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如教授补遗多囊卵巢综合征(胞中脂膜壅塞诸证)之探讨

2022-11-23 03:09胡翔文怡刘敏如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痤疮月经

胡翔,文怡,刘敏如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刘敏如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的第一代中医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当代中医女科承上启下的传承人代表,学术思想遵古不泥古,衷中参西,勇于创新;临床经验丰富,致力于中医妇科学疑难病症的正本清源与现代化结合的研究,不断补遗中医妇科疾病学新病种(如女阴白色病变证[1]、经水早断、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临床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西医病因迄今不明,以对症治疗为主,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2-3]。PCOS不仅会引起月经失调(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不孕、多毛、痤疮和肥胖等[4],还可增加自然流产[5]、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发生的风险。中国汉族育龄妇女PCOS患病率为5.61%(894/15 924),其不孕不育率为6.36%[6]。

刘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新病种的不断出现,医学应该随之不断发展,以适应防治疾病的需求。由于PCOS多发、难治且缠绵不愈,中西医妇科学术界均对此病十分关注。然而中医界对PCOS的论治研究,从规划教材到发表文献始终沿用西医病名,未将PCOS纳入中医妇科学病种系统研究。长此以往,不利于中医妇科疾病学研究的发展,有必要进行与PCOS相对应的、体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新病种研究。

1 “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的病因病机

刘教授根据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认识观,从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展开分析,同时参阅相关古籍文献,分析得出患者的先天因素(遗传倾向)、饮食不节、滥用补药、起居劳逸、情志刺激都会影响冲任胞宫,成为发病之因。《丹溪心法》云:“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经血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宜行湿燥痰……”,《万氏妇人科》认为:“惟彼肥硕者,膏脂充满,元室之户不开;挟痰者,痰涎壅滞,血海之波不流。故有过期而经始行,或数月经一行,及为浊,为带,为经闭,为无子之病。”《女科切要》也记载:“其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湿痰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脾肾亏虚,饮食不节,气化失司,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生湿、成痰、结瘀,痰、湿、瘀壅塞胞中,冲任受阻,月经失调;痰脂积滞,则日渐肥胖。

《医宗金鉴·女科要旨》曰:“不子之故伤任冲,不调带下经漏崩,或因积血胞寒热,痰饮脂膜病子宫。”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病变,胞中脂膜壅塞,则不能摄精成孕。

天癸泌至失衡,气血升降失调,冲任气血不能下注于胞宫以蓄经、化经,月事不以时下,则循冲任上荣于唇口,故见须长,加之阴阳失调,过泽皮毛,故见全身多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嗜食肥甘厚味,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生滞热,瘀热郁于肌肤,发为痤疮。刘教授认为本病成因复杂,病理多态,禀于先天,损于后天;其本在肾,天癸失调;变化在胞中,痰、湿、脂、瘀壅塞为标。诸多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胞宫病变发为诸症,具有复杂性、多态性,难治性,刘教授将其命名为“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建议纳入中医妇科学疾病谱体系,依此研究其概念、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2 “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的证候特点

刘教授提出“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的临床主证为:月经失调、闭经、不孕、多毛、肥胖和痤疮等,症状表现程度不同,可前后相参并见。实验室检查有高雄激素血症或高雄激素的临床特征,B超检查示卵巢多囊样改变,排除其他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的疾病,可确立本病证诊断。,临床辨证时从患者现证入手,主症、伴随症和舌脉合参,四诊合参,依据本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从脏腑功能和体内痰、湿、脂、瘀等“形于外”的现象,分辨其证的属性。

2.1 肾虚、痰脂瘀阻证

临床现症:肥胖甚,不孕;月经后期或闭经或月经量少,或有痛经;痤疮,素有多痰,多毛,或腰痛膝软,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沉。

症候分析:患者多恣食厚味、肥腻,不喜运动,近期体重增加迅速;或自幼肥胖、多毛,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肾虚蒸化无力,水湿内停,躯脂满溢,痰、脂、瘀积结,闭塞胞中,减重困难。痰、脂、瘀壅塞胞中,气血不行,血海充盈、下泄受阻,出现月经后期或闭经或月经量少;不通则痛,伴发痛经;胞宫脂膜壅塞,则不能摄精成孕。

