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22-11-21 19:36王雅玲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关怀人文

王雅玲

(作者单位:雅安市广播电视台)

人文关怀强调从精神层面保护个体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1 人文关怀的定义

在新闻报道中,人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信息接收的主体,所以,以人作为报道主体、作为受众的新闻报道活动,就需要注重人文关怀[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不仅是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所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更是新闻记者践行眼力、脑力、脚力、笔力“四力”的具体要求。人文关怀其本质上强调的是对于人的尊重,强调真正意义上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生理、心理提出多种创造和发展的手段与措施,给予人更多的关怀与关爱,同时极大程度上促进人身心健康。人文关怀本质上是尊重人并理解人,关心以人为主体的对象,围绕着人周围的一系列事务中心和具体特点,明确相应的价值取向。因为人是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关键性主体,社会必须给予其生命状态和精神需求相应的关注,如此才可以促进人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在新闻传播和新闻报道之中人文关怀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其建立在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逻辑基础上,并根据新闻报道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满足总体发展的需求。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尊重报道与被报道的主体,重视对人的关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坚定人道主义立场,理解人情并尊重人性,在新闻采访报道和写作制作的全过程要以人为主体[2]。只有基于这样的基础,才可以最大限度体现人的核心性。只有加强人文关怀,坚定人道主义精神的立场,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新闻报道的价值最大化。新闻报道本质上是以人为主体,而坚持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新闻报道。

2 常见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

2.1 事实叙述与画面展示问题

事实叙述是新闻报道最为基础的表达方法,只有坚定围绕着事实进行新闻报道,其价值才可以得到肯定,而在叙述过程中所表达的方式,则进一步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部分新闻报道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存在着不足。如果对人文关怀理念认识不足,在具体进行相应的报道时,叙述方法就会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不足主要体现在叙述过程中缺乏对当事人情感、家庭、生活经历、生理等方面的隐私保护,这种隐私没有较大的新闻价值,反而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伤害[3]。面对一些负面新闻,一些媒体不加选择地加以报道,包括当事人的隐私,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仅缺乏人文关怀,也不利于对受众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2.2 评论与交流问题

评论与交流是在具体进行新闻报道时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受众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语言基调,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被受众所接受,进而提升新闻的社会价值。从目前来看,在批评议论方面仍然面临着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有的文章生硬刻板,有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不仅会破坏受众群体对媒体的好感,甚至会对社会舆论引导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新闻中带有情感色彩浓重的评论,就会让新闻失去应有的客观性;如果不顾当事人的形象或者曝光当事人的隐私,就会伤害当事人。例如,关于下岗再就业的相关报道中,有的媒体从业者将下岗工人的形象塑造为负面形象,发表一些优胜劣汰之类的言论,这些缺乏理解和关爱的言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很多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并非单一的主观因素,这种忽略客观事实而有浓重强烈主观色彩的言论,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交流话语方面,良好的对话是情感沟通与心灵交流的关键,但从目前来看,有部分媒体从业者对此认知较为有限。在具体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媒体从业者对采访对象不够尊重,或较少考虑采访对象的情感,提的问题过于尖锐刻薄,这些都很容易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采访,不仅不能带来优质的新闻报道,还会破坏媒体在受众中的形象。

3 在新闻报道中加强人文关怀的策略

说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可能很多媒体工作者和笔者一样,会很快和有温度的新闻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更能彰显新闻的温度。比如,在备受大众关注的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当充分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关注灾难事件本身,更要注重对人的关怀,要把握好新闻事件的传播视角、细节等。

一名尽职尽责、优秀的新闻记者,往往也是目光敏锐的现场观察家,所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用眼睛采访[4]。观察和看都是通过眼睛来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不仔细看,就看不出人物活动,看不清细节,采访也就没有价值。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进行现场报道,更是要用眼睛采访,既要“眼看为主”,又要“五官并用”,要认真观察、思索、鉴别,要“知其所以然”,了解真实情况,获取有价值的素材,因为这种报道是直接向听众或观众报道现场的活动和情景,所以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细、看得快、看得深。

灾难是人类无法左右的,所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灾难发生后,广大受众都想要及时获取现场的信息,会关注现场发生了什么,关注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现场要真实、客观地传递事实真相,让受众了解灾难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而对于事件中不幸遇难的人,要给予同情,在报道中要加强人文关怀[5]。这其实也就要求在灾难新闻报道中要强调一种合理的平衡报道。记者在报道中要分轻重缓急,注意报道技巧,该突出的地方要突出,该弱化的地方要弱化,该持续报道的地方要持续跟踪关注。另外,更要总结经验,鼓舞人心,引导人们走出灾难带来的伤痛。

