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张氏内科”张存钧教授诊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总结

2022-11-23 03:09刘巧丽刘军韩惠杰王松坡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流性食管炎胃脘

刘巧丽,刘军,韩惠杰,王松坡▲

(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科,上海 200080;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肾内科,上海 200080)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范畴,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传统医学无“反流性食管炎”病名,根据其临床主要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吐酸”“吞酸”“嘈杂”“胸痛”“结胸”等病证范畴[1]。张存钧教授系海派中医“张氏内科”第12代传人,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氏内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张存钧教授深得家学熏陶,临证50余年,擅长脾胃病诊治,尤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颇多发挥。笔者有幸跟随张教授临证,受益颇丰。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角度对张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心得进行探讨。

1 病因病机

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症状为“吐酸”,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上冲,皆属于火”。对于其病因病机,古代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目前已有众多医家就其源流等做出总结、归纳[2-3]。张存钧教授从经典出发,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病因病机如下。

1.1 肝胃气逆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常表现为嗳气频频、反酸、甚至呃逆等,《灵枢·经脉篇》:“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石室秘录·正医法》:“肝经之病,两胁胀满,吞酸吐酸等症,乃肝木之郁也。”肝主疏泄,是机体气机调畅之要,肝疏泄正常则脾升胃降有序,如若肝疏泄功能异常,则必然影响脾升清、胃降浊的功能。《中医临证备要·吞酸》言:“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于肝气犯胃。”《沈氏尊生书·胃痛》中言:“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故而,结合患者肝胃气逆的临床表现,张教授认为平素忧虑恼怒生气,或兼其他诸多情志不遂,易致肝失疏泄,进而气机升降失常,气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致嗳气、反酸,甚者频频呃逆等诸症,认为肝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

1.2 酸壅胃脘

临床病例中,患者以胃中作酸、反酸等为常见症状,时感胃脘嘈杂、酸楚,甚或酸水上逆,胃镜下常常可见胃液潴留。是故,张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多起于胃酸内壅、胃液潴留蓄积,上逆食道引起。如秦昌遇在《症因脉治》中有论:“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寿世保元·吞酸》亦云:“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酸壅胃脘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础病变,也是其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1.3 胃热上炎

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胃脘作酸、反酸的同时,常伴有胃脘部灼热感即烧心症状,胃脘部灼热感多属热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逆上冲,皆属于火”,最早指出了吐酸的发病机理,认为火、热为其主要病机。张教授认为:患者嗜食辛辣或肥甘厚味,可致实热蕴积,则胃气因火热而蒸腾上逆,进而出现胃脘部烧灼感、烧心、反酸等症;或邪犯于胃,脾运化失常生湿,而湿又易于化热,最终形成湿热之证;除此之外,肝郁日久者易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也可致胃热上炎之候[4]。可见,胃热上炎是反流性食管炎另一个重要病机。故而,临床应用清热药物治疗,每获良效[5-6]。

1.4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如禀赋素弱,且后天调理不当,可致脾胃虚弱而为病。如薛己在《内科摘要·脾胃亏损吞酸暖腐》中写道:“脾胃亏损,吞酸嗳腐”,明确指出了脾胃虚弱可以导致反酸嗳气酸腐。张景岳也在《景岳全书·杂证谟·吞酸》中论述:“且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为迟,食化即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故凡病吞酸者……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从虚论述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张教授认为,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脾胃虚弱主要包括胃阴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胃阴亏虚者,胃中津液不足,可由于外感热邪或燥邪,致胃中津液损耗;或情志不舒者郁而化火,火灼胃阴;或它病热邪久留耗液等所致。胃阴不足,胃脘津液匮乏,则胃失濡润;同时阴不制阳,则成胃脘阴虚火旺之证,临床多表现为口干舌燥、胃脘灼痛,舌红苔少,甚则舌苔光剥或无苔。脾胃虚寒者是指中焦阳虚、阴寒内盛,多由于患者素体脾虚,外受寒邪,寒邪由表入里;或久病致脾胃受损,或过用寒凉类药物,均可导致人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久则阴寒内生,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胃内容物运化乏力,脾胃失和,出现口淡无味、纳呆痞满、胃脘隐痛、呕吐清涎、神疲乏力等症。

