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22-11-23 14:12■郑
理论视野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政党学者

■郑 寰

【提 要】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关键。建党百年来,党的建设逐步发展形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通过回顾党建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争论,对学科定位、学科划分、理论体系、学科制度等重要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回顾党建学科发展史,对构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科是特定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产物。党的建设学科,简称“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的普遍原理运用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实践而发展形成的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回顾和总结党建学科建设中的相关讨论,对深刻把握学科建设基本规律,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党的建设研究迈向学科化:1978—2000

党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来之不易。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党建没有很好地被作为科学理论来研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体系。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关于党建是否是一门独立学科,学界还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一些人曾认为,党建没有理论、不是一门科学。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对执政党建设和领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1982 年,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一位权威人士呼吁,全党要建立党学、研究党的学问、研究党的科学。一批专家学者积极响应,要把党建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研究。在中央党校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党的建设学科发展取得突破。中央党校把党建学科名称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成为相对独立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门学科。

在20 世纪80 年代的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对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产生了不同认识。有学者归纳了当时关于党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两种代表性意见。

一是“三篇论”,认为党建学科理论体系应该由上、中、下三篇组成。上篇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回答为什么要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中篇为党的自身建设理论,回答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下篇论述党的领导科学,回答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的及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作用。

二是“三层次说”,认为党建学科应该由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侧重抽象性和理论性,着重回答党的建设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为应用理论,着重回答党的建设应当如何进行的问题;第三层次为史学,侧重于对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除此之外,每次各层次都可以开展对外国党相应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1]另有学者主张,党建学科作为理论体系,它是党的建设规律的高度集成,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式的逻辑结构。党建学科要研究三大规律,就是要集中解决党的学说体系的问题,研究党产生、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内部机制的规律,研究党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规律。[2]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遇巨大挫折。实践的巨大改变对传统党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一系列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问题提出了挑战。针对党的建设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当时存在两种不同思路,一种思路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主张党的建设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的学科。另一种思路认为,党建学科应当考虑从政党学着手研究,包括对资产阶级政党也进行研究,把政党学同国家学结合起来,从历史到现状,系统地研究。[3]一些学者积极探索和反思,围绕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的理论问题深入反思,系统反思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推动了党的建设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中开阔了视野,创新了知识体系。从这一时期开始,党的建设研究不仅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而且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在学科化上取得新的突破。

回顾党建学科建设初期的讨论,专家学者们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围绕党章和党建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要避免学科内容成为“文件传达”和“政策图解”,既要打破过去那种以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路线等理论线索并列的“党章体系”,也须打破传统几大建设并列的“板块体系”。[4]围绕党史与党建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史和党建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从学科来看,一个是历史,一个是应用,两个学科合二为一,应相互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党史研究应该为党建服务,党建研究应成为党史研究的一个重点。[5]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普遍认为要注意把握“新”与“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要探索研究新问题,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党建理论。但同时也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属于基本理论原则的东西不能改变,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是过时的。另有学者认为,搬用西方一些学科的理论和名词来写党建论文,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本原理,抛弃党建学科的专有名词,照搬西方科学的理念、名词以求“新”。[6]

在这一时期,党建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初步建立了党建学科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定位上,1990 年,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首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学位点设置和课程体系上,中央党校从1983 年开始招收党建专业硕士生,1987 年开始招收党建专业博士生,并在党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学科平台的建设上,以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室为核心,全国党校系统通过编写教材,召开全国党校系统党建教学经验交流会。另外,还有学者发起组织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建设会议,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新世纪以来党建学科建设回顾:2000—2012

进入21 世纪以来,党的建设科学逐步迈向科学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党建学科开始得到各方面认可。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建学科在理论和具体的实践上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科和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党的建设的科学化也要求党建研究的科学化。在这一时期,专家学者围绕党建的学科化和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学者们认为,党建学科是要研究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党的建设,应包括对政党一般特性的研究,要着重寻找政党共同特点、一般规律和普遍原则。[7]有学者认为,党建研究的“唯专题化”的实用应景模式,弱化了党建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降低了党建学科的危险。为此,应该拓展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特征和自身建设的规律的科学,研究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政权、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参政党之间的领导与协调的科学。

