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25 22:51张红梅
新课程 2022年27期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

张红梅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华侨实验学校,甘肃 兰州)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古诗词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咏史诗词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功用。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诗歌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又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璀璨文化,既钦佩敬仰先贤哲人的远见智慧,也能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咏史诗词短小精炼,意象丰富,是对自然、社会以及历史的感悟,这其中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的沉思与反观,蕴含了不少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从咏史诗词的细细品味中就能窥探出蕴藏于其中的时代背景特色以及社会现实。可以说,咏史诗词本身就是一段历史,这也是将“诗圣”杜甫的诗称为史诗的原因。不少历史学家既将诗词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的考证解释,同时也用历史来解释诗歌,融汇古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诗词作为切入点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深挖,切实挖掘诗词所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史学价值,不断丰富教材内容,使其教学意义更为深厚,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认识历史。当前,在历史教学中深入探究诗词的价值,真正让诗词融入历史课堂,这也成为新课改以及不断创新历史教学的一个富有价值与意义的重要命题。

一、咏史诗词融入历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咏史诗词包含有历史的典型性与概括力,让人们在吟诵中获得启发以及经验的教益。而古诗词的语言与历史记述相结合的这一特点,也进一步使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结合成为一种可能。咏史诗词是一种抒情诗,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艺术形象生动,而且还包含有特定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的真人真事,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一)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咏史诗词,能不断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与深化

中学历史课时有限,教材篇幅也有限,以提纲式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叙述,呈现于学生眼前的是较为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要点以及历史结论,如何生动而形象地叙述相关历史还比较缺乏。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正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形象生动的感性印象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性认知,这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领会历史结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历史问题,进一步开展绘声绘色的历史教学。为弥补课本教材提供资料,教师通过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搜索,选择适宜课外资料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而咏史诗词的引入则成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咏史诗词语言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而且篇幅长短也比较适中,其形式多为读者喜闻乐见。在历史人物的刻画方面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历史事件的记录富有故事情节,对于历史遗存的描写更为活灵活现。这些文学性的历史资源的融入,也能满足课堂所需,在研究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相关历史问题及背景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丰富而鲜活的形象,从而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问题并拓展思维。在很多咏史诗词中,正是通过简洁的词句对社会背景进行揭露,借助一些事件对特殊的历史事件、遗存或者是人物加以文学式的描写,对历史事件的真相隐因试图进行揭露,以及评判历史人物的成败,对历史加以深层次的探究,进一步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进行总结等,以此为创作咏史诗词的内涵,使不少咏史诗词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事件或者问题的有效资源,进一步启迪学生拓展思维,深层次认识历史发展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咏史诗词,为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提供助力,历史教学也能达成方法与过程的同步

每一首咏史诗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以及其人生遭遇和其所属的时代产生的对社会的深刻体悟,包括个人人生经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水平以及审美观念等,不同时代的作者或者是同一时代的作者其各自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会站在个性化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事件或者问题,而其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不同,对同一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制度,不同作者给予的评价也不同。如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的咏史诗词里是赞美之词,也有的挖掘历史事件导致朝代灭亡的原因,还有的将同样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等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教学中通过融入咏史诗词这一素材,也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结合这些不同的观点、结论,发出个性化的声音,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学会鉴别以及理性判断,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多个角度整体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积累,或者受到古人观点的启迪,发挥创新思维,就某一历史人物、事件、问题提出新认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咏史诗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阅读理解,分析探究,对古人的观点结论加以比较、明辨以及判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也会应用到史学研究方法,从而落实了历史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三)历史教学中融入咏史诗词,实现了学科的渗透,熏陶学生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咏史诗词作为文学作品,其内容与历史密切相连,既渗透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蕴含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可以说,咏史诗词覆盖文学、历史、哲理三个领域,由此也成为日常教学渗透学科的有力素材。作为古典文学作品的咏史诗词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而且这些咏史诗词的作者在对历史加以记录的同时也表明了一定的个人立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咏史诗,为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起到助力的作用。而且,创造咏史诗词的作者,其语言特色,既有饱满激情的,也有平淡雅致的,更有隽永绵长的,在对历史的歌咏之中,进一步表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乐观而平和的心态,审美标准健康向上,无疑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使学生乐于积极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在的生活加以感悟,从而丰富体验、充沛情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咏史诗词包括咏历史人物、咏历史事件以及咏历史陈迹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咏史诗词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咏历史人物这一诗词突出被咏者的一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抒发的是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当然也有一些是咏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加以讽刺乃至鞭挞。而咏历史事件的诗词,是从历史事件进行历史精神的提炼,对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咏历史陈迹所抒发的情感也使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通。咏史诗词使学生窥探到不同社会阶段的不一样的画面,从而对人类生活的历史蝉变以及文化变迁加以了解,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如元朝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句,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种直接反映,作者当时正任陕西行台中丞,途经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其感触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讴歌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但字里行间却又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咏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用咏史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咏史诗词语言简洁、精悍,同时,其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颇受学生喜爱。咏史诗词既包括唐诗,也包括宋词,还包括元曲以及之后的诗词著作。无论哪一朝代的创作者,都是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感而发、喷薄而出,情感使然。这一诗词与当时的历史紧密联系,而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吟诵咏史诗歌的时候,也从侧面对当时的历史故事进行了了解,通过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情怀,主动对历史的轨迹进行探寻,去真实触碰历史、感知历史,认识与了解历史事件,也站在现代的角度理性分析判断当时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对咏史诗词进行回味以及品鉴。如讲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入环节引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了解作为楚国人屈原的生平,体会屈原创作《离骚》的情感,然后再进一步对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历史加以认识。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咏史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揭示咏史诗词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屈原当时的政治抱负以及忠心为国的一腔热情。如在学习唐代的安史之乱这一内容时,可引入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通过这一咏史诗词的引入和了解,让学生感知安史之乱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与冲击,从字里行间随同作者一起目睹长安沦陷之后的萧条,深切体会作者思家心切的无限悲凉。而在“辽、宋、西夏、金并立”一课的讲解中,引入岳飞的诗词《满江红》,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诗词来了解宋金对峙的历史。

