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分析

2022-11-21 19:36王思然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纪录片情感

李 赫 王思然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作为纪录片的一种,人物纪录片将人当成是创作主题,而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牵引,产生系列行为。纪录片在复述人物经历的同时,也将向观众传递情感,引发共鸣。因此,在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重视情感的表达,做到聚焦人物内心,最终创作出深入人心的纪录片作品。

1 人物纪录片情感表达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曾经提出,即便是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因为拥有共通的情感而产生了相似的面部表情,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奠定了基础[1]。创作纪录片,创作者正是基于内在情感产生了表达生命体验的需求,因此纪录片不仅是来自生活,更是来自情感。而人物纪录片注重人的行为记录,同时人物行为受到内心情感的支配,需要注重情感表达,借助视听手段将情感转变为可看、可听和可感的形象,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确保作品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注重人物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则能够将创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艺术化的人物事件结合在一起,透过生活表象挖掘内在的喜怒哀乐,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情感交流和体验。因此,能否做好情感表达,成为评价人物纪录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可以反映出创作者能否将思想和情感转移到客观的人、事、物上,完成审美移情,赋予作品灵魂。

2 人物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原则

2.1 真实性

拍摄人物纪录片,首先强调真实、客观,在情感表达上同样需要体现真实性,通常需要通过身临其境感受人物情感,做到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其想法和情感,而并非是单纯强调主观表达。因此,在作品创作时,需要合理处理真实和情感的关系,即创作者可以从内心表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不仅做到真实记录外在人物事件,还要强调内心真实,在此基础上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深层关系进行探索,挖掘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近年来,部分纪录片创作者出现了刻意迎合观众心理的行为,通过镜头时刻抓拍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人物的日常,甚至为达到“催人泪下”效果虚构人物故事,夸大人物经历,通过制造“泪点”引人关注。而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真实性原则,表达的情感存在虚假,无法做到自然流露情感,最终导致作品脱离实际,缺乏审美价值。人的情感并非总是形于外,创作人物纪录片还应追求内在真实,透过表象真实挖掘人物隐藏的情感,最终才能表达为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

2.2 细腻化

人物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细节刻画,能够通过镜头对人物状态、所处环境等进行细致展现,情感表达则强调细腻化。为此,创作者要善于运用视听媒介准确记录人物的情绪、状态、感受等,运用艺术表达技巧进行光线、构图、声音等各种元素的组合,以便通过细腻化的表达赋予作品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人物纪录片塑造的人物还应做到触及真情实感,对某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折射,引发大众的情感关注,发挥净化心灵、情感教育等多重作用。但受利益驱使,当下许多纪录片的创作追求快、热,并未对人物生活进行细致观察,难以捕捉到现实生活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瞬间,在人物故事讲述上显得空洞、苍白。归根究底,则是由于忽视了作品本身细腻的情感表达,导致塑造的人物形象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触动观众内心。

2.3 哲理性

作为来自现实生活的艺术,人物纪录片又不单纯局限于现实艺术,而是追求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情感表达也需要展现哲理性特征,透过人物状态反映情感,最终达到引发观众深入思考的目的。创作者若急功近利,盲目迎合市场,仅注重体现题材和拍摄手段的新意,一味塑造“高大全”的人格,而未能做到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体现人物的个性和态度,将造成纪录片创作变成流水线作业,无法将情感表达上升到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就难以在艺术层面取得突破。在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客观的真实要求创作者理性把握,凭借意志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深层揭示人类生存意义和美好的精神情感,唤醒观众对生命的感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深切追求。因此,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不应单纯将镜头停留在人物悲苦命运上,而应追求情感和理性的平衡,让人们在获得深切情感体会后冷静思考,避免作品陷入夸大情感和无病呻吟的情感表达窘境[2]。注重情感表达的哲学性,跨越文化、认知等差异引发观众的广泛认同和理解,才能真正达到情感共鸣。

