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女子教育观念变迁

2022-12-08 06:22奚文燕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贤妻良母学制教育观

奚文燕

中国近代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时代,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了原有的社会机制,经济形式、政治结构以及文化意识都随之改变,面对“五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转型拉开序幕,社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过程是迟缓而又艰辛的。实际上,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质变,是一个由传统到现代接轨的过程,不仅有整体的大变化,也有局部的变异和新生。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发展就是其中一部分缓慢的变化。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又对女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女子的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影响了女子教育观。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女性”“怎样培养女性”,历史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倾向,女子教育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时代的营养,进行迭代更新。

一、女子教育观在社会转型中变迁的表现形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没有独立的意志,依附男子而存在,女子的教育问题被忽略,这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初始的女子教育观“轮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女子教育观在小农经济、封建礼教的孕育下延续千年,进入近代社会后,虽具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但也在社会转型中改弦更张。女子教育观的发展在社会转型中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针对这些表现形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无形的观念变迁“可视化”。

(一)学制体系的完善

由科举制走向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最深刻的变革,学制作为“社会时势之产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观念的变革。而从学制的文本以及关注重点也能对女子教育观的变迁历程窥探一二。近代中国学制体系完善的进程主要有这几个转折点,分别是: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壬戌学制(1922),这三个学制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对女子教育认识的深化,女子教育观也在学制的演变过程中转型和发展。现对女子教育观在其中的发展做以下梳理:

1.“壬寅癸卯学制”与贤妻良母观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国家危难,迫于动荡的时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终于决定锐意革新,推出“新政”。新政的推行需要大量的人才,教育改革成为首要措施,壬寅学制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日本学制系统,成为近代第一个全国性学制系统,其三段七级的学制划分,针对各级学堂出台了章程,其中对于女子教育的规定却只字未提。紧随其后,清末推行了第二个学校系统文件——癸卯学制,“少年女子断不能令其结队入学”[1]一语将女子教育排斥在学制体系之外,此外还提出“以家庭教育包含女学”,不设立女子学堂,可见当时对于女子教育的观念大抵仍将女子圈在家庭之内,无法获得独立的教育地位,而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外乎“三从四德”、家务女红等,一切以服务家庭、依附男性为首要宗旨。

1907年,癸卯学制修订的过程中,颁布了《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学堂的章程》,这在女子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章程》对女子教育的宗旨、修业年限、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仍坚持以“妇德”为主要的教育内容,采取男女教育双轨制的发展方向。概而言之,这个时期的女子教育仍以贤妻良母为主要目标,但从肯定女子受教育地位的角度看,可以说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2.“壬子癸丑学制”与男女平等观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清末以来较为混乱的教育现状,开始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教育改革,颁布了新的学制,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学制体系。“壬子癸丑学制”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规定,如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除大学不设女校外,其他层次学校均可设立女校,首次将女子教育列入了学制系统,确定了女子享有与男子一样的教育权。尽管这一时期男女受教育的实践情况显然还是不平等的,但这标志着两性双轨制的根基开始松动,它努力朝着两性平等的方向迈进的势头是显而易见的[2]。这个演变也体现了以男女平等为导向的女子教育思想,女子教育的发展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3.“壬戌学制”与独立自主的新贤妻良母观

随着“壬子癸丑学制”弊端的显现以及五四前后思想的解放,“壬戌学制”应运而生,其中《改革女学制度案》提及多条女子教育的改革意见,重要意见之一——“国民学校,应绝对共学”极大地推动了女学的发展。自此,两性双轨制正式演变成了单轨制,女子受教育开始向平民化发展。此外,壬戌学制中所构成的师范教育体制,也拓宽了女子职业教育的渠道,女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在社会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时期的女子教育观期望女子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女子开始迈向社会,但也渐渐暴露出了家庭职责与社会劳动之间的角色选择困境,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女子教育关注的重点。“贤妻良母”浪潮回归,又赋予其新的含义,家庭事务与社会职责成为女子职业的两种选择,且认为两者具有相同的社会贡献,但其后的女子教育发展中,也在不断更新与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近代学制慢慢完善的过程中,女子受教育的权利也在被保障,其间体现的女子教育观在改弦更张,学制演变可以说是女子教育观变迁的一种重要考察形式,为女子教育观变迁研究提供了一种视角。

(二)女子学校的发展

如果说学制演变是女子教育观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女子学校的发展则同样具有考察意义。从某种层面来说,学制的演变反映时势,而女子学校的发展则是对女子教育观的直接践行。鸦片战争以前,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男尊女卑作为两性伦理的主旋律,衍生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唯一与女性教育能有些许关系的便是《女诫》《女论语》等女教读物,其内容大多是“礼教”“妇道”,以贞洁、服从、卑弱与柔顺为主要教育目标,皆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教思想所导引。

