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培养项目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困境与路径

2022-11-22 17:01吴会丽刘世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段办学思政

吴会丽 刘世波

(1.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101101; 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上述方案分别从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思政课一体化做了全面、系统、详细的部署与安排。自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在组织体系、课程构建、教材建设、协同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在诸如课程、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化,在体制机制构建、互动平台搭建和评价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思政课一体化强调的是整体统筹、贯通衔接、协同共享,最终实现的是育人目标一致、课程内容完整、结构层次衔接、体制机制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尽管也体现在横向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共促,但核心和关键却是能否做到不同学段之间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从现实看,当前制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和瓶颈恰恰也是不同学段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同问题。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从理念倡导、政策引导、平台搭建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照目标和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须一个跨学段办学主体尝试探索,这一探索实践必将为全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带来相当的经验与启示。本文拟将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因其多学段办学的特色与优势,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高度适切性的特点,以此探索和展望学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工作路径。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亟待加强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的是整体统筹、贯通衔接、协同共享。针对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之间的“脱节”“重复”“倒挂”,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不沟通”“不了解”“背对背”,不同学段之间的“无交流”“各管一段”“各自为战”等问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和整体性协调推进尤为重要。

尽管思政一体化建设在不同学科、课程之间也存在一体化建设问题,但核心和关键则更多地涉及纵向方面。从纵向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大中小学直至思政课教师个人。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国家在理念、战略和方向性工作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到位,制度框架也已基本形成,在桥梁平台搭建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可否认,很多配套的方案、规定、措施还没有细化出台。虽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积极地宣传倡导,有的通过选取典型,采取共建、联盟、拉手等手段,通过探索性地开展集体备课、同上一堂课等形式努力构建不同学段“协同作战”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但是有相当数量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全面详细、高效可行的落实方案,常规化、制度性的沟通交流渠道很难有效建立。不同学段之间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多地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式大于内容。这一点,作为具体落实和推进实施的主体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在当前教育分层分级管理的体制下,感受理应是最为深刻的。因此,在顶层设计有待细化、平台渠道仍需明确,特别是制度刚性约束不够、考核评价压力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不同层级的办学主体的学校,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很难做到主动协调、沟通与推动。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有待强化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强化政治认同,增强使命担当。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着力推进思想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然而,在全面推进全方位发力的同时,我们似乎并没有对最应该关注的主体给予应有的重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思政课一体化等最终都是要紧密围绕学生、通过学生来实现的,实效性最终也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因此,实施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所推进的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均应紧密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强化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分析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需求、现实关注和思想困惑。然而事实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这与管理者和教师的意识有关,同时也与现实存在的分段教育有关。以学生主观世界塑造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持续渐进式、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开展的,然而大中小学分段教育则让学生不断重新成为一个陌生人,不断地归零,结果不但是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背对背,更是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反复从头再来。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上,需要我们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三)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亟待健全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能否有效构建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能否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思政课一体化的意识、动力以及能力等,必将直接关系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与效果。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有意识地引导、开展教育培训并尝试搭建互动平台,努力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工作。但是,距离我们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据来自上海的一份调查,虽然“高达73.9%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具备明确的思政课一体化意识”,但“21.1%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身对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认知和实践不足,9.2%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尚未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1]。由此可见,尽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的意识是明确的,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是清晰的,但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激励约束机制和沟通交流的路径平台等问题。如调研所示,相当多教师认为自己并没有能力推进一体化教学,那些自认为有能力的教师究竟是主观上认为还是客观上真的具备水平仍是需要进一步追问和探讨的问题。

课程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要求思政课教师熟知和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和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而这一点对于深陷教学科研的一线思政课教师来说实属不易。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思政课教师预想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开展交流分享,健全完善的平台、渠道和桥梁也很难说能够满足。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并没有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机制让思政课教师有足够的动力乃至压力在教学一线扎扎实实、点点滴滴地去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各级政府和学校管理者而言,针对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制度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平台渠道建设需要从探索性、尝试性的典型塑造向常规性、持久性的全面推广转变。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有待进一步梳理总结并不断沉淀固化为长效工作机制。

二、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贯通培养是指在现行中职3年、高职3年、本科4年等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采用贯通、衔接的方式,适度延长学制的一种培养路径,……具有职业性、长学制、衔接性的特点”[2]。按照“贯通式培养的基本思路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整体优化、系统设计课程体系”[3],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具有纵跨多个学段、横融产业企业的办学特点,这必将极大地有助于破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顶层系统设计不够、学生主体缺位、教师一体化建设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讲,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一)有利于推进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

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常规做法是构筑平台和桥梁,以教育培训、集体备课和观摩交流的形式推进教师不断强化一体化意识、熟知不同学段和不同课程的内容、相互分享学习借鉴教学经验。然而,这种培训、研修、研讨交流,很难说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多学段一体化办学所具有的管理主体唯一、行政权力聚焦的特点,将从根本上克服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过程中的困难与瓶颈,必将极大地促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进程。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行政管理权力集中统一,对思政课教师有着较强的调配使用权。学校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按照思政课一体化整体设计与安排,对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与调配。从根本上克服不同办学主体相互独立,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固化、相互隔绝不能交流的体制性障碍。这种基于岗位调整的实践操作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政课一体化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作用将是实质性的。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可以完善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构筑研讨互动平台。为促进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分享,学校可以依凭多学段办学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抓手组建跨学段教研室,组织课程组间的观摩交流研讨。这样既能克服物理距离的限制,也可以超越不同学段管理的壁垒。跨学段教研室的组建可以让同学段相同或相似课程教师间时时互动、无缝衔接。不定期的观摩交流研讨可以让不同课程组教师间随时碰撞,共同进步。

