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七年贯通培养“中-高”学生德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22 17:01张思源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德育工作阶段

张思源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学院, 北京 101100)

一、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2]。为了稳步推进中等、高等和本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有效衔接工作,七年贯通培养项目成为打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壁垒的重要路径,尝试摆脱应试高考教育的束缚,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3]。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次重要教育革新[4]。2015年,北京市正式招收符合中考升学资格的初中毕业生报考“2+3+2”七年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5]。然而,通过七年贯通培养项目的不断实践探索发现,学生纵向贯通跨越了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教育阶段。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其不同的德育目标,贯通培养的德育目标不单是简单的累积叠加,还缺乏一个促进不同阶段德育衔接的长效机制[6]。尤其是中职过渡到高职阶段,学生在该阶段面临着从未成年人低龄化到成年人的心智和心理转变,从而造成多种适应性问题[7]。这也给“中-高”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提高德育培养有效路径成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通过深度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家庭访谈等方式,对七年贯通培养“中-高”学生特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中-高”阶段德育工作的实践难点原因,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为探索“中-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提升路径提出初步意见,为进一步形成促进“中-高”阶段德育工作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七年贯通培养“中-高”学生特点现状分析

(一)目标定位较模糊,但实践参与度较高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招收的是符合中考升学资格的初中毕业生,在经过“2+3+2”学年分段的培养后,为中职与高职、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互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升学途径,七年贯通培养项目为缓解学生高考压力,锻炼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综合素养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也是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上进行的一次教育尝试与创新[8]。“2+3+2”分阶段培养纵向跨越了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教育阶段,“中-高”阶段正处于中职基础教育阶段向高职职业教育阶段衔接的重要时刻,学生的年龄与心理正处于17岁未成年人青春期向18岁成年人成熟期转变的过渡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未成年低龄化,其心智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稳定和独立,导致其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北京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中考成绩处于430—490分之间,高考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导致学生因为中考没有考上高中产生的阶段性失利,把自己最终定位成中职生和高职生,在主观意识上并没有认可自己最终依然有机会接受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

“我中考的成绩大概是458分……这个分数当时可能也上不了一个比较好的高中,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参加了高考也考不上一个好大学……我也不太清楚最后的第一学历是大专还是本科学历……”——A同学

基础教育阶段唯成绩论的单一应试评价体系让在中考短暂“失利”的学生们误以为基础教育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9]。但是学生主体本身忽视了相较于其他同年龄段同学的优势:可以提前享受到大学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文化体育活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拓展等课程。在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技术教育的过渡阶段,横向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通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七年贯通制“中-高”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发现,学生们参与学生组织,参加学校相关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等课外活动的主动性较为强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要去实践、想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自主的班级建设和宿舍建设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组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践优势,积极实践的参与感较为强烈。无论是文艺体育类活动、社会公益类活动还是学生团队建设等校园平台,都吸引着刚刚从中职转段到高职的学生,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独立自主的意识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和路径。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课表没有原来中职的课多了,原来我们从早上到晚。现在我们有很多课余时间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学校里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我最近参加了学生会组织,也参与了兴趣社团和文艺演出活动……”——B同学

(二)学习适应性不足,但就业创业意愿强烈

“2+3+2”贯通项目培养的学生在从中职二年级过度到中职三年级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由原来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变成了相对自由的大专生活,教学的重点也由基础知识的学习向专业发展进行了跨越式的迈进。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身份,大部分的学生处于16-17岁,极少数学生18岁。未成年低龄化导致学生本身无法尽快适应大专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上更多的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带领。中考的失利加上基础知识的薄弱,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由基础知识课程向专业知识课程转化的适应性不足。独立封闭式的学习管理使得进入到高职学习氛围中的学生不知所措,与同期进入到高职学习的大专生相比,其“大学生”身份的认知度低。贯通项目培养的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虽学习生活身处所谓的“大学阶段”,但其身份依然是中职生。在学习的思想层面上,依然用中职生的思维,认为学习是靠专任教师或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监督和督促完成,对学习的认可度存在消极的影响。通过测试完成学业晋升的方式,使得学生存在惰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抗压性较弱,遇到学业困难无法自主调节,学习适应性不足。

