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价值研究

2022-12-31 21:52
戏剧之家 2022年34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湘南楚文化

徐 铮

(湘南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春秋时期,南方诸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常被称为“楚文化”。“楚文化”印刻着人类社会早期的文明基因,它最终融入了华夏文明,并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既有中原传统文化的理性和阳刚,又有南方蛮夷艺术的神秘与阴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楚文化的风格越发突出。

一、“楚文化”在湘南地方舞蹈中的体现

楚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湘南(即湖南省南部,指郴州、永州、衡阳)一带,舞蹈主要源于民俗活动,例如,郴州临武的闹春鼓、傩戏,汝城和宜章莽山的香火龙,嘉禾伴嫁歌,湘南瑶族盘王祭祀歌舞,永州蓝山的瑶族伞舞,衡阳的舞龙舞狮等,都是典型的民间歌舞活动,这些歌舞在人物形象、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上融合、传承了“楚文化”的精髓。

受祖先崇拜信仰、娱神的巫音巫舞和图腾崇拜等因素影响,楚人对乐舞的审美是独特的,它呈现出一种既自由又自律、既张扬又敬畏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神秘的内涵、生动的韵律、夸张的表现力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祖先崇拜”文化

楚人崇日拜火。火是人类的重大发现,因为有了火,人类的生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人们将火人格化,这便诞生了火神祝融。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势必面临未知的灾难、凶猛的野兽以及生老病死……对于原始的人类而言,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人类将希望寄托于火神祝融,最终,祝融控制了火,突破了黑暗,克服了重重困难,因而,人类必须永久地赞美他、信奉他。因日中有火,火为赤红,因此,“红”便成为人们最崇拜的色彩、最偏爱的颜色,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在湘南地方舞蹈中常常能看到大范围的红色元素。红色代表喜庆与吉祥,嘉禾伴嫁歌是湘南地区的一种农村婚嫁歌舞,姑娘出嫁前常由同村的女伴们陪伴她唱伴嫁歌,哭诉惜别之情。婚嫁时,新娘子头上盖的是红盖头,小女娃会在辫上扎红头绳,孩童们身上穿的是红布衫,房门左右贴的是红对联,屋檐上挂着的是红灯笼,窗户上贴的是红窗花,床上铺的是红被褥……到处是红红火火的喜悦与热情,寓意美好而明确。

(二)“巫”文化

楚人喜巫近鬼,民俗舞蹈中常常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将各种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粗犷自由、生动传神、野味十足地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巫文化”色彩,神秘感十足。“巫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为了了解大自然、适应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而创造的一种原始文化。当时,人们信奉神灵、信服巫术,创作了“巫舞”,“巫舞”是人们娱神的常见方式,具有重大的宗教价值。

湘南临武的傩戏“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佩戴的傩戏面具以红为主色,黄、蓝、白、黑为辅色,表演中“法师”是主角,可直接与神明先祖沟通,他穿着红色法师服,佩戴以红色为主色的面具,带领行演班子的其他着黑色戏服的演员,绕村而行、祭祀跳舞,参祖先、拜祖先、酬祖先、谢祖先,表演形式特色鲜明,渗透着中华民族对先祖神明的敬仰。

湘南汝城和宜章莽山的“香火龙”等民间活动中都有迎春祭祀,蕴含迎龙祈福的美好寓意。届时,人们会用当地所产的稻草编成最长可达90米,最短20米的龙身,在龙身上插满特制的龙香,并按制图规定在特定位置扎上龙头、龙爪等。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吉时一到,龙灯会长一声令下,给香火龙点上火,龙身瞬间红光闪动,夜空明亮耀眼,锣鼓齐鸣、鞭炮喧天。舞龙队员们动作夸张到位,层次造型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多条龙队时而齐头并进,时而穿梭交织,整个场景热闹非凡。至今,湘南偏远山区依旧保留着这种富有神话色彩的“巫韵舞仪”。

