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名称中的应用

2022-12-31 21:52高雅琪路瑶佳胡珍珍
戏剧之家 2022年34期
关键词:影视剧名称传统

高雅琪,路瑶佳,胡珍珍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重庆 40810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但随着西方文化不断占据我国文化市场空间,现阶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找出合理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的策略与最佳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是我们继承、弘扬并发展传统文化的机遇”。[1]在影视剧名称方面出现了大量盲目堆砌、乱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现象,比如《香蜜沉沉烬如霜》《寂寞空庭春欲晚》等,导致观众看了后不知所云。

一、适用于影视剧名称的传统文化元素类型

(一)古典小说

“小说”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最具权威的当以鲁迅为代表的“神话传说起源说”。我国古典小说盛行于明清时期,丰富的古典小说资源为现代影视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养料,滋养着中国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例如影视剧作品《搜神记》《快嘴李翠莲》《红楼梦》等。

(二)传统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极为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品质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怀使得文人骚客为之倾倒,影响着无数世人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以及人生态度。而中国古诗词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也在现代影视作品的名称中体现出来,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三)历史人名

在众多符号中,人名也是其中一类。有些人名能代表一类人,甚至能够代表一种文化,例如“华佗”是“神医”的代表,同时也代表着悬壶济世的医学文化。王国安曾说过:“历史人名是人尽皆知的文化词语。”[2]在影视行业,一些影视剧名称也往往利用历史人名来含蓄地表达相应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神医华佗》《包青天》等。

(四)历史地名

地名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特定符号,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关于特定意义的传递系统,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特殊印记与见证,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演绎历史文化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乡风民俗、文化迁徙、政治变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3]现代影视剧名也常应用古地名,如《金陵十三钗》《金陵秘事》,其中金陵就是南京的古称,因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而得名。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名称中应用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名称中的恰当运用

1.借用古典小说元素,使影视剧情一目了然

影视剧借用古典小说的名称,既能够唤起人们潜藏的文化记忆,又使观众一目了然地了解其内容。例如电视剧《红楼梦》即取名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据不完全统计,自1924 年电影被引入中国至今,《红楼梦》的改编影视剧多达24 部。其中,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红楼梦》改编电视剧要数1987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36 集电视连续剧。”[4]这一版的《红楼梦》甚至掀起红学界的新一轮热潮。

2.妙用古诗词,使剧名紧贴影视主题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名取自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巧妙深刻地表达出了亡国之君的悲怨凄愁,愁思就好比无穷无尽的春水那样,连绵不绝。而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最终沦为残酷现实的牺牲品的故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普通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与悲怆凄愁。所以,无论是从创作背景还是从剧情所表达的情感,二者都高度契合。这样的影视剧名既具有新意,又具有文化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善用历史人名与典故,凸显影视剧的主题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霸王”和“虞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位京剧伶人程蝶衣与段小楼在半个世纪里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感情就如同楚霸王与虞姬一般悲惨凄美。这简洁的名称中蕴含着无限的文化意蕴,吸引观众很自然地去想象背后的故事主题。影片还借用京剧元素高度还原历史情节,巧妙地照应了电影名称,增强了内容与名称之间的契合度。所以,虽然影片展现的不是完整的历史故事,但本质上却异曲同工。

4.巧用历史地名,使名称言简意赅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琅琊”是山东临沂在古时的称谓,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以此为剧名,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还能够含蓄隐晦地体现深入人心的儒家传统文化。剧中的主人公梅长苏在翻案、报仇的过程中不错杀好人,此即为“仁”;即使知道翻案十分艰难,但仍坚持不懈,此即为“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擅长权衡谋略,此即为“智”;誉王行拱手礼送客、谢玉和蒙挚作揖告退,此即为“礼”;大儒周玄清坚守承诺、保守秘密,当见到老友遗物时,勇敢无畏地替老友翻案等,此即为“信”。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剧名称中的滥用乱用

1.滥用古语词,适得其反

一些影视剧名称一味追求“复古”,却又不能合理运用古语词,导致既不能很好地传达信息,也无法显示出古语词独有的美感。例如电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中,“雅望”一词属于古语词,意为清高的名望、厚望等,与“天堂”一词组合起来,让观众不解其意,还很容易让观众把“雅望”误解为优雅地远望,因而这种命名手法已经将“雅望”一词的传统文化意蕴消解得所剩无几。事实上,“雅望”是女主角“舒雅望”的全名,而“乔木”是男主角的名字。这样的剧名对剧情起不到任何的辅助作用,还容易使观众误解,此种现象多出现在网络影视剧作品中。

