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22 11:24戴鑫贻张玉石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法班会课班会

◎戴鑫贻 陈 敏 张玉石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的职责包括“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可见,班主任肩负有序组织开展班会课的工作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初中阶段的主题班会课往往存在课程计划随意、课程目标模糊、课程设计固化、课程内容堆砌、课程评价缺乏等情况。因此,革除当前初中主题班会课弊病,进行初中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所谓“课程”,《教育大辞典》释义为“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1]。而课程化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课程形式加以组织、呈现和传授,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2]课程化可以创设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践行明确的育人目标,提升课堂实施效果。

初中主题班会课程化就是站在课程的角度来搭建具有梯度性、层级化、系列化的班会课程体系,通过固定授课时间、充实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丰富评价方式等途径完善课程要素,从而构成校本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目前部分学校和地区都在推动特色化、品牌化的主题班会课程化工作,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班会主题间关联度不大,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未能达成逐步深化的效果。二是更侧重于以问题为导向,即以日常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学生问题为素材进行班会设计,缺乏预设性,学生问题层出不穷,教育效果不突出。而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则是以成长规律为基石确定班会主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拟定育人目标,以科学原理为路径生成课程内容,以多元评价为反馈提升课堂实效,真正实现以成长为导向,使德育效果更为突出和显著。

一、以成长规律为基石制定班会主题

主题是班会的灵魂。传统班会侧重于以问题为导向,即遇到班级问题后,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班会主题和相应内容。这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设计理念有诸多弊端,容易使班主任形成盯着学生短板的思维定式。而且只根据学生问题来设立主题,这种主题就具有随机性,由个体问题而生成的班会主题也不一定适用于群体教育,德育效果往往不佳。

目前的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多以经验为导向,即根据德育管理经验,将所处学段常见的教育主题组合起来,同时再融入传统节日、上级部门要求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这在表面看来似乎拥有了课程的雏形,但同一学段的班会主题间缺乏联系、不同学段间缺少逻辑递进关系,有形式主义倾向。

而“心法式班会课”不仅着眼于每一节班会“小课堂”的设计结构和逻辑思维,更重视从系统课程的角度设计学期化、学年化、学段化的“大课程”,即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将班会主题系列化,构建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3]。如我们围绕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制定了“习惯”“人际”“学法”“自我”“价值观”五大核心主题,其设计思路遵循青少年价值观及知、情、意、行等发展的基本规律,旨在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健康发展,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品德素质,由被发展演变为自发展[4]。同时在五个核心主题下针对不同学段的品德发展目标再详细划分了相应的子主题,制定出递进式、系列化的主题内容(见表1)。

表1 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主题设计体系

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学段侧重的主题有所区别。例如,初一年级正处于小初衔接的关键期,侧重于“习惯培养”和“自我觉察”;初二年级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迷茫期,侧重于“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塑造”;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压力,侧重于“学法指导”和“心理调节”。而同一核心主题下,不同学段的子主题呈现逻辑递进、品德发展目标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以“人际”为例,初一年级刚接触新环境、新班级,所以需要指导学生学会“与新同学融洽相处”和“融入宿舍集体生活”;初二年级性心理发展迅速、同伴压力增大、亲子矛盾凸显,所以子主题则制定为“异性交往指导”“亲子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他人”。

只有站在读懂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的维度上,基于立德树人总目标,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确定的主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5]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育人目标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具有“核心素养”的高智能优质人才已成为当代社会的育人目标。信息时代对人才标准的界定已由传统的“德性”与“能力”,发展为综合性的“素养”[6]。

为此,笔者在目前进行的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尝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超越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目标,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帮助学生顺利与社会融合,与时代接轨,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例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网络社交的需要,初中生使用手机的时长逐渐增加,不合理使用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沉迷网络,接触、传播不良信息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传统班会课通常将班会目标制定为引导学生认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教授学生进行手机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远离”手机。然而信息化社会要求初中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媒介信息解读和批判能力,同时学会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如果一味将手机视作洪水猛兽,限制学生使用手机,最终容易导致学生与信息化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

“心法式”班会在设计“手机使用”主题班会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育人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学会科学使用手机,发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应用技术的关键能力。