(三)“图腾”文化

湘楚各个民族都有崇拜动物的“图腾”文化,湘南瑶族信奉盘瓠,盘瓠是犬首人身,瑶族对犬图腾的崇拜至今仍然保留在瑶族服饰纹样和瑶族长鼓纹样之上。如《瑶族通史》一书中就记载,瑶族舞蹈中有模仿盘瓠图腾形象的“长鼓舞”、“狗伴舞”等。每年,在瑶族人举行祭祖活动之时,会有一些奇怪的场景,比如人们自己吃饭前要把狗先喂好,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模仿狗进食,做出蹲坐等动作,主祭者手舞足蹈地从供桌的一端爬到另一端吃几口饭之后,全家人才可以开始正餐。从这些习俗当中,瑶族发展出“芦笙”长鼓舞中舞者屈着膝盖、弓着后背、前倾上身、平肩抱圆等模仿盘瓠“龙犬”的动作,以及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拜叩的动作等。又比如,长鼓舞中“矮桩”的动作,从某些角度观看,与狗蹲坐在地上的姿态非常相似,又如下肢的“吸揣步”与“擦踏步”,都体现了“龙犬”的抬头后坐的姿势,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对“龙犬”的图腾崇拜。

二、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价值研究

(一)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湘南地区山清水秀,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歌舞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厚重的“楚”文化底蕴。民族文化深深影响着当地的老百姓,烙印在他们的意识中,渗透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里。不管是当地人的饮食起居还是宗教祭祖、节庆活动,都表现出湘南地区共同的文化认同,映射出湘楚人不一样的精神内核,一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创造力;二是开放多元的创新意识;三是既强悍霸蛮又淳朴执着的民风。从瘴疠卑湿之地跳脱出来的湖湘人,既有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也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整个湘楚人文化情感的寄托。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化意识对地方民间民俗舞蹈的冲击,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及较高艺术价值的民间歌舞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湘南,人们已经淡化了楚地歌舞的挖掘和开发意识,它那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及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渐渐被人们忽略,我们应当重视湘南地区民间歌舞的传承,它封存着湘南地区的“楚脉”,我们要保护它、开发它,并且一代一代把它传承下去。

(二)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1.思政教育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席的话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在具有地域优势的湘南地区必然能够得到独特的文化熏陶。他们不仅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能在当地的文化海洋里畅游,体会当地人民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优秀的地域文化蕴含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审美教育研究

楚地乐舞在漫长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力。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楚舞似乎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湘楚之舞是中原史官文化和南方土著蛮夷文化的结合,融合了周室雅乐、蛮夷巫舞、郑卫新声三者之长,既有神秘灵性的“巫舞”,也有自由浪漫的“楚腰”。同时,楚地乐舞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沉淀,形成了具有包容性的特质,冲破了固化的传统礼制的束缚,推动了中国舞蹈的发展。为了全面探究湘南地方舞蹈中的楚舞之美,深入挖掘湘南楚舞艺术的内涵,扩大楚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审美视域出发,探索湘南地方舞蹈中楚舞文化的思想内涵及艺术价值。

3.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地方民俗舞蹈映射着当地的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的教学与传承价值。我们应从实践出发,对民间文化进行挖掘与学习,用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的艺术命脉。湘南学院从开办舞蹈学专业以来,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在舞蹈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不仅开设了常规的藏、蒙、维、傣、苗、汉等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还创编了一套特色校本教材,并将这门有地域特色的《湘南地方民间舞蹈》课程引入课堂,例如,学院的校本教材中,瑶族舞蹈“矮桩”动律组合中就体现了“楚文化”中犬的图腾文化。不仅如此,学院还在舞蹈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与探索能力,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湘南各县实地采风、调研,并学习地方民俗舞蹈,感受本土风情,参与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并从中获得灵感。例如,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去莽山采风调研回来后创编的男子群舞《鼟鼓》,体现了“楚文化”中的狩猎情景及正月新春击鼓祈福的文化传统,为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文教研究中心,其研究水平往往是本地区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要围绕当地的文化研究进行,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当地舞蹈与文化,让具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地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开发是新时代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和文化产业大省,吸引了不少优秀的企业对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湘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节庆活动、特色歌舞,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湘南地区为湖南省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例如,2022 年湖南省(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于2022 年5 月10 在湖南永州江永县勾蓝瑶寨景区举行,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审议通过,确定2023 年第二届湖南省旅发大会在郴州举办。显而易见,湘南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价值。湘南地区的文化承载着当地百姓千百年来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幸福的追求。不管是郴州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当大家远离城市的喧嚣,卸下工作的重担,来到乡村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体会地域文化艺术的特色,并将获得的感受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湘南地区的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城市和乡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也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楚舞文化与公共艺术的跨界研究