3.1 以人为本,传递正能量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是对新闻媒体提出的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要求媒体在报道时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正确引导受众,又要对每个生命给予尊重和关爱。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灾难新闻报道的重点是对灾情的通报,然后站在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全方位为受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更深层次挖掘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后,应当迅速、详细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确保新闻的各个要素准确无误。同时,新闻媒体也要迅速与相关部门联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及时发布新闻事件。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牢记生命至上,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记者要学会理性思考,避免不合时宜的采访,不能打断救援工作,并且要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在报道中把握好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尊重其情感,照顾其情绪,多角度展现人文关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人性的坚韧与质朴,记录一幕幕温情。

如果有一些人由于某些障碍而处于暂时或者长期的困难中,在对这些人报道中,应当避免歧视,应从平等、客观的视角进行报道;要及时关注处于困难中的群众的处境,报道他们坚韧、乐观和勇敢的精神,传播正能量;应注重他们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报道的角度,注重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个人安全和个人利益的维护,并且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

3.2 捕捉细节,展现人性真善美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细节的捕捉,要通过镜头语言和贴切的文字表述,展现新闻事件中的细节;要贴近群众,引发受众内心的共鸣。人文关怀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就是抓住每一个能够打动受众内心的细节,所以只有通过抓住这些细节进行相应的报道,彰显人文关怀,才可以充分体现出媒体从业者的素养和对人的关注。例如,《三湘都市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出的“我叫郑能量,就该传递正能量!”系列报道中的细节就显得很丰富。大年三十,市民郑能量吃完团圆饭后,送别了父母和女友,自己一个人开车去武汉,为医务人员和市民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还帮助运送医疗物资。一开始,他在武汉没有落脚地,吃自带干粮,在车上睡觉,后面加入了武汉抗疫公益志愿者联盟123志愿车队,车队负责人为他安排了住宿。在该报道中就采用了被采访者的直接引语和一些个性化的细节,并且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反映被采访者的内心活动,保证了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用细节来突出被采访者的性格,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非常具有感染力。该系列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引用,增强了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后来,郑能量参加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3 确保被采访者的隐私不受侵害,用语恰当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应当设法避开一些不宜公开的画面,保护采访对象的私人信息;应当尊重受采访对象的意愿,采访对象不愿意谈的内容,不要追问;在拍摄采访过程中,不拍摄受访者裸露的身体,对遇难者遗体不使用特写镜头,避免对遇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在采访当事人时可采用化名,也可对受访者的图像、声音等进行处理,确保不侵害个人隐私;在新闻报道中,应采取更加平实的报道风格,用客观、准确、简练、平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事件,少用华丽词藻,要让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让新闻具有亲和力。

2022年3月21日14时20分左右,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至广州航班任务时,在广西梧州藤县上空失联。3月22日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这次空难核心救援现场进行直播时,他看到了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于是马上伸出手捂住证件,示意周围的摄像机镜头避开证件拍摄,并且说道:“这个不要给特写了。”说完,记者又介绍其他物品。

记者在现场直播救援时,伸手挡住乘务人员的证件这样一个倍感温暖的举动,让众多网友为之感动。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基于人文视角看待问题,很好地把握住了“度”,他把对乘务人员和家属的尊重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表达了人文主义关怀,避免暴露乘务人员的个人隐私,尽最大努力减小对乘务人员的伤害。因此,网友们纷纷留言:“这位记者做得很好,有心了”“这是对乘务人员的尊重”“体现了记者的人文关怀”。

3.4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2019年12月15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次修订)公布,准则包括7条31款。其中,7条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发扬优良作风、坚持改进创新、遵守法律纪律、对外展示良好形象。准则显示出国家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闻记者应当对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活动中,应当依照职业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语言修养、专业技能修养,形成良好的新闻伦理观[6]。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律师作为职业只为其雇主服务,医生为病人服务,建筑师为主顾服务,只有新闻事业把公众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新闻事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为公众服务”来开展,要求新闻记者要以是否侵犯了公众利益作为评判自身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弘扬职业精神,树立良好形象。并且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善于捕捉真相,还原客观事实,注重人道主义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身正气,在呈现新闻客观真实的同时,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注重人文关怀,全方位体现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报道才会充满人情味,才会更有温度。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关怀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人文社科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