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知识分子的实践进路

2022-11-23 18:07张杰鸿李莎莎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迁知识分子祖国

张杰鸿 李莎莎

(1.2.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道:“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1]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历史博物馆,参观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展,并亲切接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回忆起两年前老教授们所写的信件,习近平总书记:“看了你们的信我非常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2]他勉励广大师生、知识分子,要传承、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跨越六十余年后的今天,作为首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依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为广大知识分子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西迁精神”的内涵特质

(一)胸怀大局

195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基于协调发展东西部工业产业、调整布局教育文化产业的考虑,作出交通大学从上海向西整体搬迁到西安的重大举措安排。1955年5月,时任交大校长彭康向师生们宣布了西迁的消息,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支持。“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交大师生抱着拳拳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搬迁与重新建校的工作之中。已过天命之年,交大老校长彭康在谈到搬迁问题时说道:“我们这个多科性工业大学如何发挥作用,都要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著名齿轮刀具专家金精谈道:“西迁时,我不是党员,但坚决跟党走,到西安来,那时真是满腔热血。我对共产党有一种很特殊的情结,共产党多年培养了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才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所以,我一心自愿加入共产党,并在退休前几年如愿以偿。”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同样也是以西迁师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3]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和民族,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联系起来,义无反顾投身到祖国建设之中,作出了非凡的成就与贡献。

(二)无私奉献

交大在整个西迁的过程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搬迁的新校址基础设施不足、科研条件缺乏,但交大师生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在西安校区百废待兴的状态下完成了西迁工作。1956年交大开始西迁,到了西安校区,交大师生克服条件上的种种不足,成功在9月底完成新学期开学工作,保证了总体课程和科研进度不落后、不影响。热工先驱陈大燮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主动变卖上海家产、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与夫人一起,带头加入到西迁的队伍中来。他说:“我是交通大学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时任交大副教务长、数学家张鸿主动带上妻女加入西迁队伍。他说:“西北是祖国强大的工业基地,迫切需要一个专业齐全、力量强大的学校为她服务,因此,应该争取交大西迁,来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着无私奉献的优良风范与道德追求。这种精神风骨既是中国知识分子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不断奋进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不论是在三尺讲台上的孜孜以求、诲人不倦,还是在科研一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亦或者在行政职务中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无不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傲然风骨。回望西迁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西迁人”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为祖国大西北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他们在这里矢志报国、鞠躬尽瘁、挥洒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壮美篇章。

(三)弘扬传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在西迁过程中,交大广大知识分子充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体现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的文化自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高尚情操,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及充分表现。以西安为代表的广阔西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带来穿越时空的恒久精神力量,证明了西部地区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开拓、文明包容的文化内核,也是“西迁精神”中弘扬传统的重要文化来源。

迁校时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当时已年近60,妻子卧病在床,但他婉拒了周总理可以不随校西迁的照顾,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支援西北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于是,只身一人来到西安。数十年前,交大师生不远千里来到西安,一批批知识分子为祖国西部建设和工业产业布局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广阔天地中将一个又一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融入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与实践之中,为“西迁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价值。“西迁精神”与现代化价值理念共同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布局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四)艰苦创业

艰苦是西北当时的客观实际,而创业就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拼搏姿态。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的西部充分体现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不屈不挠精神、“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与时俱进精神。放弃上海已有的成就与事业,面对一切几乎从零开始的新校址,交大人充分发扬了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不言苦不言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西北大地上不止从物质上更是从精神上重新建立起了交大,在原有学科建制的基础上开设了新的专业、扩大了招生规模、建立了新的实验室。交大西迁过程中最年轻的教师陈学俊在出发前将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他说:“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同他一样的放弃上海优渥生活条件来到大西北艰苦创业的教师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中很多人还都是无党派或者民主党派人士。正如周恩来鼓励交大师生“条件太舒服是不能锻炼培养青年的,应该是经得起风霜”“西北是苦,不仅有风,而且有大风,引导青年克服困难,应该是求之不得的。”[5]

伟大精神必定来源于实践又将被实践所检验。“西迁精神”就是孕育于国家建设和西部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在与祖国人民尤其是西部人民共同实践奋斗中所形成的,代表交大西迁与发展、祖国西部建设及科研事业的艰苦且辉煌的历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交大从上海搬迁到西安,艰苦创业取得成功,靠得就是不断创新奋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大师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祖国的各行各业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不断助力我国科技与工业发展,不断推动我国朝着创新型国家迈进。

二、“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自信建设

“西迁精神”隶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爱国精神的写照,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西迁精神”的灵魂是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西迁精神”植根于祖国西部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之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气节风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部悠久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知识分子群体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西迁精神”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西迁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整个西迁过程中,以交大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将自身学习掌握的知识、技术与西部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建立起了一座新交大,并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在祖国西部不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工业、科技以及人才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

“西迁精神”加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从繁华的上海大都市,到西北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交大师生不同的是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风华正茂,但是相同的是一片为党、国家、人民燃烧自我的赤诚之心,他们大多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西部,用自己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忠诚的时代赞歌。这激励并鼓舞着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做出一番不负时代与人民也无愧于自己的成就与贡献。