公共艺术是什么?传统的理解,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区域内呈现的视觉艺术形式及富有美学特征的公共设施,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代表一种用艺术介入公众生活的方式。总之,公共艺术是一种公众共享的精神食粮。

舞蹈与公共艺术其实早就有碰撞。舞蹈常以元素的形式被融入雕塑、壁画、建筑、园林等造型艺术中,以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在公园、学校、博物馆等区域展示出来,让人们获得直接的视觉感受。我们可以从湘南地区开始,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这样的形式,将具有“楚文化”内涵的元素和静态的舞姿造型、服饰、道具、色彩等样式融入原有的置景艺术;也可以将灵动的舞姿从室内带到室外,如旅游风景区、文化广场、体育馆、博物馆甚至大型商场游乐场、步行街、咖啡厅等,开展即兴表演,并配以专业的地域民俗文化内容讲解,这种做法既能吸引公众注意力,引导其参与其中,又能在舞动中传递文化内涵,将观赏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完美融合,这种做法可以对文化传播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圈定研究范围

从特定区域的文化这一视角出发,以这个区域范围内的某一种或多种舞蹈形式为研究对象,并与该区域的地理、历史、生活、语言、生产、风俗等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研究。我们的研究对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歌舞与湘南这一特定区域内的歌舞活动、事件、人物等都有关联,凡是与爱情婚姻、丧葬嫁娶、劳动生产、开采狩猎等与“楚文化”相关的本地民俗活动与现象,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这需要我们嗅觉灵敏、反应敏锐,根据自己的特长对所研究区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探究,甄选出那些值得研究、适合研究、需要研究的内容。

(二)深度采风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了“采风”制度,“采风”是中国人对民间艺术进行实地调查的早期形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我们仅根据书本或者资料文献中的内容进行研究,就难免出现偏差。音乐研究的基础是民间采风,民间歌舞是地域艺术研究永远的田野。然而,田野调查、民间采风不能停留于表面,而要扎扎实实在特定区域进行实践,要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唱、同跳、同奏,深层次地参与体验,并切身感受这些艺术的精髓和隐含其中的“楚文化”特色。通过采风调查将静态的文献资料与动态的田野体验相结合、相印证,还原其历史风貌,揭示其发展规律,实现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展示民间艺术的转化成果。

(三)创新发展研究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寻找和选择与别人不一样的研究方向,精准、创新地切入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式,用别人研究其他区域的方法来研究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同时,我们还要向前辈学习,多收集、研读别人的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支撑。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碰撞,并萌生一些好的想法,发现一些好的研究对象和好的研究切入点等,同时,在进行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价值研究时,必须拟定好研究步骤,有针对性地创新研究方式。一是选出所研究文化内容中的精髓,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构想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考察新的研究内容,从新时代的视角,借助新的工具,采用新的研究理念,判断研究对象的研究价值。二是注重价值标准的拟定和内化,要根据湘南地方舞蹈中“楚文化”的价值标准,构想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系统的建设。要分析“楚文化”的后续传承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巩固楚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如何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推广和传播这样的传统文化。三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守住楚地一代代人的鲜活记忆,守住地域传统艺术的根基和源泉,并使之成为我们的学术资源。

四、结语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众不同的气质,湘南地方民俗舞蹈作为古老、神秘又独特的艺术,在推动地方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时代在不断前行,科技在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一步一步与国际文化接轨,民族文化将会成为我们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帮助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湘南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同行在湘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