多食肥甘,肺胃积热久蕴不解,痰湿互结,瘀阻肌肤,则面部、胸前和背部多发痤疮;肾虚,天癸泌至失衡,气血升降失调,过泽皮毛,则患者眉毛粗浓,阴毛、腋毛或汗毛浓密,乳头周围或见较长汗毛。

肾虚可见腰膝酸软,夜尿清长,或自觉腰腹凉,苔白腻或白滑,脉沉或沉细或沉滑。

治疗法则:益肾祛痰,化瘀消脂。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防风通圣散或大黄蛰虫丸合保和丸交替使用,随证加减化裁,酌情加莪术、皂刺、王不留行、薏苡仁、车前子、益母草、白豆蔻、淡竹叶、川牛膝、仙鹤草;发有痤疮加土茯苓、马齿苋、忍冬藤、槐花。

2.2 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证

临床现症:肥胖,不孕,月经量少、后期或闭经,或见痛经,痰多,白带量多,大便稀溏或粘腻,或见痤疮、多毛,水肿,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脉滑。

症候分析:患者喜食肥甘或生冷,日久脾肾亏虚,气化失司,蕴湿成痰,故体形肥胖;痰湿阻滞气血,血海不流,痰、湿、瘀互结胞中,故出现月经量少、后期或闭经,发生痛经、婚久不孕等;脾虚不运,水湿下注,伤及任带,可见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脾肾阳虚,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可见大便稀溏或粘腻;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郁为痤疮;苔多白腻或白滑,舌有瘀点或舌下静脉迂曲,脉细滑或沉滑。

治疗法则:补肾健脾,豁痰除湿化瘀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加参苓白术散、佛手散、四逆散化裁,酌情加浙贝母、莪术、薏苡仁、鸡内金、九香虫、远志、皂刺、枳壳。

2.3 脾肾阳虚、痰脂不化证

临床现症:肥胖,月经量少、后期或闭经,或见痛经,水肿、多毛,畏冷,手足欠温,腰腹畏寒,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苔白滑,脉沉。

症候分析:脾肾阳虚,温煦不足,腰腹畏寒,手足欠温,易水肿;运化失司,湿、痰、脂积结胞中,发为以上诸症。

治疗法则:益肾温阳,健脾除湿,消脂散结

方药举例:五子衍宗丸,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合参化裁。

2.4 肾阴不足、湿热蕴结证

临床现症:痤疮,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多毛,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黄便结、或见肥胖,舌红苔腻,脉数。

症候分析:阴血不足,血海不充,月经稀发或闭经;虚热内生,煎灼津液,或湿热内蕴,瘀热郁于肌肤,发为痤疮。

治疗法则:益肾养阴,清热除湿。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或左归丸、五子衍宗丸、四物汤化裁组合,酌情加鳖甲、龟板、水蛭、莪术、皂刺、车前子、薏苡仁;火盛成毒,痤疮反复者,可选甘露消毒饮加减。

3 “胞中脂膜壅塞诸证”的治疗特点

刘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胞中,局部变化属积聚,顾护肾气、化瘀消脂、软坚散结须贯穿治法始终;“消积方”可选四逆散、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防风通圣散、保和丸、龙胆泻肝汤、甘露饮等。四逆散用于诸方中以调肝气(肝肾同源,肝脾相侮),防风通圣散消脂减重,保和丸消食化积又防他药伤胃;用药宜平和,多选食药同源药物,常用种子类中药。治疗体形肥胖的PCOS患者,常在化瘀消脂、软坚散结的基础上,佐以活血理气、健脾化痰、补肾疏肝和清热解毒等法。

3.1 化瘀消脂、软坚散结、顾护脾胃

“胞中脂膜壅塞诸证”为妇科疑难杂症,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刘教授在功效相似的治疗药物中会尽量选择性平无毒者,长服无碍;注重药物的选择和配伍,强调中药口味应调整至患者易于接受,才能坚持治疗。肥胖型PCOS患者需消脂减重,刘教授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食疗重于药疗,治疗多选食药同源药物,同时配合足量运动,减少甜食和油腻食物摄入。常选薏苡仁、仙鹤草、生山楂、鸡内金、浙贝母、牡蛎、白豆蔻、淡竹叶等化瘀消脂、软坚散结。其中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可食用,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散结排脓,《本草新编》认为其“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仙鹤草苦,涩,平,归心、肝经,消痈散结、解毒补虚,民间以此治脱力劳伤,消中寓补;刘教授发现此二药配伍消肿散结之效明显。生山楂,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行气散瘀,化浊降脂,《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积,二者均可食用,对于体型肥胖、腹部内脏脂肪丰厚、痰脂壅塞之人尤为适合。痰、脂、瘀壅塞胞中,日久难消,需以浙贝母、牡蛎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本草正》认为浙贝母“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本草纲目》记载牡蛎“化痰软坚,清热除湿”。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配味甘、淡、性寒之淡竹叶以制其燥性。