“学生们整体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基础课程的内容需要慢慢一点一点地从简单的知识开始教起……上课跟着听讲的同学虽然不能马上理解学习的内容,但是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带领下能够慢慢跟上教学节奏……不听讲的同学多半是在睡觉,可能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听也听不懂……小组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带动他们的积极性。”——A教师

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主要以测试成绩的方式,更加便捷地升入本科,提高学生的学历[10]。在避免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与文艺活动,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的青春年华。相比较于高职新入学的同学,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思想更加活跃,更容易接触新鲜事物,对于新兴产业的适应性更强。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学生经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就业创业的意愿十分强烈。在中职转段高职的暑假,有的学生能够主动参加社会上的兼职活动,例如肯德基、星巴克等快餐行业;有的学生进入到剧本杀店担任剧本杀DM等角色扮演;有的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进行短时间的直播,为适应新时代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学生在兼职就业实践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开始有了创新创业的萌芽,例如有的学生热爱剧本杀,想要经营一家自己的剧本杀店,思想不仅仅单一停留在承担DM角色扮演或前台,开始对剧本杀剧本的创作以及剧本杀店的营销方式等核心业务产生了创意的想法。

“我是一名资深的剧本杀游客……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将“剧本杀”和“圆桌派”结合起来形成简单的剧本桌游……我认为剧本杀店现在最核心的部分是它的剧本内容能不能够吸引消费者过来消费,现在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年轻人……去玩剧本杀很容易,真正开一个剧本杀店还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C同学

(三)心理问题累积,但情感认同感较好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在中转高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人低龄化”的阶段,在“保姆式”的中职基础教育管理框架下主要依靠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各科专任教师的监督和指导[11]。学生的心智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阶段,心理年龄正值于17-18岁的逆反青春期中,心理上有较强的个性,渴望刚上大学的独立自主。在日常的沟通交往中,容易同家长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家长和教师只会进行“碎碎念”说教,更倾向于在乎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但如日常学习生活上发生特殊情况又对家长和教师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属于中考直升培养项目,没有参与高考学习的压力,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中考的阶段性失利让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中考的“失利”就等同于最终的“失败”。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实践发展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想要放弃,没有持续的行动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较弱,常常会出现想要去争取但因为做事情的耐力不足、情绪控制不稳定等因素而懈怠,导致最后没有结果。中转高阶段是贯通学生在心理上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在当前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建立。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因为其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问题累积,如家庭离异、家庭矛盾等,部分学生是因为在初中和小学受到了同学和教师的不公平对待等。但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教师对学生的三观加以引导或进行心理疏导、深度辅导,会让学生重新找回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平衡。从之前累积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积极坚韧地应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全的独立人格。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中-高”的学生处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朦胧期,在与教师交流沟通时明显发现,高等教育的教师并不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管理者,而是亦师亦友的民主师生关系。由于大部分同学是住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多的时间是与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以及专任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大部分同学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主动接近教师,表达出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迷茫。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在应试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成绩的影响,更多接受的是批评和责备,对教师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并不清晰,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教师管理的消极情绪,但是在中职阶段已经对集体活动和住宿生活有了基本的适应性,其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沟通无明显问题[12]。“中-高”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认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习成绩较好,能够尊重、崇敬老师。这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虽与教师沟通较少,但普遍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和实践等活动,并自主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情感上希望教师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发展的机会。第二种类型是学习成绩一般,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这类学生在价值观上更多的需要教师去引导和指引,学生愿意主动亲近教师,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教师运用人格魅力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第三种类型是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上容易躲避教师。这类学生由于在内心上形成了学习成绩差、日常行为不规范会受到教师批评的心理,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远情绪。“投其所好”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宽以待人”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

三、“中-高”阶段德育工作实践难点的原因

(一)“贯通教育”与“分段培养”的导向性差异问题

“分段培养”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当中都有当前分阶段的人才培养导向:中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基础性导向,培养学生提升基础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在避开高考的应试模式压力的同时,通过适宜的课程奠定学生基础文化素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职业性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德育工作培养,在拓展职业基本技能和选择发展空间面的同时,重点培育学生在复杂社会工作压力中的综合职业能力。本科阶段学生德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综合性导向,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综合大量教育教学资源的广阔知识面中,根据学生主体本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然而,“贯通教育”是将这三种不同阶段的导向有效衔接起来,这就要求贯通教育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一体化设计,尤其是既要满足各个不同阶段的基本导向性需求,又要做好整体职业人才培养的大体系构建。高质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遵循不同阶段学生德育工作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明确各个分阶段培养的导向性差异,凝聚总体导向和分段导向的合力,有效细分和衔接各个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

