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乔治·罗奇伯格新浪漫主义风格的探究
——以《第三弦乐四重奏》为例

2022-12-31 21:52李雪莉
戏剧之家 2022年34期
关键词:罗奇调性音乐创作

李雪莉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0 世纪,音乐创作变革十分激烈,传统音乐受到强烈挑战,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密,音乐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自勋伯格以十二音技法开序列主义音乐创作先河后,许多音乐家便投身于序列主义音乐的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勋伯格的理论。韦伯恩史无前例地对音乐组织结构进行预设,并始终坚守序列主义音乐创作,凭借其创作实践,最终成为现代主义音乐的先驱。各种音乐流派、音乐创作技法层出不穷,以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提倡无调性,在创作中使用十二音技法,其音乐注重追求理性因素;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逐渐趋向全面序列主义,音色、力度、时值等都被纳入序列结构范畴,音乐成为数学计算的产物。但是这些流派、风格的音乐却在逐渐地失去听众,而此时,新浪漫主义音乐应运而生,担负起了重建市场的重任,其融合了传统技法并强调情感表达,乔治·罗奇伯格就是新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经历了多种风格的创作,在回避传统、摧毁调性的新音乐浪潮中逆流而上,重新回归到“调性音乐”里,创作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作品并获得了世人的称赞。

一、乔治·罗奇伯格音乐创作概述

罗奇伯格于1918 年7 月5 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帕特生市。回望罗奇伯格的一生,我们可以将其音乐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音乐创作

1952 年之前,罗奇伯格的音乐创作受到斯特拉文斯基、兴德米兹以及巴托克的影响,尤其是巴托克对其创作影响极为深远,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随想曲》《第一弦乐四重奏》等。1950 年至1951年,罗奇伯格旅居罗马,并在此结识了达拉皮科拉,罗奇伯格对达拉皮科拉在创作中运用的十二音技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十二音技法。《第一弦乐四重奏》是作曲家运用十二音序列创作出的最早的作品,因此在十二音技法的使用上还非常谨慎和保守,只是关于十二音技法的初步尝试。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奇伯格已经开始接受新的创作技法,这对于他后来进入序列主义音乐创作阶段意义深远。

(二)序列主义音乐创作时期

20 世纪50 年代,罗奇伯格逐渐开始创作无调性和序列主义音乐,并接受了勋伯格式的序列音乐创作,新的音乐语言技法丰富了罗奇伯格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12 首小品》《室内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在音乐语言的运用方面,《第二交响曲》运用的是20 世纪的新材料,但无论是作品的结构构思、主题发展还是情感张力的表达,都采用了传统的方式。作者吸收了十二音技法中丰富多变的音响和音色特点,舍弃了其中力求凝聚的结构而失去创造性想象力的做法,运用更能表现人类情感的传统方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激情,这些都体现了罗奇伯格对十二音技法的辩证认识,其创造性地吸收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融入了传统表现方法,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1957年,罗奇伯格受韦伯恩的影响,在创作序列主义音乐时更加严谨,既严密使用序列组织,又通过不同速度的音乐重叠来突破序列主义的局限。从罗奇伯格这一时期的创作来看,作曲家虽然接受新的音乐语言,但他并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无论是一开始尝试运用十二音技法还是后期的熟练掌握,他始终坚持客观辩证的观念,保持其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他后来为什么会踏上回归之路。

(三)音乐创作转折时期

1964年,罗奇伯格20 岁的儿子去世,作曲家的心灵遭到了巨大打击。对于生命的沉思和领悟使他对音乐创作进行反思,逐渐放弃序列主义音乐创作方法。他想要寻找一种折中的方法,更多地引用调性音乐作品。1963年,罗奇伯格在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首序列音乐作品《钢琴三重奏》之后,开始致力于寻求一种更广泛的音乐语言,并逐渐接受了色彩调性音乐思维和传统风格,创作出《面对死亡和时间》这一包含传统音乐元素的作品。后来,他又开始创作拼贴音乐,如1965年的《魔幻剧场的音乐》。但是,1972 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体现了罗奇伯格转折性的新语言,作曲家找到了表达其音乐情感的独特方式,之后的《和谐弦乐四重奏》就是作曲家熟练运用新音乐语言的崭新创作。

二、乔治·罗奇伯格创作风格的转折——《第三弦乐四重奏》

在“新音乐”发展遭遇困境的情况下,新浪漫主义音乐在这股浪潮中逐渐兴起,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乔治·罗奇伯格,其凭借自身大量的音乐创作和发表的言论,成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罗奇伯格早先就有放弃创作序列主义音乐并回归调性音乐创作的想法,但是,代表其创作风格真正转变的是1972 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找到了他想要的表达音乐情感的方式。调性音乐、传统和声、注重情感表达等都体现了新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也是这部作品正式宣布了罗奇伯格转折性的新音乐语言。

(一)新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

20 世纪上半叶,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弊端,音乐创作一度陷入困境。后来,新浪漫主义音乐应运而生,担负起拯救音乐创作的重任,它与简约主义、拼贴音乐等同属于后现代主义的分支。