3.2 多用辛味药行气散结

针对“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卵泡不能正常排出等类似积聚的表现,多配伍“能散能行”的辛味药物治疗,如枳壳、王不留行、皂角刺、莪术、郁金、川芎、当归、夏枯草、桔梗等活血行气以解胞中气血淤阻。枳壳,苦、辛、酸,归脾、胃经,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皂角刺,辛、温,归肝、胃经,《本草纲目》认为“其锐利直达病所”,可促使卵泡破膜排出;王不留行,苦、平,归肝、胃经,行而不滞,刘教授认为其活血通经力强,三者配伍可促使卵泡排出,治疗气血瘀阻肌肤而成的痤疮效佳。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本草图经》认为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郁金,辛、苦,寒,《本草求真》记载“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活血行气解郁,二者可随证配伍。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本草正》云:“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川芎、当归共用为“佛手散”,性温而味甘辛,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善治气郁血凝。夏枯草,《本经》言其苦辛,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本草逢原》认为其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桔梗味苦、辛,性平,配伍苦平之川牛膝,调畅气机,活血通经。

3.3 痰湿瘀结日久化热,宜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药物

刘教授认为湿、痰、瘀停积日久,郁而化热,壅塞胞宫,应尽量将病理产物清除排出;多选用蒲公英、马齿苋、土茯苓、益母草、夏枯草、仙鹤草等清热消肿散结,排出痰湿瘀浊。蒲公英,苦、甘、寒,刘教授推崇其清热消肿而不伤胃气,《本草新编》记载:“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土茯苓,甘、淡、平,《本草正义》云:“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马齿苋,酸、寒,可食用,善解痈肿热毒。益母草,苦、辛,微寒,《本草求真》曰:“益母草……功能入肝,心包络。消水行血,去瘀生新。”

3.4 益肾“顾本”常选种子类药物

刘教授认为种子质坚性灵,常选种子类药物治疗“胞中脂膜壅塞诸证”,如王不留行活血通络,荔枝核、橘核行气散结;种子为植物之精华所在,补肾益精,补而不滞,益肾多选五子衍宗丸加减。五子衍宗丸最早出现在《摄生众妙方》中,方中菟丝子性温味甘、枸杞子性平味甘,两者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材。《本草汇言》认为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二经,《药性论》认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本草纲目》记载“滋肾,润肺,明目”。两者同为君药补肝肾之阴,填精益髓。《本草正义》记载覆盆子“凡子皆坚实,多能补中,况有酸收之力,自能补五脏之阴而益精气。凡子皆重,多能益肾,而此又专入肾阴,能坚肾气”,刘教授认为患者如无夜尿,覆盆子可以不用。《本草别录》认为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如有气阴亏虚者,多配明沙参、麦冬合为生脉散治疗。《本草新编》记载车前子“利水而不耗气,水窍开,而精窍闭”,刘教授认为车前子用于补肾组方中,体现其补而灵动不滞之意。

4 典型病案

关某,女,37岁,初诊日期:2007-09-04。

主诉:正常性生活无避孕而未孕4 a。

现病史:患者自幼型体肥胖(体质量:90.5~100 kg),11岁初潮,自初潮月经周期延后7~10 d,时有停经,无痛经,青春期开始时生痤疮。丈夫健康良好。2005年曾于某医院西医妇科求诊,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见诊断证明书),B超检查示双侧卵巢呈多囊改变,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不通。2006年予服促排卵药半年以上,时有排卵。计划2008年底接受IVF助孕,先欲以中药调理故来就诊。

