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研究

2022-12-31 21:52
戏剧之家 2022年34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技艺舞蹈

胡 杰

(镇江市艺术剧院 江苏 镇江 2120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瑰丽无比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舞蹈技术范式,以舞蹈动作讲述民族民间故事,彰显时代风貌,体现不同民族同唱“一支歌”的团结精神。舞蹈既是一项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技术更加多元,艺术更具感染力。伴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交流与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多元文化价值观、多样文化形式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在此背景下,深入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结合时代审美语境,促进舞蹈技与艺的纵深融合,彰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特价值与艺术魅力,是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技与艺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创作与表演领域关注与研究的焦点问题。无论何种舞蹈形式,其艺术与技术总是携手共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17 世纪初期,艺术与技术之间开始出现分离,分离的最初动因在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的一部分走向科学,另一部分则走向艺术[1]。从舞蹈文化艺术的概念层面来看,技术与艺术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艺术属于宏观层面的范畴,是对技术熟练度、美感、情感力量、思想观念等的外在表现,舞蹈是一门集舞台、灯光、音乐、表演等于一体的艺术。而技术是指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如舞蹈的动作、舞蹈的过程、舞蹈的手段等。正如苏珊·格朗所说:“所有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一种技术,所以艺术发展的一般进程与实际技艺紧密相连。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技术过程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对人类技能的某种应用。”舞蹈技术是对人体美感表现形式的创造,而舞蹈艺术则是舞蹈技术过程中体现出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舞蹈演员凭借对自己身体各个部分强大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物的高度驾驭能力等做出既符合人体运动规律,常人又难以达到的特殊舞蹈动作,揭示出潜藏在人体内的潜能与优势,表现出人类固有的能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让观众从舞蹈的技术表现中感受其艺术魅力,从中思索、体验与体悟到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蓬勃情感。

综合来看,舞蹈技术与艺术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具有极强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自舞蹈诞生以来,艺术与技术便协同并进,技术是舞蹈艺术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舞蹈艺术呈现的基础,而舞蹈技术的不断创新及与时俱进,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不同民族性格及区域特色,其艺术性的彰显离不开动作技术的有机整合,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艺融合的必要条件。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技艺融合的必要性

分析当前众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活动可以发现,有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技术的比重远远高于艺术,其或是追求高难度舞蹈动作,或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出具有极强冲击力的舞蹈视觉效果。此种以技术代替艺术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背离了舞蹈艺术诞生的初衷[2]。

一部优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高超娴熟的动作技巧或高难度动作范式,更重要的是,以舞蹈技术为人体语言,以舞蹈表演为媒介,表现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形式、情感态度、民族特色、精神内核。诚然,高难度的舞蹈技术动作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观众的喝彩,但缺乏艺术内涵与文化精髓支撑的高难度动作难以使观众形成审美余韵,不能在观众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对其心理与行为提供指导。正如杰伊·弗里曼所说:“在编舞家看来,舞者是一个技术对象;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舞蹈是一个审美对象”。若舞蹈作品、舞蹈表演缺乏艺术内涵,没有艺术表现,只有舞蹈技术与技巧,难以成为舞蹈精品,长期且反复的视觉冲击只能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是在遵循二者间辩证关系基础上对舞蹈技术与艺术有机整合的探索,保证任何一种舞蹈技术与技巧的展示都不脱离民族民间舞蹈特色的身体韵律、艺术内涵与文化要素,以经过艺术性修饰的舞蹈动作、过程及手段等揭示人体巨大潜能,表现社会主流思想,表达正确的观念与思想。可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是彰显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必然选择,是凸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独特艺术魅力与美学思想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契合时代审美语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路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技艺融合的实现需要诉诸感性,回归舞蹈本质,从动作与内心兼修,表演与新技术融合层面达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技艺融合的目标。