“西迁精神”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在西迁的过程之中,交大师生面临着种种风险与挑战,但他们没有被压垮,不向困难低头,在艰难困苦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历经千辛万苦终成就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秉持着有国才有家的世界观、知识分子要做出成就的人生观以及奉献自我的价值观,挺起了精神脊梁,为自己也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树立了形象。

“西迁精神”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祖国工业、科技业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尤其是西部还较为落后的现实国情,以交大师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当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配合迁往西部地区,立志要在西部的广阔天地积极作为。这种使命担当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西迁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从交大西迁到整个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待党和国家绝对忠诚、对待科研及事业严谨认真、对待师长和学生真诚、虚心的品质,展现出无私、创新、团结的文化氛围,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思考与追求。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价值追求不断延续下去,成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三)助力国家东西部协调发展及总体建设

以交大西迁为始,延续至支援西部建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共同的努力与奋斗,凝结、诞生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的“西迁精神”。与此同时,“西迁精神”也激励、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群体,奋勇向前、攻坚克难。西部地区条件落后,引才留才既需要加强物质保障,也需要“西迁精神”的影响与感召。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对于西迁的每个人来说都有机遇与机会。乘着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及“一带一路”的春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这里应当有所作为也必将有所作为,将祖国的西部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

当今世界风云变化,中国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西部地区拥有重要的交通运输优势、丰富的资源储备与广阔的市场潜力,可以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战略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当前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领域,就是科技实力及人才智力资源。当我们将视野移到全国范围,广大党员干部、各行各业劳动者,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都能感受到“西迁精神”的感召与鼓舞。“西迁精神”已经超越了地理和时间限制,在整个神州大地、各条战线上激励人们将自身发展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助力国家总体建设与发展。

三、“西迁精神”的实践进路

(一)大力传承和发展“西迁精神”

1、深入挖掘“西迁精神”内涵。“西迁精神”原本是由交大师生在西迁的过程中凝结产生的,但是其蕴含的价值和内容更是包含了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分子及工业产业、科研机构支援西部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包括全体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在内的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产物。

“西迁精神”的挖掘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数十年前产生的“西迁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精神力量,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西迁精神”的发展也要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相结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正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需要重新弘扬并根据新需求发展“西迁精神”,激励、鼓励知识分子、青年群体主动投身西部发展,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入挖掘“西迁精神”需要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西迁精神”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西部地区厚重的历史底蕴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深深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与影响,与中国国家建设实践相融合。因此,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西迁精神”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文化发掘与溯源工作,将其与中国传统“士”文化等相结合研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2、以“西迁精神”立德树人。当前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精致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盛行,这种时候更需要我们运用伟大精神做好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西迁精神”所蕴含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是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

一方面,应该针对知识分子开展“西迁精神”专项教育活动,通过事件讲解、典型宣传、参观见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以历史考验与时代需求为映照,分析异同、对照启迪,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引导知识分子从内心深处认同“西迁精神”的精神内核,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觉的践行者与宣传员。另一方面,用“西迁精神”对青年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引领。创立“西迁精神”的一大群体就是青年学生,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无数有志青年愿意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到了物质生活十分优越的今天,中国青年更应当发奋图强。我们要利用“西迁精神”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用先进思想武装一大批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新时代青年群体能够扎根西部、服务国家。

3、塑造全社会学习氛围。推动“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塑造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学习先进、学习精神的良好氛围。第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育德树人的有关论述及重要指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成体系的理论学习,在全社会范围内将“西迁精神”讲深讲透。第二,建立健全“西迁精神”平台载体,收集相关历史文物、史料、影像及采访故事,建立各级学习实践以及参观展览场所,完善社会实践渠道平台,让“西迁精神”学习活动更加具体可观、更能为学习者所接受、接纳。第三,在宣传渠道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推送投送,打造宣传矩阵,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学习到“西迁精神”的相关内容。第四,在校园设立成体系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介绍与教育课程,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进行科学化的教育与引导,将“西迁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植入学生思想深处。

(二)当代知识分子践行“西迁精神”的思考

1、坚持忠诚于党、国家、人民的根本立场。知识分子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推动我国工业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为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新的历史成就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因此,知识分子群体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主动参与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深刻领悟“西迁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数十年前,在西北大地上,一群从繁华都市远道而来的知识分子,克服艰难困苦,建立起了一所闻名海外的名校——西安交通大学。新时代的今天,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这离不开广大知识分子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付出与奋斗。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要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愈战愈勇,将青春与热血挥洒在自己所从事与热爱的领域,汇聚磅礴之力。同时,还要秉持勤俭克制的优良风范,不拘泥于已有的成就,不沉溺于低级的、物质的志趣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文人风骨,踏踏实实、刻苦磨砺、无私奉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献智出力。

3、坚持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知识分子作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知识分子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创新作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本,站在各个行业发展前列,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时代机遇,着眼世界未来发展方向,把握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所带来的良好学习、工作、科研条件与氛围,全身心投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之中,开拓创新、矢志奋斗,成为推动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西迁知识分子祖国
西迁丰碑
用“西迁精神”打通航道——大学之大,重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作的时代新人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弘扬西迁精神,铸就“西迁精神”出版工程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