症见:疲乏、汗多、头晕间作、恶心、体胖、体毛多,纳可,二便调。双脉沉,舌色淡红、苔白腻。末次月经2007-08-25,量少,3 d净。

中医诊断:不孕症、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痤疮

西医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辨证:痰湿阻滞、冲任不调

治法:祛痰除湿,调理冲任

处方:陈皮10 g,姜半夏10 g,山楂12 g,神曲15 g,茯苓15 g,莱菔子10 g,厚朴10 g,车前子15 g,玉米须40 g,猪苓12 g,当归6 g,鳖甲20 g。1剂/d,水煎1次分早、午、晚3次服,250 mL/次。

医嘱:中药治疗期间停服促排卵西药。

二、三诊(2007-09-12、2007-09-19):患者感冒,治法改以疏风解表为主,方略。

四诊(2007-09-28):感冒已愈。本次月经周期31 d,量少4 d净,舌苔腻稍减,脉症同前。末次月经:2007-09-24,4 d净。

辨证:冲任不足

治法:调理冲任

处方:四物汤合左归丸加减。药物(冲剂):当归10 g,熟地15 g,川芎10 g,白芍10 g,山药15 g,山茱萸12 g,枸杞子12 g,川牛膝12 g,菟丝子12 g,龟板胶10 g,鹿角胶10 g,麦冬10 g,玄参10 g,淡竹叶10 g,牡丹皮10 g,栀子10 g。7剂。

煎服法同前。

五诊(2007-10-22):症见倦怠,汗多,夜尿1~2次,故在原法上加强益气固肾,前方基础上去当归、白芍、川芎,加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金樱子10 g,覆盆子10 g。7剂。煎服法同前。

六诊(2007-11-07):月经未至,苔白腻,脉症同前。

辨证:痰瘀阻滞胞络。

治法:豁痰化瘀通络软坚。

处方:按四诊处方加减,去丹皮、栀子,加莪术10 g,醋鳖甲20 g,荔枝核10 g,山楂10 g,金樱子10 g,覆盆子10 g。7剂。煎服法同前。

七诊(2008-06-13):近1月咳嗽咽干、咯痰不利,脉沉,舌淡红,苔白腻。末次月经:2008-05-26,3 d净。

辨证:阴虚痰湿。

治法:润肺化祛痰,佐以理气散结。

处方:以甘露饮化裁。药物(冲剂):天门冬10 g,麦冬10g,生地黄12 g,枇杷叶12 g,黄芩10 g,枳壳10 g,石斛10 g,茵陈15 g,川贝母6 g,浙贝母15 g,鱼腥草25 g,橘核10 g,荔枝核10 g,皂角刺10 g,车前子15 g,半枝连30 g。7剂。煎服法同前。

八诊(2008-07-21):咳嗽近愈,脉沉,守原方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九诊(2008-10-08):神疲,大便1次/2 d,质软,脉沉,舌淡红,苔白厚腻。患者欲于2008年12月接受IVF助孕。末次月经:10月3日,4 d净,前次月经:8月26日,4 d净。2008-9-26腹腔镜检查示:卵巢多囊样变,双侧输卵管通畅。

处方:四物汤合左归丸,加车前子15 g,皂角刺10 g,王不留行10 g。7剂。

十诊(2008-10-15):诸症改善,尚神疲,脉沉,苔厚腻减,大便1次/d偏稀。

处方:前方去熟地、川芎、皂角刺,加西洋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6 g,陈皮10 g,大腹皮10 g。7剂。煎服法同前。

十一诊(2008-10-27):仍神疲,咽喉不利,脉沉,苔腻。

治法:理气化湿。

处方:柴胡9 g,白芍15 g,枳壳9 g,苦杏仁12 g,薏苡仁30 g,豆蔻10 g,姜半夏10 g,厚朴10 g,通草6 g,淡竹叶10 g,牛蒡子12 g,车前子15 g,益母草30 g。7剂。煎服法同前。

十二诊(2008-11-04):神疲,心慌心累,胃不适,月经尚未来潮,脉沉苔腻,治法:健脾益胃。

处方:北沙参15 g,紫苏叶10 g,淡竹叶10 g,陈皮10 g,黄芩6 g,白芍15 g,砂仁6 g,豆蔻6 g,栀子9 g,柴胡9 g,甘草3 g。5剂。煎服法同前。