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首要问题。在这一时期,针对党史党建是否应列为一级学科、党建学科是否应该置于中共党史学科之下、党的建设是否应该放在政治学学科之中等议题,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建设都未作为一门学科单独出现,而是被包含在中共党史学科之中。一种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该作为一级学科。有部分学者认为,党史党建本身是一个跨多个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科、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不同于这些学科,简单把它归在任何一个一级学科都不甚合适。应该在法学门类中单独设立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一级学科,下设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理论、比较政党、国外政党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8]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应该独立于中共党史学科。党建学科作为一门政治性强、内容自成体系的学科,不应该置于中共党史学科之下。[9]党建学科建设大的方面要有三个门类:政党基础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比较政党研究。在这三个门类中,中国共产党建设是中心。政党基础理论是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必备知识基础,比较政党研究是开阔视野,研究政党政治的共性问题。[10]在学科建设和划分中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分解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二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三是稳定性动态性相统一。党建研究要有科学方法,在党建基础理论研究中需要注意:慎用新概念,警惕照搬西方政党思想和经验,克服为创新而创新党建的倾向。在实证研究中要注意:防止把个别做法普遍化,把不成熟的事物理想化,杜绝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11]

党建研究的基金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党建研究的共同体,在专业化上取得较大进步。有研究者对1993—2012年的761个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了党史党建学科的研究现状。[12]数据显示,各级党校和高校是“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明显的聚集效应。总体来看,研究数量稳定上升,占总比数较为稳定,核心机构和核心研究队伍逐渐形成。但也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研究水平不高等问题。

在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始凸显。有关学科归属、学科划分、学科制度等问题都成为讨论的热点,党的建设研究在科学化水平上迈出重要一步。2005 年,在讨论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一级学科方案的时候,有人建议把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政治学学科划归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最终未达成共识。[13]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建学科的设置阻碍了学科发展。特别是,由于大学党建学科建设,面临着队伍分散、平台不足、学科萎缩的问题。

三、新时代党建学科建设回顾:2012—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党中央和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下,将党建学科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此,党建学科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建学科建设的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破题。

(一)关于学科定位和学科归属问题

党建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党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认识和看待。专家们认为,长期以来,党建学科未获得的独立学科地位,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学科目录归属不清晰,存在两种标准,迫切需要在党校系统、高校之间统一学科名称、学科定位。有学者主张,将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放在政治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下面,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部分,不利于党建学科的长远发展。2016 年12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正式从“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在学科隶属关系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中共党史和党建学科的关系成为焦点问题。专家学者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代表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研究党的建设不完全等同于研究中共党史,两者在研究对象、范畴、路径以及框架等方面存在差异,党建学科要保持适当的独立性。[14]党建学科置于中共党史学之下,这种定位与党建学科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不相称。党建学科在各级党校、干部院校体系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与中共党史学科相分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从内涵上凸显出其专业性。有专家认为,党的建设是一门围绕党的领导和执政而展开的现实性极强的学科门类,是一门具有指导性、全局性、根本性地位党的学科,独立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利于发挥学科的理论指导和领航功能。

另一种观点强调,党史与党建学科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党史研究和党建研究虽然在问题意识、学术规范、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学科性质、作用功能、时代价值等方面是一致的。[15]党史学科和党建学科存在高度关联性,两者之间的学科性质、历史渊源、主导原则、政治功能都是高度一致的。将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分开,容易出现党史研究缺少理论深度、党建研究缺少历史底蕴等诸多问题。[16]

2020年9月,全国党建研究会主办“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一次决定新时代党建学科发展方向与前途的重要会议,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行内人士后称其为“宽沟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许多学者主张把中共党史党建应该升级为一级学科,把党建和党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研究成了主流观点。一权威专家认为,要将党史党建作为一级学科,下面再设若干个二级学科或者三级学科,这样来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另有专家认为,当前全党都在学党史抓党建,所以他建议将党史和党建结合起来作为一级学科,这样既符合工作的要求和实际,也可以使学科关系更加顺畅。专家们认为,增设“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体制性的学科发展障碍,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提供学科支撑。自此,党建学科上升为和中共党史并列的一级学科得到了支持,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关于党建学科的特性和原则

学科特征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依据。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党建学科不同于西方政党学,要建构不同于西方政治学和政党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科和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策性,因此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中国历史传统和实践经验来建立党建学科体系。另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学科,不是一般的政党学,更不是一般的政治学,要把握住党的建设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主要特征。[17]还有学者认为,党建研究的学科特征是清晰的,党的建设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党的建设研究的学术范畴、基本方法、理论基础都有鲜明的特点,党建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交叉性三个明显特征。[18]有学者强调,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是源自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实践的产物,是一门立足中国本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特色之学,是一门党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要害之学。

(三)关于研究对象和学科构成

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有权威专家认为,研究对象应该是党的建设规律、党的领导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这三大规律,并将党建学科定义为是正确反映和揭示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还有权威专家提出,党建学科应该将党论、党的领导论和党的建设论作为重点或主攻方向开展研究。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要明确党的建设党的学科构成,包括党的建设性质论、党的建设价值论、党的建设要素论、党的建设要素论、党的建设方法论、党的建设实践推动论、党的建设标准效果论、党的建设人才培养论,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条”,回答党的建设“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进而形成党的建设比较完整、比较系统、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19]还有学者提出党建学科应该包括“史、论、法”三部分。