3 人物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方法

3.1 注重前期情感积累

人物纪录片中表达的情感既来自创作者,也来自被拍摄人物。创作者借助拍摄的人物表达自身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来自创作者和被拍摄人物相互认知的过程,是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纪录片拍摄前期,创作者需要加强情感积累,对现实人物进行采访时应给予对方尊重、关怀,探寻人物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了解人物生存状态和情感,抱有对现实的敬畏感[3],保持用心感受人物的心理,然后进行深层交流,才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表达。例如,《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何苦在退伍后成为山城棒棒的一员,拍摄记录了其拜解放碑老棒棒为师的历程。创作者与棒棒们同吃住、共劳苦,通过参与其中,对棒棒这一群体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情感,真正做到了尊重拍摄对象,切实体会拍摄对象的生活和情感,真实展现了山城棒棒这一职业日渐落寞、老棒棒苦苦坚守的一面,传递了真情实感,使观众为之动容。将人物当作核心,则要做到寄情与人,通过不断积累情感做到最自然的表达,确保拍摄出的作品真实、动人。从总体来看,人物纪录片拍摄强调为观众提供共时性情感体验,以便观众可以随着创作者一同发生情感变化,打开封闭的心灵,对他人的苦与乐感同身受。为此,创作者首先要与被拍摄人物产生共通的情感,才能在作品中顺利完成审美情感迁移。

实现前期情感积累的方法较多,但普遍需要创作者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首先,可以采用交友式方法完成情感积累,如康建宁在拍摄《沙与海》这部纪录片时,骑着骆驼多次去到主人公家中,渐渐与主人公刘泽熟悉,最终成为好友,拍摄出了情感真挚的作品。其次,可以通过接触、感受人物所在的环境实现情感延伸,做到与人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日本拍摄的《人生果实》这部纪录片中,主要人物为两个处于垂暮之年的老人,导演选择在人物生活所在地进行长期拍摄和感受,记录了人物亲手栽种蔬菜水果、回想过去的画面,表达了人最终远离城市回归自然和最原始关系的美好情感。再次,情感始终作为串联人物纪录片故事的主线,在还原主人公真实生活和塑造原本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能简单进行生活素材的罗列,而是要从中提取最具特色的细节,围绕情感主线展现人物、创作者的感悟。如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拍摄中,创作者根据人物的情感反馈,将用钥匙打开一把把铜锁、推开一扇扇红门作为叙事的开端,传递人物对每天这一枯燥又庄严的工作过程的自然情感,可以迅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为后续情感表达奠定扎实基础。将情感当作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根基,亲身体会和积累,才能真正展现人物及其背后故事的真实性、丰富性。

3.2 做好中期情感捕捉

作品拍摄中期,在深入挖掘故事的同时,还应善于捕捉情感,将情感刻画融入自然、生动、有趣的故事,赋予作品以灵动和韵味,成功触动观众内心。通过细节刻画表达情感,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艺术感染力。如在《安德烈和他的兄弟们》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安德烈和王云洗衣服聊天的场景,作者通过景别变化在王云询问安德烈如何戒掉毒品时,给予了安德烈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复杂又微妙的表情变化[4]。透过镜头放大的局部表情,观众可以感受到安德烈内心情感的波动,在倾听人物叙述中随着镜头变化感受到创作者对人物情感的关注,激发观众内心的联想和情感。在记录人物生活的过程中,应认识到生活的全貌由细节构成,发掘其中透露着人物情感的细节,可以做到细腻刻画人物性格,顺利完成情感传递。在《人间世第二季》这部作品中就包含大量细节镜头,如闫宏微漫无目的地翻看检查报告,拨弄眼镜后无措地摘下,然后低下了头,正是由于自己化疗20次依然未能抑制住癌细胞,即便无法看到人物表情,也能从其动作中感受到绝望、无助等复杂情绪。受到这些细节的感染,观众情绪被镜头中的人物牵动,内心也随之产生触动,学会从人物立场进行理解,从不同人生中获得难过、矛盾等复杂的情感体会,让人物纪录片产生出了较强的感染力。