(二)借助诗词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咏史诗歌具有反映现实优良传统的特点,能对具体的历史画面进行再现。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运用咏史诗歌,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基本史实进行生动而鲜明的补充与丰富,使历史课堂更生动、感人且充满生机,也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诗句来自杜甫七律名作《蜀相》。当年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一诚意深深打动,继而辅佐刘备父子两代君王,虽然诸葛亮遇到明主,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但是汉室已式微,复兴已无可能。这首诗实际上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成,但英魂早逝的遗憾与哀思。同时,又令人回想三国时期,诸葛亮先辅佐刘备后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终积劳成疾死于军中,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为后世所景仰与推崇。引领学生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一耳熟能详的诗,实际上,也是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撼人心、动天地的历史事件,讴歌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豪迈气概。让学生在诗词的吟诵中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人民军队的崇敬之心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浓厚。

(三)感受咏史诗词旋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古代的诗词具有鲜明的韵律美、节奏美,诗句讲究押韵,也注重格律,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读来朗朗上口,还能吟诵唱颂,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咏史诗词蕴含的节奏美与韵律美,读来富有音乐美,令人悠然陶醉,进入美轮美奂的意境。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七对叠字,将古诗词的音乐性、艺术美与女词人内在百转千回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令人一下子就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些短促而又抑郁的声调,反映了词人的凄凉悲苦之心境,整个诗词情景交融,节奏跌宕,悠远绵长。而这首诗词的创造,也恰恰反映出作者晚年所遭遇的亡国之恨,由此也引发学生迫切想了解作者所在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了解其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赞叹了自然美景,却也道出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的悲凉感。这首词里既有其对生命无常以及人生挫折的叹息、悲哀,同时也将亡国之恨的这一情感渲染得更为悲壮。正是因为李煜亲历亡国之痛,由此借助诗句提炼了一定的人生哲理。这首词内涵丰富,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形象紧密融为一体,艺术性地表达出来,对个人的人生经历进行了高度的、抽象的概括,这首诗词的意蕴远超过了李煜的自身情感,呈现了普遍的意义。

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志趣正在培育以及发展中,无论是优美的词句,还是富有情趣的意境,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浸润到美的艺术氛围中,心灵受到浸润,精神受到启迪。而且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则会不启而发,使其产生内生动力,积极地探索历史,了解历史,去挖掘诗词背后的那些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在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教学活动中,更易促使学生成为时代的主人,乐于追忆那些散发着独特光芒的历史,使其映照现代人的心灵,也激发当代人追寻自己的精神之根。

(四)利用诗词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解、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能力综合称为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智慧核心,有了智慧才能体现其思维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进行提高与促进,才能使学生拥有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经验表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教学,诗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中学生接触历史时间不长,容易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还不习惯对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将其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还不会通过横向联系来关联历史事件。而教师通过利用咏史诗词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也能对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以及挖掘,从而不断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加深认识,并且主动分析历史本质的这一逻辑思维会逐步得以培养以及促进。有的咏史诗词作者会截取历史上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作诗咏史,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诗词作品寓意深刻,有的可能是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这些诗词的内蕴,既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教师通过运用咏史诗词丰富课堂内容,创设相互关联的点,进一步将其整合为整个历史事件的纽带,使学生不断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知识归纳能力,更为系统地认知历史,构建自我体系。

总之,诗词能美化教学,教学也能使诗词不断得以深化。作为教师要练好“功夫”,巧妙地将诗词与教学有效连接,相得益彰,从而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独特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诗词历史教学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