(四)关于学科体系建设问题

理清学科边界,明确党的建设学科的层级,是构建中国特色党建学科体系的基础工程。在相关讨论中,专家学者们从内外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党的建设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着力发挥一级学科的统领作用和二级学科的贯通作用,着力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完整、内在逻辑一致、结构层次分明、特色优势鲜明、功能作用显著的学科体系。[20]也有学者提出,中共党史党建升级为一级学科,并非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在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术化进程中逐渐出来的,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研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海外中共学研究、以及理论方法和学术史。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认为,在明晰党建学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厘清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专业之间的关系。党建学科的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理论、实践等主要维度。既要防止“跑偏”,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重合,又要防止“闭门造车”,自说自话。[21]还有学者提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党史党建应该拓展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国共产党情感史、改革开放史也应该纳入学科建设。另有学者认为,研究方向应当包括文献学、著名人物、思想史,尤其是要注重对新时代新思想新成就的研究和阐发。[22]

在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清晰地界定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边界及其功能。有学者认为,要厘清二级学科的内容版块、培养目标和与业务范围。可以下设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执政党建设、党的历史文献学、政党制度与政党比较研究等二级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党建二级学科的框架大致包含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实务。还有学者认为,至少应该涵盖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世界政党史、中外政党比较研究等二级学科。另有学者提出了两种方案设置二级学科,一是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重组,可以根据理论、历史、实践、世界的逻辑结构,分别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基础理论、中共党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外政党比较等四个二级学科。二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内部整合。可以根据历史、实践、文献、精神、世界的逻辑结构,分别设立中共党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文献、革命精神、中外政党比较等五个二级学科。

(五)关于学术体系建设问题

党的建设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如何处理好学术和政治的关系等,是学者们热议的问题。目前,党建学科形成了以党的领导和“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理论体系更多是出于对于党的建设重大紧迫问题的考虑,而缺乏对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缜密思考和反复论证。由于学术体系还未建立,导致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随意,大多是紧跟热点,难以对具体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基础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阐释、概括、提炼的创新创造还有一定的距离。[23]为此,需要逐步建立有一个理论周延、逻辑严密、联通中外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周延的概念、逻辑、原理。[24]也有专家认为,学术是理论与方法、学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学术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学科只有拥有能够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专业性、系统性概念、范畴、命题、方法,才能称为成熟的学科。[25]对标哲学、经济学等成熟学科,党建学科的学术体系不够完善、学术概念的规范性和周延性不足、研究对象不够清晰、学术框架不够明确、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融合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突出。下一步,应该重点在明确研究对象、建立学术框架、规范研究方法、推进交叉学科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六)关于话语体系建设问题

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26]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要系统提炼和归纳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核心概念、标识性元素,厘清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27]另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的话语体系构建,要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和话语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学科话语生产、话语转换、话语说服、话语认同等主要环节,形成良性的相关建构机制。需要从新概念、新范畴等“术语的革命”开始,要清除和跨越西方政党政治话语遮蔽与“话语陷阱”,在理论和话语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概念、标识性概念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和归纳,形成一批既能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世界一般价值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8]还有学者认为,要积极创新,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话语、新论断、新表述,提供越来越多得到广泛共识的政党智慧、政党方案、政党经验。[29]

(七)关于研究方法问题

方法和方法论的自觉是一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党建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如何在研究方法上逐步吸收借鉴社会科学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成为当前党建学科必修要突破的问题。当前,党建学科建设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重大创新性成果不多;应用研究操作性不强;文本依赖严重,不注重结合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有学者认为,党建研究的方法偏重诠释性分析、关注经验研究、过度强调现实对策已经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30]为此,需要从方法论层面建构学科方法,使党的建设学科获得持久稳固的方法论支撑。也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应使用党—群、党—国家—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路线等研究框架,采用以史、论、史论结合、比较研究、学科交叉、调查研究、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建设论、党务工作、世界政党比较进行分析。[31]