(二)“升学衔接”与“就业选择”的阶段性发展问题

七年贯通培养“中-高”阶段的学生处于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教育阶段,刚刚从中职的基础性教育衔接到职业教育,思维方式还没有独立自主,导致学生正处于就业规划或学历提升的选择迷茫期[13]。按照固有的高职阶段教育教学德育培养模式,当前阶段的培育导向应以就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能力。让学生有一技之长,使得学生具有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迁移能力。发挥企业优势,使得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具备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让学生就业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提供的岗位。然而,由于贯通学制属于长线培养计划项目,德育工作最终的目标和方向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众多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内容成为学生升学衔接的必由之路,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就业阶段的优势。学生往往在该阶段出现“先就业,后学习”的情况,提早进入企业去兼职或实习,但是在贯通培养教育的后期学生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贯通培养教育的前后,“升学衔接”和“就业选择”成为了“中-高”阶段性发展差异。学生在该阶段重点培养职业教育,在升学衔接后进入到普通本科教育,然而普通教育阶段更偏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贯通培养项目在阶段性发展上出现断裂现象。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先实践后理论,还是先理论后实践,都为职业本科专业领域的纵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的层次化需求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与应用本科的层次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职业教育层次不单一只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成为新的素质培养方式[14]。职业本科是按照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提升学生社会职业素质以及其核心竞争力。相较于高职层次专科人才,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在不偏离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技术理论的应用。重点体现在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满足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需要。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发展中,充分发挥职业化人力资源的优势,提高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传统的普通本科层次侧重于学术导向,总体氛围不同于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虽然在不断转型,但德育工作突出的重点依然是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职业本科相较于普通本科,更需要培养的是能尽快适应就业中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拓宽理论基础知识,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得其职业素质和职业教育类型层次相匹配。

四、“中-高”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有效路径

(一)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素质养成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中-高”阶段的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上有着其特殊性,未成年低龄化以及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智不成熟、心理问题的累积,单单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是有所欠缺的。家庭和学校双方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使得学生的家长认知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相辅相成,达成共识、产生共情,才能达到家校双方共育的目的[15]。学生对于家长的依赖性依然很强,其基本行为习惯的素质养成来源于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的不稳定关系会导致学生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学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应主动引导学生原生家庭沟通氛围的改变,表达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鼓励家长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进步,疏导学生因原生家庭的氛围不和谐而产生的身心健康不平衡发展。客观评价学生在学校当中学习生活的优点,将心比心地与家长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共同培育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恢复原有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创造和谐的家庭和校园氛围,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中-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的养成将为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以及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升学方向就业选择

七年贯通培养项目“中-高”阶段的学生主要引导的方向是贯通升学衔接。在中考毕业后学生选择贯通培养项目学制主要来源于家长决策,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性较低,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嵌入到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到职业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必要的[16]。学生在“中-高”适应性学习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能够尽快地了解学业的专业性,以及该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从而合理设置每一年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的精准度。职业生涯规划应嵌入到每一年的课程当中,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中职转高职适应性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从基础课不断地向专业实践课过渡,明确个人的发展方向;高职正式第一年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科学性,以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校园职业生涯规划配套活动方案,在校园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素养;高职最后一年主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综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确定相对最优的就业方向,打造大国工匠精神,为进一步进入到应用型本科阶段奠定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从而指导学生的升学方向和就业选择。

(三)优势视角科学发展学生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层次教育以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依托产教融合技术优势,打造属于职业教育本科的核心竞争力[17]。用优势视角看待“中-高”阶段贯通培养人才,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中高职层次教育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18]。首先,坚持思政、劳动和文化育人的三者有机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职业价值观,根据不同专业建设,既对焦高端产业,又衔接新型职业;以劳动教育为职业技能实践载体,通过创新创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素质教育以及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企业需求技术技能竞争力;以校园文化渲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氛围,切实推进职业技术大学适度规模发展,为学生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学风环境。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当中。国家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逐步从制造业向产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发展转型,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到企业中找到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机会,既带动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成合作共赢。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德育工作阶段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德育工作简述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