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思考

2022-11-22 17:01施阳阳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培育劳动

施阳阳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224005)

一、引言

将“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引入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特点,以及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与本质共同决定了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主体、开展方式及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探索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助推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全育人”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教育要求,其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结合有助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高校实践课程的有序开展及校企深度合作。

(一)有助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是促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观念更新及劳动素养培育方式优化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首先,更新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理念。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劳动素养培育主体的数量与身份类别得到了进一步扩展,教师的劳动素养培育理念与方式得到了更新与调整,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劳动行为。

其次,高效整合并充分运用高校现有劳动素养培育资源。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涉及劳动素养培育理论及劳动素养培育实践,高校可以在原有劳动素养培育资源的基础上,发挥教辅人员及其他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师的作用,将专业实践类课程教育资源作为劳动资源,完善劳动素养培育框架,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实效性。同时还可以将劳动素养培育与后勤保障系统相结合,由后勤员工对学生生活劳动技能进行全面指导,将后勤劳动素养培育资源加以充分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卫生习惯。

再次,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课程,丰富劳动素养培育内容,科学安排劳动素养培育课时[1]。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可以优化劳动素养培育课时安排,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提升不同类型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有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强调劳动素养培育主体的泛化、劳动素养培育过程常态化,以及劳动素养培育生活化[2],鼓励大学生将正确的劳动素养培育理念切实贯彻到自身的学习及生活中。

首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三全育人”这一理念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结合可以将劳动素养培育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细节中,帮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纠正少数学生“劳动是惩罚手段”“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错误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做出正确的劳动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助力学生掌握劳动技巧。“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结合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渗透,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教学主体的指导下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实践技巧,推动劳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深化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落实途径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再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全育人”强调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包括教师、家长、企业人员等主体都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不同的劳动素养培育形式和内容推动学生对劳动安全、劳动美德、劳动纪律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高校实践课程的有序开展及校企深度合作

“三全育人”这一理念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结合可以优化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课程,促进实践课程的有序开展,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拓宽校企合作范围。“三全育人”这一理念在高校劳动素养培育中的运用扩展了校企合作的合作范围,“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合作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全过程及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将来可能从事工作对自身劳动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力度。“三全育人”理念强调育人主体的多元化、育人过程的连续性及育人角度的全面性。基于此,高校及企业需要就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与充分交流,将高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结合,在促进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3]。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特别是企业劳动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明确劳动并非知识简单动手操作。此外,高校及企业还需要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顺利走出高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素养培育就与德智体美教育站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全育人”这一理念的引用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旨在构建立体式劳动素养培育新格局。但主体对“三全育人”理念不够重视、劳动素养培育方式单一、“三全育人”理念贯彻不深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劳动素养培育质量的提升。

(一)“全员育人”理念在劳动素养培育中运用不充分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同主体高效配合,将劳动素养培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具体的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主体对劳动素养培育以及“三全育人”理念不够重视,阻碍了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首先,部分学生对“全员育人”理念与劳动素养培育的结合不够重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得到了有效扩展。但互联网平台对劳动素养培育相关内容宣传不足,部分网络内容甚至存在贬低劳动的情况,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劳动素养培育。部分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全员育人”理念在劳动素养培育理论教学及劳动素养培育实践的作用与价值,认为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学习运用劳动素养培育知识于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的帮助不大。在实际劳动素养培育课程中也存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扎实等问题,影响了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及劳动素养的提升。

其次,高校教师未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实于劳动素养培育各个环节。高校劳动素养培育教师及其他教职人员对“三全育人”这一理念的理解较为浅显,对“三全育人”与劳动素养培育的结合贯彻不足,对自身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劳动素养培育中的权责范围并没有进行明确,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再次,高校领导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素养培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存在形式化倾向[4]。高校领导对专业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劳动素养培育,虽然宣传了劳动素养培育政策,但没有将“全员育人”这一理念渗透到课时安排及教师培训过程中,没有提升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部分高校存在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计划与实际的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内容不匹配、与学生需求不契合的情况,对学生劳动教育效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全程育人”理念与劳动素养培育结合方式单一

丰富多样的劳动素养培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是学生参与劳动素养培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具体的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贯彻“全程育人”这一理念,劳动素养培育方式单一,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首先,劳动素养培育没有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劳动素养培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征,但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劳动素养培育”渗透到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实际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劳动技巧的掌握及实际劳动素养的提升帮助有限。

其次,劳动素养培育与氛围营造结合不够。部分高校虽然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这一理念,但大部分劳动素养培育工作仍然仅仅在课堂环境下开展,没有将劳动素养培育因素与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歌手大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对高校劳动环境与氛围的营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再次,劳动素养培育与其他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与配合有限。以大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类课程为例,部分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对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没有兼顾学生正确劳动习惯的培养及劳动精神的培养,未能充分贯彻“全程育人”理念,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帮助有限。

(三)“全方位育人”没有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充分落实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是促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常态化、提升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但在实际的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未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理念。

其次,对“全方位育人”理念贯彻不足。部分高校虽然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引入了“三全育人”这一理念,但劳动素养培育承担者仍然以劳动素养培育课程教师为主,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及行政工作人员并未被纳入劳动素养培育教师队伍,并没有在自身工作领域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素养培育[5]。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的学习掌握主要来源于课本内容,没有充分贯彻“全方位育人”这一标准,影响了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此外,在“全方位育人”理念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结合过程中,部分高校鲜少组织以“劳动素养培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且劳动素养培育活动计划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同时,部分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三好学生评比、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及奖学金评定等活动的开展忽略了学生劳动素养这一因素,没有将劳动素养培育贯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背离了“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的初衷。