真正意义上的女子学校教育始自教会女子学校。1868年《续增条约》中提到“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3],使得教会学校合法化,女子教会学校陆续建立。教会学校的教育宗旨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理念,主要教授“西学”,也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实际上,教会学校的兴办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但在那时对“无才为德”的女子教育观产生了冲击,也使部分女性走出家庭,接受教育[4]。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对女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女子教育开始与国家的“救亡保种”产生了联系。1898年,“经正女学”成为第一个国人自办女学,这所仿西式的女子学堂的课程有《女孝经》《女四书》等,同时还要学习女红,可见其教育宗旨仍是培养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总之,这是女子接受教育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开端,虽然此时女子学校还没有得到制度上的确立,但其发展已势不可当。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其独裁统治的实行在文化教育上也涌起一股复古思潮,封建主义思潮重新泛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变革。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反对,及其“民主”“科学”的口号又继续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宗旨强调男女无差别教育,开始践行男女平等的思想,对于教育内容的设置也不仅局限在家事,课程科目不断扩充,开始注重实用知识及女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争取男女平等开始有了进一步需求,那就是男女同校以及妇女也可享受高等教育,只有实实在在地赋予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利,女子发展才能向前一大步。尽管这一时期的男女平等更多地是体现在形式上的平等,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持反对的意见,但男女平等的教育观也在其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之后,受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女子教育权利的确立已经制度化,并一步步走向平民化。这时候从女性的特性出发,立足于女性的职业选择,师范学校受到社会的关注,而这一时期女子师范学院升为女子师范大学,可以称之为当时女子教育最大的进步,师范学校的女性家事课程被慢慢取消,将学术研究包含进女子教育的内容,女子教育的平等从外在形式向内在独立进行了转变。女子开始受高等教育之后,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社会现实,当女子教育开始以社会服务为目标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的困境,此后,“家事到底是不是一种职业”引起了广泛论争,“贤妻良母”理念还是占据着人们的观念,女子教育思想觉悟也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的需求。

女子学校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起,从兴起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女子教育观的导向都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女子教育观的发展也推动着女子学校教育进行适应性变革。

二、女子教育观在社会转型中变迁的内在理路

近代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烈,为了应对剧烈的社会变化,女子教育观念随之变迁,女性地位也发生了转变,而其变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沿着某几条内在路径,具有主要的线索。

一方面,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角度来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转型是近代女子教育观变迁的基础,而女子教育观的变迁也在其中起着能动作用。女子教育于晚清萌芽之初,社会固守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因此,此时的女子教育大多为“贤内助”教育,是相夫宜家的需要。而后,维新派喊出救亡图存的口号,国家要富强,“约居其半”的女子也需要执一业而能自养,此时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女子自养自立的能力,使她们能够参加生产劳动,从而为国家的富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女子教育的发展促进女性的发展,女性对于自我意识的认识渐渐清晰,提出自强、独立人格之需。从整个女子教育观发展的趋势来看,一开始被社会的巨大变化裹挟着发展,后来到发展势头不可阻挡且能够自主发展,最后也成为了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文化力量。

另一方面,从女子教育观纵向变迁的趋势来看,不难发现是以“男女平等”为主线进行的,只是“男女平等”一开始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直到“男女平等”的观念为大众所接受,男女共学以及大学开女禁确保了男女教育在形式上的平等,而其后发展的趋势则是由形式平等向内在平等演进,女性意识的觉醒将“男女平等”进一步深化,延伸到男女的社会地位、话语权甚至打破了男女职业之间的隔离,女性开始追求自由独立。

三、社会转型新时期女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克服传统女子教育观念的阻碍

从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变迁过程来看,尽管整体是走向开放自由,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传统教育观的回潮,贤妻良母观在人们心中的认同感是根深蒂固的。有学者认为“贤妻良母思想贯串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始终”,尽管社会发展到了21世纪的现在,持贤妻良母观念的群体还是不占少数。女子教育要想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观念的阻碍。尽管这种思维定式在一定时期内很难完全转变,但期待在一次次的量变中能产生质变,使女子教育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

(二)保证女子教育的持续性

女子教育使女子从闺阁走向女学堂,从女学堂走向男女共学的中等学校,再到高等学校,女子受教育的空间在不断扩大,教育层次逐渐丰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及系统保障。学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男女双轨制被完全摒弃,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可以说达到了完全意义上的平等。义务教育阶段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女子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女子教育已经得到了制度的保护,而女子高等教育无疑成为了发展的重点,对其的保障是提高女子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虽然男女教育平等在法制上已经被落实,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也要切实关注到女子的高等教育情况。保证女子教育的持续性,能够更系统地提高女性各方面的能力,为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对社会的贡献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加强女性专门职业教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盛行的新贤妻良母主义,是对女性职业的新认识,强调了“妻职”“母职”对社会的作用,而在现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女子的职业仍受重视,对于女性生育对职业的影响以及女子职业生活中的困境也有不同的争论。对于女性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是一个贯串近现代的课题,尽管现代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赋予了女性更多的选择权,但在女性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仍会有一些就业的偏见。鉴于此,消除男女职业壁垒,女性也可以从事工程、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基于女性的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加强女性专门的职业教育,能够确保女性更好地发扬自己的性别优势为社会创造价值。

猜你喜欢
贤妻良母学制教育观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五行真经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下“贤妻良母”现象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之重塑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