张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往往非单一因素致病,常为上述病因病机相兼致病,也可夹食、夹痰、夹湿、夹瘀或寒热错杂之症。临证每多四诊合参,主证与兼夹证均仔细斟酌考量。

2 治疗特色及用药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与肝胃息息相关,可归为脾胃病。张氏内科素来重视脾胃,推崇李东垣、叶天士之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东垣在治疗上主张益气温中、健脾升阳;此外处对叶天士以胃阴立论的观点,亦常被张氏所采纳。同时由于食管位于胸膈,属上焦病变,张氏内科善用“豆豉”清透治疗热病,张教授将其引用到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以清宣透邪,也是一个创新的用法。针对上述病因病机认识,张教授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和体会,提炼出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四法及特色用药[8]。

2.1 降逆分辨轻重

从逆论治反流性食管炎得到众多医家的认可,无论从理论到临床,均可见相关报道[9-11]。从逆论治,张教授往往在基本方基础上,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分梯次选用特色药对:发病初以麸炒香橼、蜜炙枇杷叶;不效改用橘皮、生竹茹;更甚则用公丁香、柿蒂。《本草纲目》:“香橼、枇杷叶相须为用,降肺胃及肝之气逆。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本草纲目》:“橘皮……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噪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竹茹主降气,橘皮、竹茹相合,共奏降逆之效。公丁香降逆,功擅治呃逆、呕吐、反胃等;柿蒂主降逆气,止呃逆、呕哕,《严氏济生方》中柿蒂散即应用柿蒂合公丁香以降逆止呕,昔人也常用之可收效,张氏内科主张丁香、柿蒂合用降逆之功独擅。经过上述分梯次用药,绝大多数患者之“逆”能够得以平复。

2.2 制酸兼以化浊

反流性食管炎酸壅胃脘,现代医学往往首投以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 Inhibitor,PPI)类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药物以减少胃酸分泌。张教授对反流性食管炎,亦喜加用制酸和胃类药物,或取药煅瓦楞子、煅白螺蛳壳等,或法宗乌贝散,用海螵蛸、象贝母以制酸敛胃,但不可久用,中病即止。中药大辞典中介绍:煅瓦楞子主治嘈杂、吐酸……等,煅瓦楞子含大量的碳酸钙,故可用于胃痛吐酸;煅白螺蛳壳,也主要含碳酸钙,《现代实用中药》记录:治胃痛及胃酸过多。早在1959年,海螵蛸、象贝母就被选入当时出版的《中医验方汇选》,海螵蛸即乌贼骨,功擅制酸;《现代实用中药》中明确写道:“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象贝母,主清热散结,配伍海螵蛸,增强其清热制酸之用。另者,张教授认为,正常的胃液/胃酸,不应被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且应处于胃脘而不可异位至食管,如出现异常,可归为水湿、湿浊壅滞,常加用淡渗利湿类中药,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之属。

2.3 清热助力降逆制酸

张存钧教授曾师从张氏内科传人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依据张老的经验方制成院内制剂——清胃颗粒,应用于临床数十年治疗胃热型胃病,深受患者及西医同道的认可。课题组进一步完成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清胃颗粒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12]。张存钧教授经多年临证,有进一步的思考。

热性炎上、热易灼伤脉络,胃热则易于助胃气上逆,同时加重胃酸对胃食管的损伤。张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喜用“凉性”药物以增强降逆、制酸、护胃之功。如黄连左金丸善清肝胃之火,为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所常用,但张教授惮于黄连过于苦寒败胃,仅当患者体质健壮,且 “胃热”症状显著时才予以应用[13],张教授临证多以炒黄芩易黄连,与吴茱萸组方清肺胃之火,宗左金丸之意,而轻其制;如果患者体质较弱或病程较长,张教授更常用炒苏梗置换“霸道”的吴茱萸,与炒黄芩相配使用;另外,张氏内科善用豆豉透热,除用以治疗外感热病而闻名于沪外,张教授将其引用到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淡豆豉与栀子配伍,即宗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意,又是对豆豉应用的一个创新发挥。除此之外,张教授常常加用蒲公英或铁树叶清热和胃。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主清热解毒、和胃定痛,祛邪不不伤胃。铁树叶味甘淡、性凉,主清热、止血、散瘀,主治痢疾、吐血、便血、胃痛等,张氏内科用于一切肝胃气痛兼热者,每获良效[14]。