(四)“三全育人”在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机制中没有充分运用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的支撑,以便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引导学生遵循科学评判标准,客观检验自身学习成果。但在实际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评价体系未充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首先,从“全员育人”这一角度而言,评价主体过分单一。部分高校的劳动素养培育评价仅仅依靠课程评价工作人员开展,忽略了高校其他教职人员在评价中的作用,评价结果在客观性与全面性上有待提升。

其次,评价指标与“全程育人”衔接不充分。部分高校在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主要关注劳动素养培育成果,对教师劳动教学模式的采取、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不足,在实际劳动素养培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还存在忽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等问题,未能对学生以及教师在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利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教师修正与完善自身在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以及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质量的提升。

再次,评价方式与“全方位育人”结合不足。部分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未能对高校组织的以“劳动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以及校园化建设进行全面评价,仍然以成绩作为评判劳动素养培育成效的唯一标准[6],影响了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质量的提升。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主体、教学方式、教育理念、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加强主体重视、丰富劳动素养培育方式、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完善劳动素养培育课程评价机制,不断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质量。

(一)加强“全员育人”理念在劳动素养培育中的运用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能够推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常态化,促进学生正确劳动素养培育观念的树立及劳动素养的提升。

首先,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发挥高校领导在劳动素养培育中的作用。高校领导立足劳动素养培育整体,要加大对劳动素养培育及“三全育人”理念的宣传力度,借助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加强对劳动素养培育重要性的宣传;同时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三全育人”理念及劳动素养培育相关政策进行全面宣传,深化教师对“三全育人”这一理念的认识与了解,提升教师对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教师将劳动素养培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其次,提升教师对“三全育人”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高校要通过教师培训及教学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明确劳动素养培育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7],提升教职人员对劳动素养培育元素的运用频率,推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对于24个磁极的发电电动机,为满足绕组完全对称的条件,可选的支路数包括1、2、3、4、6、8、12、24,发电电动机额定功率为250 MW,额定电压为15.75 kV,对应不同支路数时的支路电流与槽电流见表1。

再次,提升学生对“三全育人”在劳动素养培育中运用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方式传授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配合程度。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该校自2017年开始就将劳动素养培育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劳动素养培育活动及劳动实践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并将其作为本科学生毕业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对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视,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

(二)丰富“全程育人”理念在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的运用方式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及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首先,将劳动素养培育贯穿到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劳动素养培育理论所学内容的运用方式与策略,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汕头大学为例,其将课堂劳动素养培育与课外公益服务相结合,形成了“课内劳动知识学习+课外公益实践落实+课后总结反思”的劳动素养培育模式,促进了大学生对劳动素养培育知识的深度掌握及有效实践。

其次,明确劳动素养培育开展时间空间的多元化。高校要在肯定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课程教师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他教职人员的作用。如此,学生除了可以通过劳动课堂学习劳动素养培育理论与掌握劳动实践技巧之外,在课余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与不同教职工、行政人员的接触,学习劳动知识与劳动技巧,自觉接受劳动素养培育的熏陶,促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再次,加强劳动素养培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高校要明确专业实践课程与劳动素养培育之间的联系[8],促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提升及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三)在劳动素养培育中充分落实“全方位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这一理念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结合需要教学主体充分理解“三全育人”这一理念的含义,将其贯彻落实于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首先,提升对“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理解。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全方位育人”的深刻认识,使教师树立以教人者先教己的意识,调动教师自身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和劳动习惯,强化教师开展劳动素养培育的自觉性和示范性[9]。鼓励教师将劳动素养培育课程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确保学生每一学年都有劳动课程可以参加,同时促进劳动素养培育与不同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融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其次,贯彻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除了劳动课程教师参与大学生劳动教学之外,高校还要鼓励其他教职人员及行政工作人员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及劳动观念的培养进行传授与引导。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该校在动员全校人员参与劳动素养培育时对不同主体进行协调配合,加强辅导员对学生劳动安全教育的考勤管理,明确后勤保障人员及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劳动任务分配及验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实际劳动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再次,开展“全方位育人”的劳动体验活动。在贯彻落实“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形式上,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劳动素养培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对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计划进行全面讨论与详细交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组织“劳动节我们在一起”岗位互换活动,由学生深入饮食、校园环境、宿舍管理几个中心的一线参与劳动。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服务岗位的辛苦与责任,加强了学生对劳动者尊重与感恩[10]。

(四)完善“三全育人”理念在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机制中的运用

科学完善的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的规范程度,“三全育人”理念可以提升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首先,革新评价理念。高校要将“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劳动素养培育课程评价机制,丰富高校劳动素养培育教学评价队伍的人数,邀请劳动素养培育课程涉及的主体对劳动素养培育方式、策略以及劳动素养培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帮助各劳动素养培育主体明确自身教学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促进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质量的提升。同时,高校劳动素养培育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积极听取高校师生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提升新增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标准与高校实际劳动素养培育之间的贴合程度,提升“三全育人”视角下劳动素养培育课程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提升评价标准与“全程育人”这一理念的结合程度。高校要完善劳动素养培育评价标准,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不同环节教育评价开展提供明确依据,为劳动素养培育评价客观性与科学性的提升奠定基础,推动高校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性的提升及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

再次,提升评价方式与“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结合程度。高校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课上评价与课后评价、综合量化与质性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等相结合,进一步指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违背“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改进与优化。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