十三诊(2008-11-11):停经40 d,阴道啡色分泌物2 d,刻诊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诊断:宫内孕,末次月经:2008-10-03,4 d前曾发热服感冒药,脉滑,舌淡红,苔白腻。

诊断:早孕、胎漏。

辨证:胎元不固。

治法:益气安胎。

处方:北沙参15 g,紫苏叶10 g,艾叶6 g,淡竹叶10 g,陈皮10 g,炒白术9 g,炒荆芥9 g。3剂。煎服法同前。

十四诊(2008-11-27):阴道啡色分泌物色转淡,脉滑,苔白腻。2008-11-26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宫内孕,胎心可见。

处方:前方易艾叶为艾叶炭6 g,加麦冬10 g,玉竹10 g。5剂。煎服法同前。

十五诊(2008-12-24):阴道啡色分泌物基本消失,脉滑,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前方加砂仁6 g。5剂。煎服法同前。

十六诊(2009-01-22):妊娠15周,2天前腹痛,带下多,胃胀,恶心,脉滑,舌淡红,苔白腻。超声波检查有胎心。

辨证:脾胃不和,胎元不固。

治法:健脾和胃安胎。

处方:北沙参15 g,紫苏叶10 g,淡竹叶10 g,陈皮10 g,炒白术9 g,荆芥9 g。5剂。煎服法同前。其后于妊娠16周及32周出现阴道出血,住院治疗后血止出院,胎儿无异常。

随访:患者于2009-07-11剖腹产1子,随访1 a 其子健康成长,至今发育正常。至2010-10-22咨询月经周期每月来潮时有延后,量偏少,肥胖减轻,无痤疮。2011-10-10追踪观察,其子2岁,发育正常,其后月经基本正常,痤疮消减,肥胖减轻,于2011年9月再孕。

刘教授按语:患者4 a不孕,经中医辨证,并在处方中采用调理冲任的方药,患者坚持服药近一年,输卵管已通畅而自然怀孕,后又经中医保胎,足月分娩,并未行再治疗而自然二胎分娩,且PCOS临床诸证消失,追踪至今未再复发。本病案虽属个案,亦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疗效,为中医研究PCOS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思路。

5 讨论

刘教授以中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认识观,将PCOS临床所见进行分析,同时参阅有关文献,论证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肾泌至的“天癸”失调(内因),痰、湿、脂、瘀诱发(外因),同时参考西医学有关资料,病变定位在胞中,因而命名为“胞中脂膜壅塞诸证”。

本病病机复杂,证象雷同而又有差异;主症相同,而体质、伴随症、舌脉各异。中医学有“肾无实证”之说,而刘教授认为本病症辨证虽然本在肾,但证有虚实同见,治法亦有补攻同用,随着中医妇科学疾病谱的发展变化,辨证论治亦应有所突破。本病每证的主症基本相同,辨证属性较易重叠,当细辨细审其各证之侧重,如痰瘀互结证与痰瘀脂交结证,两者病机区别在于后者多脂肥结积,治法亦有侧重;又如肾阴虚兼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兼湿脂不化证,两者主证相同,伴随症及舌脉征各有不同,故辨证一属阴虚夹湿,一属阳虚湿脂困结,治法亦当有别。辨证时务必要着眼在“诸证”之间的内在联系,仔细辨其属性,如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证与脾肾阳虚、痰脂不化证,表现的证象基本相同,治法用药大法也基本一致,但是后者阳虚证较前者重,肥胖程度难以控制,分为两型论治的意图在于后者重扶阳化痰消脂。

刘教授强调中医研究的根本在于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临床,需要“正本清源”;开展“胞中脂膜壅塞诸证”与PCOS的临床对应研究,从源到流有中医学理论可循,并根据临床需求从“病名由来有依据” “疾病概念要明确” “审证求因释病机” “辨证论治循病机”四方面进行了论证,体现了临床中西医学的磨合,有利于中医妇科疾病学的发展。刘教授不拘于现有教材框架和以往有限的知识范围,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勇于创新,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出发补遗临床新病种,对中医妇科疾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痤疮月经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痤疮疫苗要来了!青春还需战“痘”吗
被忽视的月经贫困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痤疮的形成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月经量少怎么办?试试调节情绪
丝柔光子痤疮仪治疗痤疮23例
月经带的改朝换代产品:月经杯的使用
月经带来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