人物情感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情感捕捉上也需要加强运用长镜头,在完整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故事的真实性,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与人物相同的情感期待。而人物的情感变化也能通过镜头下环境和行为的变化同步展现,发挥镜头诠释背景的作用,同时实现情感能量的汇聚,帮助观众完成情感转变[5]。在纪录片《望长城》中,创作者在记录主人公寻找儿子的经历时,就运用长镜头呈现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村中小路、院落等各种场景来回穿梭的画面,通过多次镜头变换展现了人物所处生活环境和思念儿子的情感状态,也记录了老人见到拍摄团队的喜悦,看着拍摄团队离开的不舍等种种情感变化,体会到生活表象下老人孤单、寂寞的情感。长镜头一气呵成,给出清晰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发展轨迹,带领观众经历了情感酝酿、升华等过程,在情感表达上不会显得突兀,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长镜头能够在时空上保持延续,使观众跳出镜头自主思考,与创作者进行情感互动,从自我立场对人物故事和情感进行审视,体验镜头中未尽的情感,达到加深观众心理感受和增强作品情感表现力的效果。

3.3 后期处理再现情感

情感最初来自创作者的采访体验,伴随着镜头的变化会不断转变,在纪录片制作后期需要再现当时浓烈、深刻的情感,实现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升华,引发观众共鸣和反思,实现作品创作目标。因此,在人物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可以通过声音处理进行情感氛围烘托,加强作品情感表达。纪录片中的声音包含自然音响、音乐等,能够相互作用,发挥增强画面真实感和渲染情绪等不同作用。音响侧重对人物所在环境进行刻画,主要依靠同期录入的自然音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引领观众感受现场氛围。音乐的使用则侧重突出人物情感状态,而并非是解释作品情感,以便将纪录片与一般的影视艺术作品区分开来。如在历史人物纪录片《湖南的“刘海哥”何冬保》中,伴随着叙述人物唱腔起源、形成、巅峰、传承的过程,搭配使用了四个时期何冬保代表性的花鼓长唱调录音,凭借音乐打通历史和现实空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当时情感状态。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通常在纪录片的分段和结尾处使用,可以直接进行情感升华,引发观众的共鸣,传递作品的思想内涵,全面展现作品价值。

除上述声音外,旁白、解说等人声也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往往带有一定的哲学性,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如在《沙与海》片尾的解说词中,用“人生的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话揭示了故事中人物不同的命运,传递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运用含蓄、精练同时又符合人物经历、个性和风格的解说词,能够为作品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帮助创作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能完成人物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引导观众理解作品的情感和观点。旁白多是结合了纪录片人物情绪和内心经历而创作使用的,可以展现人物丰富心理变化,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情感,揭示创作者的意图。如《人间世》中的旁白“在这里冒险生子的母亲,很难去说她们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就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体会人物复杂情感的同时,也不得不深思在追寻自我价值和延续生命之间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此外,纪录片还可以通过人物自己的叙说进行情感表达,调动观众同样的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如在《老金》这部纪录片中,人物老金总是带着骄傲、幽默的神态自说自话,谈论政治、军事和人生。而通过人物的语言,观众也能感受人物的个性,从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各方面体会到人的情感和智慧。可见,借助各种手段真实再现作品拍摄过程和其中的情感变化,在带给观众不同人生体验的同时,有助于顺利完成情感表达和传递,展现纪录片的深刻意义。

4 结语

在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方面应追求真实、细腻和哲学性,避免陷入虚情假意、过度煽情等窘境。在实际情感表达过程中,创作者在前期还应积极投入自身情感,达到移情的审美境界,以便在拍摄中期能够准确进行人物情感捕捉。在作品后期处理中,运用视听和留白等手段辅助实现情感再现,能够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引人反思,继而达成作品的创作意图。

猜你喜欢
纪录片情感
Rough Cut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纪录片之页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