2.4 淡养清补愈久疾

历来中医家都非常重视胃气的养护,对补虚治则也有众多医家论及。张教授临证,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时时不忘顾护胃气,黄芩配苏梗替代左金丸即是明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因该病难以彻底痊愈,临证多见病情反复,长期迁延,因此对于年高、病久者,应适当加以补益,但考虑到患者存在逆、酸、热等因素,补益不宜太过,宜淡养、清补为佳,通常先少予以孩儿参益气、山药、白扁豆等轻调脾胃。兼有阴虚,则以养阴不滋腻的石斛、芦根、沙参之类为选,张教授临证尤擅长石斛鲜品的使用。当然,因禀赋素虚者,如脾胃受补运化得复,可逐渐改为炙黄芪、潞党参等药物以增强补益之力。

3 验案分析

刘某某,男,55岁,上海人。初诊:2017-04-06。主诉:反复胸痛1年余。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胸痛,以饱食及夜间平躺后明显,伴反酸、烧心,舌胖,偏红苔黄,脉滑利。2017-03-24查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

辨治:胃热上扰为本,胃气上逆为标,标本同治,治拟辛开苦降、清热和胃。张氏抗反流方加减:吴茱萸3 g,川连6 g,淮山药9 g,煅瓦楞子30 g,炒白扁豆9 g,瓜蒌皮9 g,蒲公英15 g,生丹参9 g,醋制香附9 g,炒白芍15 g,炒香谷芽15 g,铁树叶15 g,炒预知子15 g。共14剂,1剂/d,水煎400 mL,温服,分2次服用。

2017-04-20复诊。诉服药后中脘偶有不适,胸部时有隐痛,大便易溏,脉细弦,舌边齿印,治拟和胃降逆,清热和中。上方去醋制香附、炒白芍、炒香谷芽、铁树叶、炒预知子,加白术9 g,炒香橼9 g,煨诃子9 g,防风9 g,炒枳壳9 g,桂枝6 g,生竹茹6 g,蜜炙枇杷叶包9 g。共14剂,每日一贴,水煎400 mL,温服,分二次服用。

此后症情持续改善,再诊仅有胸痛偶作,晨起有痰,脉弦细,舌胖苔薄,治拟清热和胃,降逆安中,上方去炒香橼、煨诃子、防风、桂枝、生竹茹,易川连为黄芩,加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炒赤芍9 g,旋复花包9 g,炒白芥子9 g。共14剂,1剂/d,水煎400 mL,温服,分2次服用。

按语:肝气犯胃,郁热内蕴,胃气上逆是反流性食管炎病机之关键,病变主要在肝胃,治疗以疏肝理气,清肝泄热,和胃降逆为基本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张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多发于酸、逆、热,后期可兼虚。

该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嗜食辛辣致胃热炽盛,挟肝气乘逆,上扰胸膈,发病以胸痛为主,治当以辛开苦降、清热和胃为主,故以张氏抗反流方为主方,加用香附、预知子疏肝、白芍柔肝,山药、扁豆、香谷芽健脾胃助运化,瓜蒌皮宽胸,丹参活血,煅瓦楞子制酸敛胃,铁树叶、蒲公英清热解毒。随症情逐渐改善,胃热得清,黄连苦寒碍胃,改为黄芩、吴茱萸清余热,并加用太子参缓缓补气,则可期诸症平复。西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抑酸护胃及胃动力药为主,从临床实践来看,仅仅运用西药治疗,常常不能达到理想的远期疗效;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往往取效较为理想,尤其是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张教授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辨证施治,每获良效,临床很多病例最终得以停药后长期缓解。

猜你喜欢
流性食管炎胃脘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