再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可以依凭其行政管理权力集中统一的优势,从激励约束角度,强化评估考核,推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进程。思政课教师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究竟如何,一方面与教师个体的思政课一体化意识,以及由此激发的主动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基于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基础上给予教师的动力与压力相关。而作为权力统一主体的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则更有条件面向多学段思政课教师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保证强有力的贯彻执行。

(二)有利于在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

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对学生持续关注。现实的多学段办学所导致的学生频繁更替情况,给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障碍。而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多学段一体化办学则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对固定、同步进阶。师生共同进阶意味着思政课教师有机会做到对学生思想状况全面深刻的了解,做到针对学生的现实关注和思想困惑,丰富并改进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基于教师一体化实施师生共同进阶,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对目标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因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思政课实效性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讲授的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有效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和思想困惑。师生共同进阶让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研讨、专题讨论、第二课堂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门别类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再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依托多学段办学可以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前提下有计划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多学段办学实施师生共同进阶,可以让思政课教学改革跨越不同学段展开,保证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让思政课教师在持续的动态跟踪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三)有利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构建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亟待加强。作为具体落实和推进的主体学校,不同学段之间相互独立,致使不同学段办学主体之间很难无缝衔接、良性互动。更谈不上发挥某一办学主体的制度文件在其他学段主体的适用和作用。而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多学段办学所具有的优势恰恰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这种体制性障碍,能够较好地在一个办学主体范围内更加有效地健全思政课一体化相关制度,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可以制定纵跨多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制度并有效执行。思政课一体化本质上要求制定不同学段共同执行的制度规定与实施细则,而现实存在的不同学段办学主体主观上很难从应有的站位和视野去谋划和思考,客观上也很难制定出符合多学段办学实际的思政课一体化制度文件。而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则有条件结合自身实际紧密围绕组织管理、内容目标、互动交流和考核评估等推进制度建设。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可以有效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横向涉及宣传、教务、马院、人事、财务等多个部门,更是纵向涉及多个学段。其中最大的困难与瓶颈则是基于跨学段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同时,对课程一体化建设也很难实现长期动态的评估,更谈不上约束激励机制的整体构建。而作为多学段办学的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则具备实践条件和基础,有可能推进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制建设。同时,基于行政管理权力集中统一,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培训、协同共享、评估激励等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分析

(一)课程是核心

“课程的衔接是实现人才‘贯通培养’的核心环节”[4]。《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重点论述,强调要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统筹推进课程内容建设,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同样强调要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因此,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根本与核心。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中职、高职和本科不同学段实际,一体化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它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必须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一体化设计思政课课程目标。一方面,要坚持递进衔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区分度与层次性,又要注重学段间课程目标的关照呼应;另一方面,既要依据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在中职基础阶段体现政治素养培养,在高职和本科阶段强化使命但当,又要注意与普通高中应试教育导向不同,体现现实关照与专题探究,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在理论逻辑遵循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分析中整体谋划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布局。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根源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思政课实效性问题,但直接与思政课内容本身存在的重复、断层和错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思政课一体化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思政课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布局。一是强化对不同学段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分析与研究,聚焦学生成长规律与思政课课程内容匹配契合整体谋划布局。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充分依凭自身优势,组建多学段思政课教师团队,在对不同学段学生全面深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整体思考,系统梳理,合理布局思政课课程内容。二是注重对逻辑的关注与思考。思政课课程内容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从感性实践到抽象理性逐步深化。因此,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立足纵跨多学段实际,组建团队,围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认知逻辑等,针对不同主题在不同学段间展开梳理研究,进而避免错位、倒置或者遗漏等问题。

(二)教师是关键

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执行者。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思政课教师调配、一体化育人意识与能力建设、考核激励机制构建等方面发力推进。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积极建立跨学段思政课教师调配机制。这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进而彻底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视野局限、内容陌生、相互隔阂的问题。

其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强化教师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意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三全育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预想取得实效,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也需要相关部门在人、财、物的支持与保障。因此,需要面向全校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加强教育宣传,以形成共识与合力。

再次,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力。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培训,通过举办专题辅导、主题交流、经典观摩等方式让教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升能力。通过资源库建设、教学团队打造和专题教改项目设立等方式持续助力思政课教师能力提高。

最后,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构建思政课教师推进一体化建设考核激励机制。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一体化的直接践行者,他们的积极主动和适度的任务压力是有序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因此,学校要着眼于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约束,整体谋划,注重分类分层,强化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奖惩。让思政课教师在有效的引导、激励、约束中提高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体制机制是保障

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多学段办学优势为健全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首先,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谋划,整体推进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等手段,明确责任分工、清晰职权,充分调动宣传、教务、马院、人事、财务、资产等部门力量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提升。

其次,强化督导,注重考核,在动态评估、约束激励中不断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力。基于整体性和系统化思考,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院校要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估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持续动态督导考核评估中发现问题、矫正纠偏、优化推进。注重分类分层考核评估,针对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突出考核评估差异化,提升考核评估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完善反馈机制,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将考核评估结果与人事干部选拔、职称职务聘任、绩效奖金发放等工作挂钩,提高考核评估约束力。

猜你喜欢
学段办学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