首先,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主要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他们推崇创作无调性音乐,在创作中热衷于使用十二音技法,以一种非常个性化的方式表现音乐主体的独立性,隔断情感与一切事物的联系,以纯粹主观的方式表现音乐。旋律被破坏,音高飘忽不定,节拍也难以捉摸,音乐失去了平衡。虽然表现主义标榜表现音乐情感,但其作品完全失去了客观性。另外,以新古典主义音乐和全面序列主义为代表的理性音乐创作流派将音色、力度、时值各种要素都归到序列化音乐结构中,用数学逻辑创作音乐,割裂了与人的情感的联系。这种音乐创作片面强调数学逻辑,忽视了音乐情感,将音乐作品完全视为理智的产物。

这种音乐表达方式很难让听众接受,因而难以进入大众市场。一些作曲家开始主动反思,并在音乐创作方面致力调性音乐的回归和情感表达的加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在包含历史的同时又拒绝历史,在恢复传统音乐调性和情感表现的同时又在创作中运用20 世纪的新技法,使音乐艺术重新收获了大量的听众。许多作曲家的创作不再一味追求音乐的统一,而是在容纳音乐矛盾和冲突的同时,不时地拒绝音乐的统一,这对于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简析《第三弦乐四重奏》

在新思想浪潮中,罗奇伯格成为新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重要的代表作品就是《第三弦乐四重奏》。我们通过这部作品可以大致了解新浪漫主义的创作并不是完全回归传统风格,而是汲取传统中的可行性音乐元素,并与现代音乐中“前沿”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达到“重构”浪漫主义音乐的目的。

这部作品由五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无调性的幻想曲风格,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是进行曲,第三乐章是变奏曲,第五乐章是终曲,分别由谐谑曲和夜曲组成,其中既有无调性的音乐,也有与浪漫主义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元素。从第二乐章开始,在表达乐曲情感的重要部分我们都能找到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运用了贝多芬和马勒的音乐素材,在这里同时也有对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音乐的回忆。第三乐章无论是音响效果还是谱面织体都与传统音乐元素密切相关。第四乐章通过动机材料的内在表演,实现了与第二乐章的联系。第五乐章引用了巴托克和贝多芬怀旧风格的谐谑曲,也体现了古斯塔夫、马勒多愁善感的风格,在谐谑曲和夜曲的进行中实现了多种风格的融合。

从这部作品各个乐章的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有意综合各种风格,将传统与现代风格有机结合,在回归的姿态中体现了对传统音乐的复兴。它不是简单地与现代主义脱离或者说进一步发展,而是既有断裂,又有延伸。《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既有前人的影响,又包含了当时的时代成分,还体现了作曲家的个性,从而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成为罗奇伯格的重要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新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作品。

罗奇伯格曾说:“这些年我渐渐认清了这一个事实——我是一个完全的浪漫主义者,特别是现在引发的问题,即‘抽象主义之后,接下来是什么?’答案再清楚不过,那就是‘新浪漫主义’。”在对各种音响效果的探索到了尽头之后,音乐必然会出现回归的态势,新浪漫主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因而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意义非凡。

三、乔治·罗奇伯格新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把罗奇伯格新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归纳为他个人主观思想转变和社会思潮影响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作曲家的主观思想转变。1964年,罗奇伯格儿子的去世给他的心灵造成沉重打击,他想要找到一种更真实的情感表达方法,并对音乐创作不断进行反思。在笔者看来,罗奇伯格早就怀着辩证的态度去运用新音乐技法进行创作。从1955 年的《六音列及其与十二音音列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奇伯格并不排斥这种技法,他的态度非常客观,只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吸收他认为符合自身创作观念的成分,客观辩证地去认识这个“新事物”。罗奇伯格的风格虽然多变,但是在笔者看来,辩证的思想始终贯穿其创作的全过程,他的主观思想在风格转变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子的去世可能是他思想转变的导火线,使其转向新浪漫主义风格音乐创作。

另一方面是社会思潮的影响。当时的音乐创作陷入极端理性和极端非理性的困境,面临着极大危险。美学领域积极寻求桥梁并探索新的艺术创作道路,而新浪漫主义承担起了重建艺术的重任。罗奇伯格的风格转变与社会思潮变化关系密切,作曲家在回避传统、摧毁调性的新音乐浪潮中逆流而上,重新回归“调性音乐”的世界中,成为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重要代表。新浪漫主义音乐成就了罗奇伯格,罗奇伯格也成就了新浪漫主义音乐。他融汇传统技法并强调情感表达,使音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获得了广泛认可,从而开拓了音乐创作的新道路,这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罗奇伯格的创作风格经历了多种转变,从序列主义音乐逐渐转变到拼贴音乐,后来又完全转向新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创作表现出多种音乐风格的综合。对于他回归传统调性音乐这一举动,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是转向何种风格是作曲家的个人选择,并无对错。他把现代音乐思维观念和传统风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浪漫主义注重音乐调性和感情表现等特征,在现代音乐观念下寻求一种“折中”的创作方式,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是其经历了多种创作风格之后的理智选择。此外,“回归”本身就是一种升华,他吸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音乐创作的闪光点,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音乐创作道路。

在20 世纪音乐多元化发展态势中,作曲家的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并朝着多元化方向主动探索,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传统音乐中的积极元素。罗奇伯格提倡回归传统调性,不仅拯救了陷入危机的音乐创作,而且也给以后的音乐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对于西方音乐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罗奇调性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乔治·罗奇伯格《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序列技法研究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女厨师的彩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