趣,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习题训练时,就可以为学生丰富题目背景,加入一些生活元素,让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关注在问题背景和题目计算中。如此一来,学生的心态也会更加轻松,对习题计算不会有排斥心理。尤其是在解决路线问题或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就应当将题目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在阅读题目时,自然而然地想到生活中的案例现象,再借助案例的引领找到解题方向。

3.4 情景社会化发展。与社会问题构建联系是近年来学科教学呈现的主要趋势之一[6]。学生学习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就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化元素,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情境时,也可以向社会层面进行延展,使学生能够养成重视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和变迁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当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也可以借助社会化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转化效率。在此背景下,构建生活情境是推动这一目标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重视生活情境的教学作用。其次要从教学方法、角色转变、社会问题等多角度入手,为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现代化,先进化的学习以及成长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多种因素的合力引导下,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情境数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