2.套用古诗,生拉硬扯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剧名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该词原为表达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以及内心的苦闷,然而该剧讲述的竟是一名宋代豪门庶女,在家族中不断成长,既收获爱情也成就事业的故事,这完全与伤感苦闷大相径庭。所以,就连编剧余飞也说:“这些剧取名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看懂这个戏讲什么,只是想传递出某种气质,这种气质来自网络小说,很多时候它就是一种广告。”[5]

3.化用诗句,以名代意

《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剧名表面上像是化用了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但观众在看过剧情后才知道,这只是粗浅地将剧中的人物名字拼凑得来的。这部剧讲述的是发生在丁人间、崔至味、安清欢之间的三角恋故事,剧名一味追求诗意美感,而忽视了真正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意蕴。

三、影视剧名称滥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因

(一)经济迅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效率最大化被各行各业所看重,因此追求产出速度的“快餐文化”也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特色产物,但“此类文化就像快餐一样,适宜充饥但不适宜被当作正餐,食之虽有料,但长食则无味”。[6]网络剧作为生产快餐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娱乐性强、收视率高而被广大制作人所选择。也正因如此,慢慢地网络剧只求形式而无所谓内涵,利用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包装自己的目的,却不顾内容是否与其匹配。

(二)影视制作者奉行“形式主义”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倘若一部影视作品想要获取高收益,那必定离不开大量观众的支持,因此顺应观众的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许多影视制作人盲目迎合观众的趣味,不惜生搬硬套,以“形式主义”的手段来刺激观众的视觉,强化观众对于剧名的记忆效果。“影视命名中的‘顺应性’不仅是单一地对观众心理的顺应,更是一种对观众所在社会的总体思维的顺应。”[7]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终究是华而不实的,最终只会让观众满怀期望而来,却又满载失望而归。

(三)当代审美文化衍生出的“怪味审美”

“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是当代审美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多元化、娱乐化、感官化是审美与生活同一化后的必然结果。”[8]所以网络剧名的诗词化以其独特的古风韵味异军突起,这些充满“网感”的影视剧名带有“唯美”“空灵”的“怪味”审美特征,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温儒敏曾说:“这些很特别的电视剧剧名,归根到底是网络小说市场细分出的消费群体所决定的。”[9]这些消费群体通过微博、抖音、贴吧等平台大力转发评论,使得这些网络剧价值远超其真正的价值,进而在影视行业“呼风唤雨”。

(四)当代民众的文化底蕴薄弱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有这种大意识,放宽眼界,关乎自然之道,顺乎自然;关乎人文,懂得做人之道,和谐关系。”[10]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却是民众文化素养的日益下降。在影视行业中,一些影视制作者为了迎合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和现代人对回归传统的渴望,生产出大量含有传统文化要素的剧名,但是却只流于“伪传统”,使得大批良莠不齐的作品涌入市场,甚至挤压了真正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的生存空间。另外,不少影视剧观众的文化底子也过于薄弱,他们只追求新异,而并不喜欢追根溯源,哪怕作品的内容情感与剧名原有的文化意蕴毫不相干也无所谓。所以当代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不良态度,成为滋生“怪现象”的“帮凶”。

四、影视剧名称正确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

(一)国家相关部门应规范管理,正确引导

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影视行业中以传统文化为噱头,滥用乱用传统文化元素,消费传统文化的现象加大审查和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对于真正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相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优秀影视剧的教化功能,从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影视制作者应致敬传统、保持匠心

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影视剧名称的结合,影视制作者应着重考虑把将影视内容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意境融会贯通,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且也会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还可以促使影视作品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自身水准也得以显著提升,从而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影视制作者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始终保持一颗“匠心”,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潜心制作出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优秀作品,共同为影视市场营造出良好的审美文化氛围。

(三)大众应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有意识地构建系统的审美体系,并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那些没有恰当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擦边型”影视作品,个人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不能只看“面相”,而不顾其“内涵”。每个人都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严肃意义,在文化记忆的唤醒与独立思考的启发中对影视作品进行客观评价,对于合理融合传统文化的作品加以肯定,坚决抵制流于形式、糟蹋文化的创作行为,有意识地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为影视领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创作灵感。然而,现阶段出现的一些不知所云的影视作品的名称却“寒了文化的心”。那么如何助力影视作品同传统文化的良好融合?我们又如何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呢?这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用心思考。毕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11]因此,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并形成创新性思维,应成为社会大众所追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影视剧名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