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研究
——以英语教学为视角

2022-12-11 23:02杨璐潞
英语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中华

杨璐潞 倪 楠

引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支配人们的思维与行动,决定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态度与反应。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过硬的教育工作者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教师的道德水准不仅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教育的成败。

一般而言,师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未来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能力、道德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师德养成教育关注师范生的德育成效,是优化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师范生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塑造合格教师的重要保障之一。作为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如何使所授知识转化为未来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综合素养,如何进行师德培养使师范生适应未来的教学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德

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不仅能够赋予人以知识、技能和经验,而且可以影响人的自我认知及价值体系的塑造,造就人的心理和品格,规范人的行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民族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是全球共识。国外学界对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作出了确切回应,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Shils 1991)将教育视作一种有效延续文化传统的过程。批评理论家赛义德(Said 1999)指出:“教育其实自始至终都是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总是要不可避免地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力继承与弘扬结伴同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情感道德、理想信念等社会价值,同时重视个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其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合二为一,创造出促进个体身心培养和道德素质普遍提升的文化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是师范生师德涵养的重要文化背景和丰厚滋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部 201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17)。这些政策和文件成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有力的指导方针。

二、英语教学及相关活动实践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策略

任何一门语言课程都蕴含人类的思维方式、道德意识和价值准则,语言课程教学具备“语言建构+”的功效。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使其自带鲜明的价值导向,英语语言教学具有开展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先天优势。全球化时代,基于英语教学多样化的育人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师范生师德品质的指引功能,不仅能够弥补师德养成教育的短板,提高师范生的师德认知水平,而且能够拓宽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师德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天然具备宜于师德教育的文化基因。崇德弘毅、敬业乐群和尊师重教的教育主张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内核。这些明德教育、陶冶教育可以提升师范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与当代师德文化相适应,最终实现师范生的良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大量利于涵养师范生品格、情操的教育资源,如有教无类的指导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志存高远的修身理念等散发出长盛不衰的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内看、向前走,挖掘适于培养师范生良好素质、能力及行为的文化元素,正确解读宜于师德养成的教育资源,以科学的分析不断增强其德育的时代适应性。依据师范院校的师德培养目标,深度解读、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德养成教育的精髓,涵养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落地生根。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加强思想文化与德育核心价值的有效整合,推进德育机制的创新转化,构建师范生的道德成长新模式,助力师范生成为符合21世纪教育标准的合格的教育者。

(二)在英语课程和教学体系中融入师德培养元素

师德教育是师范生培养的必修模块,必须贯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教育部 2018)。一方面,强调英语课程肩负的立德树人功能是保证英语课程师德养成教育的关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有效关联,在英语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中全面融入师德养成元素,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全覆盖作用,突出高校师范生培养主阵地的功能。挖掘课程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成分,整合契合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师德培育涵养的常态化推进。另一方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培养元素,推动师范生师德素养的提升。结合具体的教学要素、内容、环节和活动,在相关教学活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心理内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功能。在英语课程和教学体系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使其价值标准转化为师范生的精神追求和内生动力。学做融合、知行合一,切实提升师范生的品格素养和师德涵养,激发师范生的道德自律,为其成为合格的人才培育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英语活动和实践中进行师德养成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教育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师德涵养的深度与广度,达成持久存在的最大可能。以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为培养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中,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氛围和育人优势,突出教育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师德规范,关注师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向,在文艺体育、主题教育、走访调研、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感知、践行和认同,推动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感的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英语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中,融合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内化师范生的教师角色和身份,强化师范生的职业精神和价值信念,而且能够助推师范生认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外化为自觉行动,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知到行的转化。

(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英语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能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直接力量,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育人效果,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敏感度决定其以文化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尤为重要。一方面,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水平。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师德养成教育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推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育工作的示范性发生的必备条件。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自教。增加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只有夯实文化基础,用宽阔的眼界武装头脑,才能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英语教师以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育人能力。教师的传统文化育人能力是师德养成教育实现的基本保障,直接影响师德养成教育的成效。培养教师基于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观念,提高教师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水平,全面促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育人敏感度。只有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和功效,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特征及规律,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自然贴合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养成教育。

(五)在涵养师德的过程中构建英语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将互联网技术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注重载体创新。通过全覆盖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搭建广参与、强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平台,实现师德涵养场域中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提升信息传递的质和量。利用QQ、微信、微博、论坛等,以多模态技术支撑优化教育环境,营造与网络、移动端相结合的多元文化学习条件,提高师德涵养的便利性与时效性,构建传统文化促进师德养成教育的立体融合模式。另一方面,强化现实与虚拟环境协调发展,突出英语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师德养成教育的教学需求,发挥智慧教学的多样化手段和网络信息传递功能。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叠加在线课程和实体课堂优势,糅合不同形式的教学语料和教学形式,采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网络直播等方式,深度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功能与视域,将文字、声音、影像等形式的文化素材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中,利用多渠道文化资源构建融汇贯通的线上线下德育大格局,增强英语文化教育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时代感与吸引力。

结语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道德的完善和提高,对人类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实践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来重视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担当,其中蕴含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成为师范院校德育的宝贵源泉。可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认同,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中华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致良知与师德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