(八)关于学科制度建设问题

伴随着党建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学位点和二级学科,开始招收党的建设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成为学科建设讨论的热点。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围绕学科建设召开一系列讨论会。[32]这些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党史党建学科,围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33]一些学者对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发展进行调查后认为,高校设置党建学科要突出重点、凸显高校办学特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学科的集群优势和互补效应。[34]要处理好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关系,与中共党史学科的关系,与党的建设工作布局的关系,与党校党建教研工作和机关党建研究的关系。[35]目前,党校(行政学院)、社科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已经形成五路大军,共同开展学科建设。另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各领域研究力量的加入,党建学科建设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大呼隆”问题。各研究机构在加强交流的基础上,要注重突出自身优势及特点,在学科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不同领域党建研究力量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专家们建议,应该尽快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学者提出,由于党务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议设立党务工作专业硕士((Master of Party's Work,简称MPW),为各级党组织做好党务工作输送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还有学者建议高校可以尝试设立党建本科专业,更好地培养党建专业的优秀人才。在师资队伍方面,有学者建议用“传帮带”的方式推动年轻教师的培养,有学者提出要加大党建专业师资引进的扶持力度,要深入实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人才工程,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人才体系,尤其是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队伍建设。

(九)关于党建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

如何进一步优化党建学科的发展思路、如何把握好学科建设的路径等议题,是涉及到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有权威专家强调,当前要着力研究党建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基本内涵、基本结构和框架、基本范畴和概念、基本方法以及这门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循序渐进、忙而不乱,当前应该以教材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抓紧建立党的建设学科的核心课程。综合来看,学者们认为党建学科建设要抓紧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要尽快建立党建学科明确的定位与属性,二是进一步整合党建研究力量,构建党建学术共同体;三是加快党建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建设的研究。党建学科发展需要从构建学术概念入手,形成规范的学术框架,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把研究和传播有机结合起来,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四是要加大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四、总结

党建学科逐步迈向学科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和学科自觉。[36]但与党中央对党建学科的期待相比,党建学科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未来如何推动党建研究真正迈向学术化、学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翻开了学科发展史上崭新一页。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后,面对党建学科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党建研究者还需要厚植学术根基,进一步优化学科发展的思路。

任何学科都是“追问”和“发问”中产生的。面对时代变局,如何通过党建学科建设,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从发问和提问方式上提出新的认识视野和方法。真正通过学科建设的讨论,把握住党的建设研究的真实问题,把握住时代之问的脉搏,为解答时代之问提供新视野、新理论、新知识,才是学科建设的初心。

以教材第一册Unit1 The Pursuit of Dreams为例。整个单元共设计两个大任务和多个小任务。大任务一:三人一组,完成导入部分的两位名人Qian Xuesen和Steve Jobs的相关资料查询并提出相关问题组织班级讨论;大任务二:四人一组,模拟电视采访,其中一人扮演主持人,另外三人分别扮演三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多项小任务要求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如双人任务:课文“Deaf DJ”的角色扮演,作文“My Dream Work”的互改互评。单人任务包括:词汇朗读、课文朗读、难句理解、课后练习等。

注释

[1]甄小英:《关于党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不同观点的概述》,《理论前沿》1989年总73期。

[2]郑志飙:《党建学科改革刍议》,《理论导刊》1987年第2期。

[3]周逸:《关于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党建研究》1992年第5期。

[4]郑乐干:《党建学科建设亟需加强》,《党政论坛》1996年第11期。

[5]也鲁、叶千红:《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建设暨学术研讨会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6]范平:《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党建研究》1992年第2期。

[7]胡林辉:《推进世界政党比较研究,开拓党建学科新领域》,《理论导刊》1998年第2期。

[9]赖宏:《关于党建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3期。

[10]姚桓:《关于党建研究学科化的若干设想》,《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

[11]姚桓:《关于提高党建研究质量和党建学科化建设的思考》,《探索》2012年第2期。

[12]张永汀、刘风才:《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状况分析》,《理论与改革》2014第1期。

[13]张静如,《中共历史学应提升为一级学科》,《北京日报》2010年8月16日。

[14][18]齐卫平:《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建学科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15][22][23][24][27][29]徐闻:《高质量建设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学习时报》2022年1月14日。

[16]何虎生、李文苓:《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7期。

[17]段丹洁:《建设党建学科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4日。

[19]欧阳淞、靳诺:《加快建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年第4期。

[20]耿化敏:《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大学与学科》2021年第3期。

[21]全国党建研究会:《“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报告集》2020年9月。

[25]祝灵君:《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建研究》2022年第2期。

[26][28]孙堂厚:《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构建的逻辑维度与基本进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30]韩强:《关于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31]王冠丞、邓纯东:《新时代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理论视野》2019年第4期。

[32]段丹洁:《建设党建学科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4日。

[33]朱潇潇等:《合力加强党建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3期。

[34]杨德山、张冬冬:《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现状调查及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35]杨德山:《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假设四重关系的几点认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3期。

[36]许宝健:《建好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学习时报》2022年1月17日。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政党学者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学者介绍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大学者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