(一)内外兼修,技艺相和

“象外生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区别于西方舞蹈的独特艺术境界。凡是具有艺术感染力、触动观众心灵、产生审美余韵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总是能在反映舞蹈动作、过程及手段的同时,相应反映出舞蹈创作者与表现者的“意”,即舞者借身体动作表现心境,寓心境于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具备独特美感,是因为以有限的舞蹈技术创造出旷达、空灵的意境,将舞蹈的动作、姿态、节律、神韵等有机整合,通过舞蹈技术表现情感、传达意蕴。这就需要舞者心中有“意”,外在有形,以内外兼修达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艺相和的艺术境界[3]。

在诠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时,舞者需要以作品分析为起点,把握好民族舞的动作技法、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思想内涵,挖掘作品的内心具象。在此基础上,将作品的内心具象诉诸舞蹈技术,探寻舞蹈动作与艺术内涵的契合点。

以蒙古族民间舞蹈《蓝·印》为例,该作品融合了蒙古族传统舞蹈及现代舞蹈元素,致力于彰显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且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生活与民族气息。舞者在诠释该作品前需要尽量全面地收集与该作品相关的信息,认识到该作品的舞步源于蒙古族特有的竞技活动,舞蹈中双肩强烈颤抖、双肩大幅度绕八字等动作源于蒙古族人民“马背上的生活”。不仅如此,该作品还包含众多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现代舞步。在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舞者要想象自己是离开草原游离在都市文明边缘的青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在萨满的呼唤中回到阔别已久的草原,重新找回几近遗失的民族精神。在表演中,舞者要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注重舞蹈技术与艺术的相和,配合舞台布局、声光效果等将蒙古族勇士热情豪迈、不畏艰险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在传统与现代交织、艺术与技术交融之中打破观众对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固有认知,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创新求变与现代化演进。

(二)虚实交织,技艺相通

在现代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新媒体技术、装置舞蹈技术等可以打造出虚实交织的审美情境,使得舞蹈技术更加丰富多样。但从目前较为流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来看,已经呈现出技术与艺术失衡的片段,舞蹈创编者与表演者在画面渲染、场景氛围营造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即使舞者技术动作不规范、动作难度较低,也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别样的视觉效果[4]。人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关注由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深厚的民族情愫及内涵转向视觉画面,导致其沉浸在虚拟的画面中,难以获得心灵启迪、文化浸润与艺术熏陶。此种“炫技”式舞蹈表演形式不仅弱化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历史记忆价值,而且掀起了不良的舞蹈文化风气,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一定是虚拟场景、画面与真实技艺的融合,唯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装置舞蹈技术等,才能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以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的《灵境》作品为例,该作品以哈尼族为题材,以“万物皆有灵”为立意,塑造了“白鹇鸟”与“棕榈树”两大形象,并将其拟人化,延伸出哈尼族女性自强不息的民族形象、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民族精神。从该作品的表演层面来看,其突破传统舞蹈队形与动作的桎梏,对云南哈尼族棕扇舞的动作进行了创新,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独特画面与舞台效果。从舞台氛围的营造来看,同样借助现代技术及光影效果,但更加讲求意境,以棕榈树在自然滋养下的绿色生长与环境被破坏时的黄色凋零作对比,以道具及技术的创新运用体现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调动人们的心理功能,真正实现了虚实交织与技艺相通,在彰显舞者高超娴熟的舞蹈技术、灵动优美的舞蹈神韵的同时,与作品主题交相辉映,感召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四、结束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艺术与技术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具有极强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技术为艺术的基础与表现形式,而艺术则是技术内涵的升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技艺融合,需要舞蹈表演者把握好民族民间舞的来源,体会其中的民族情愫与内涵,掌握民族舞蹈的动作技艺与技巧,达成内外兼修、寓心境于外在动作的艺术境界。同时,要注重虚实交织,技艺相通,运用现代舞蹈技术与动作流程完美诠释作品。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技艺舞蹈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冰上舞蹈搭档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我和舞蹈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