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的分析与研究*

2022-11-20 09:21王充李刚俊张慧云成都工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1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课程

王充 李刚俊 张慧云 (成都工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了“立德树人”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思想。[1]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一大批高品质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贡献,高等院校肩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育和引导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的主要阵地。应用型大学有效的课堂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溯源于上海市2014年启动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致力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于2017年底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2]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育人、育德相结合,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3]

二、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观念淡薄

当前教育重文轻德现象十分常见,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少有体现思政教育环节,很多学生只关心考试能否过关,部分老师只关注该课程的及格率,“课程思政”理念受重视不足,缺乏社会认同感。

(二)课程思政无法统一模式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占据几乎同等的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政教育,目前还没有一套可以广泛推行或效仿的制度,尤其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定位大多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课程思政应有其各自的特点,比如化工方面,就应强调安全、责任意识;制造方面,就应强调产品质量和精度,提倡“大国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方向性的指导,同时存在较为显著的形式主义问题。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思政教育中,教师是直接的引领者以及落实者。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和教育实施是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特征。在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个人修养、个人信仰、性格特征等方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四)两个极端

课程思政实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一种极端是为了思政教育,在课堂上长时间大谈思想政治,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却忽视了课程知识的讲授。另一种极端就是弱化思政教育,浅尝辄止,轻描淡写,一句带过,走形式。[4]

三、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效果保障性研究

(一)提高对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部最新发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专科)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这3000多所大学肩负着我国新时期各类人才培养的重任,而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提倡的“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我国“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是每位教师落实新时期党中央确定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方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高度重视,建立课程思政制度

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准备中需要增加基于课程之外的思政教育的各种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自然的引入、引导,对其效果要有一个可信的研判。课程思政教育是对学生实现潜移默化引导的过程,高校党委统领课程思政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对应用型大学各专业的课程分类建立相应的制度,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分析各课程理论教育中思政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建立一套有组织、有领导、有实施、有考核、有评价的管理体系。[5-6]

(三)深挖各课程思政元素

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思政教育方针时,各高校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研究理论型的,有应用实践型的,面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课程思政应有其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学校,其文化背景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特别是应用型大学应结合各地、各专业及相应的课程研究其思政元素,结合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综合素质深入挖掘适合本校本专业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不能随便地将一些思政内容植入课堂。如果几门课都是同样的思政内容,只是讲一些大道理,学生是无法理解和消化的,反而会产生厌倦。因此,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对症下药”,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思政内容,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观。

(四)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恰当切入思政内容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地方,也是素质提升的地方。一般课程教学按教学进程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根据知识的特色,设计适合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恰当切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效果。[7]如:“液压与气压传动”中有一部分“流体动力学”知识,主要讲授的内容有流量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定理。对没有学过流体力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理解较困难。为了增强学习信心,引入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杨华勇院士的一段讲话视频“《科普中国》杨华勇的盾构中国梦”,并介绍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研究,推动了我国高铁技术和产业飞速发展,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群体性技术革命。通过课堂讲授和观看视频,传递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力量”,让学生切实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勇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意志和毅力。

课堂教学中开展契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是正确引导大学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塑造学生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贡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五)建立课程思政的合作团队

课程思政内容要由课程团队来共同分析、探讨并且最终确定,要研究这门课的哪些部分需要思政教育、思政内容应是什么,要有符合本课程的思政理念,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有推动意义。课程骨干教师要开展针对该课程思政资源方面的挖掘和研究,结合该课程内容模块并确定对应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讨、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团队”。[8]通过校内合作、培训和校—校学习等多种方式,提炼课程思政的内容,丰富课程思政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中,注重实际应用方面的思政教育,把“大国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攻坚克难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库中,推动思政课程建设。

当代中国教育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情况仍然突出,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还很巨大,高知、高能、高素质人才成为各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华为高薪聘用的天才少年张霁,厚积而薄发,努力拼搏,放弃国外高薪,成为我国高科技人才,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导向的重要性。思政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高校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应用型大学广泛推行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理念,提高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课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