三、以科学原理为路径生成课程内容

传统班会课多以“说理式”为主,即结合名人格言、图片视频、故事案例、情景剧场等素材进行说理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则将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科学地、有预见地开展班会课,让班会课经历心路历程,以心导心,用心育心,让每一节班会课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发挥班会课的育人功效[7]。

例如,对于需要识记的学科知识,部分学生总是难以掌握。有的是因为学习态度问题,不愿意背;有的则是学习能力问题,即花了很多时间,但就是不会背。觉得“不会背”或者“难背”,很可能是学习方式有问题。而记忆力强的学生其实是找到并运用了自己的优势学习方式。

优势智能是天生的,优势学习方式则是可以改变和后天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学习方式,它包括视觉优势记忆、听觉优势记忆、动觉优势记忆。据此我们设计了“唤醒沉睡的‘学霸基因’——发现你的优势学习方式主题班会”。第一环节:“半仙”算命,心理预热。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无名指比食指长,这个人的运动能力往往更强,如跑得更快,动作技能更好等。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手指长度预判短跑竞技结果,用看起来很神奇的“预测”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用脑科学知识揭示预测背后的科学依据,让学生心悦诚服并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到这节课中。第二环节:探索你的优势学习方式。首先通过小组测查,初步确定每个学生的优势学习方式的倾向类型。在不同的测查环节中,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自信。接着借助测查问卷,基本确定每个学生的优势记忆类型,为后续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做铺垫。第三环节:体验优势学习方式之魅力。通过现场测试,帮助学生了解高效的复习方法和优势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体验应用优势学习方式的喜悦,提高学生对有效记忆与学科复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整个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中,我们力求每一节班会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能把心理教育的技术方法和科学原理应用到德育过程中,使德育实现助人自助和价值导向的双重功能。

四、以多元评价为反馈提升课堂实效

有效的课堂评价对主题班会的开展起着导向作用。以评价作为课堂教育实施效果的反馈,可以反观课堂组织、实施的过程,回顾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坚持有效的做法,反思与改进不足之处。主题班会中主题的丰富性、开展形式的多样性,要求班会的评价方式不应是单一的、片面的,而应建立起多元的评价方式。

(一)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性班会评价原则

传统班会课评价内容相对狭窄,多用单一化、静态式的评价模式,以班会呈现环节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对象。“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建设则将评价对象扩展为课前准备阶段的评价、呈现过程中的评价以及课后延伸效果的评价,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性班会评价原则,采取阶段评价与持续评价协同的连贯策略[8]。

在课前准备阶段,主要进行主题评价和方案评价。主题评价通过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立足实际生情、班情,判断主题班会是否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方案评价是评析主题班会筹备过程,判断主题班会的实施措施与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在课堂呈现阶段,注重过程评价。通过比较“人”和“事”的变化,思考是否达到班会设计的预期效果。同时综合班主任自身、听课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信息,反思班会效果。在课后延伸阶段,则关注结果评价。教育效果的延时性要求评价需持续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强调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宿舍集体生活指导”班会中,可以在课后开展“宿舍公约的制定活动”来了解规则意识的渗透效果,开展“宿舍风情展”评比活动来展示宿舍建设成果,开展“住宿锦囊”研讨会来评价宿舍交往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如在“优化学法”班会中,可以联合科任教师开展测试调查,评价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应用效果。

(二)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的班会评价方式

“心法式”班会主张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班主任、听课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班主任主要以自评方式进行,采取描述性的质性评价方式(见表2),引导班主任完成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复盘、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实现内观自省。学生评价则侧重引导学生在班会课程中思考收获与自我成长(见表3)。听课教师评价主要从主题、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五大板块设计科学的量化评课表,全面评价班会课的设计和实施效果。

表2 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班主任自评表

表3 初中“心法式”班会课程化学生评价表

综上,站在课程的角度来搭建班会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将不同主题的班会内容进行简单重组和堆砌,而应设计出符合成长规律、发展核心素养、融合科学原理、丰富评价机制的课程内容,同时具备梯度性、层级化、系列化的特征,借助德育与心育的融合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心法班会课班会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小模大样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