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派屯的革命纪事

2023-01-09 07:21周明钧陈欣德
文史春秋 2022年9期
关键词:东兰民团右江

● 谭 清 周明钧 陈欣德

在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群山延绵的大石山区,东兰、河池、都安三县交界处,有一片崇尚革命信仰和追求理想真理的红色热土——更派苏区。这里自创建时起就是东兰县大同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区域,为中国革命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殊地理铸建战斗堡垒

更派屯,原隶属广西东兰县大同公社坡峨大队,今为东兰县花香乡坡峨村高排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更派屯为活动中心的更派苏区位于原东兰县、河池县和都安县3县交界处,分别与东兰县的大同乡、长乐乡和河池县的保平乡、九圩镇、长老乡以及都安县的下坳乡相接壤。更派屯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距离东兰县、河池县、都安县分别为80多千米、100多千米、150多千米,属于“三不靠、三不管、三特殊”地段,更派屯地理环境独特,石山林立,延绵数十里,境内三面是悬崖峭壁,仅在西北面有一处宽约20多米的隘口可进出山寨,沿隘口两侧分别有大石块砌筑起的厚实的石墙,墙上设有多处枪眼,防御工事固若金汤,俨然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战斗堡垒”,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更派屯人文环境特殊,全屯都为壮族,屯内为覃姓和谭姓两大家族聚居,同宗同祖同族,血缘亲缘人缘深厚,民众一呼百应;更派屯社会环境特殊,谭姓家族于民国时期搬迁此地,之后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发展,与周边大同、坡豪、长乐、九圩、保平、长老、下坳、板升交往密切,社会基础扎实。1929年底,更派乡苏维埃政府在更派屯设立,驻地设在更派屯的谭志克家,同时成立农民赤卫队。更派屯率先树起了“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旗帜,成为更派苏区的活动核心区。

在土地革命时期,更派苏区是河池、南丹、宜山、环江往返东兰、万岗(巴马)、田阳、百色等地的必经之地,是东兰革命根据地与河池南丹根据地联络传递信息的交通节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部队进军大西南,也是经过此处前往东兰、万岗(巴马)、田阳、百色等地开展剿匪反霸斗争。

响应号召积极参与革命

面对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各路仁人志士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广西农民运动先驱韦拔群(东兰人亲切称呼其“拔哥”)召集陈伯民、黄大权、覃孔贤等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开始探索农民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在韦拔群农民武装运动思想和行动的带动下,更派子弟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1925年,农民运动先进积极分子韦汉超(弄肖屯人)、谭国联(板坡屯人)谭志祥(更派屯人)、覃桂芬(廷锐屯人)、覃孟林(板坡屯人)、谭志高(更派屯人)、覃安邦(永磨屯人)等30多人,先后参加韦拔群开办的东兰县第一至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洗礼,更加坚定了矢志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信仰和理想。他们学习结业回到家乡后,一方面学习传播先进革命思想,一方面加强农民武装军事斗争,掀起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1928年2月,谭志祥、覃德章、谭志明、谭恩赞、谭永安、覃明光等人,参加由韦汉超、覃桂芬组织的攻打保平战斗,敢冲敢打,表现英勇,得到韦拔群、覃孔贤的称赞。

谭志祥善于运用在农讲所学到的本领开展对敌斗争,在战斗时奋勇扛旗,率队冲锋,被人们称为“谭大旗”,后为更派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覃桂芬能说会唱,善于运用唱山歌和讲故事的形式向民众宣传革命思想,被大家称为“覃大炮”;谭志明擅长制枪药、修刀枪,不惜变卖自家的田地、家产、耕牛,购置制造武器的工具,为更派赤卫队制造和维修简易刀枪弹药,被人们称为“谭武装”,后为更派乡苏维埃政府武装委员。这些更派子弟在韦拔群、覃孔贤的直接领导下,信仰坚定,崇尚真理,善于斗争,勇敢战斗,之后参加了百色起义,成为红水河东岸农民赤卫队的重要力量,为后来建设东兰苏维埃根据地、加入红七军、北上井冈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燃武装革命烽火

在崇山峻岭的红水河东岸,大同片区农民武装运动的烽火被点燃,广大农民谋解放求自由的愿望更加热切。1929年底,更派乡苏维埃政府和农民赤卫队成立。更派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为谭志祥,副主席覃德章(纳雄村卫恒人)、财政委员谭恩列(上西屯人)、粮食委员覃有恒(下西屯人)、组织委员谭茂檀(更派屯人)、宣传委员谭恩吉(上西屯人)、土地委员谭采观(坡峨村弄刨人)、武装委员谭志明(更派屯人),赤卫队长谭恩赞(永安村弄勒人)。更派乡农民赤卫队第一副队长谭永安(内团洞人),负责高排、干兵、上下可西、内外团洞、弄乐、弄勇、弄卖、巴合、虎洞至河池县的九圩、保平、长老一带的武装斗争,第二副队长覃明光(坡峨下九乐寨人),负责下九乐、巴伦、沙平、弄牙、弄兰、弄蛮、拉荒、挺笼、莫广一带与弄肖屯都邑区苏维埃政府的联络。大同(都邑)区苏维埃政权先驻地西河村,后设在弄肖屯,与更派乡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更派屯相距约15千米。更派乡苏维埃政府和更派乡农民赤卫队成立后,更派苏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东接九圩、保平等地;西接大同、坡豪、长乐等地;南接下坳、板坡、板升一带;北与三旺、长老相连。

为了保卫更派乡苏维埃政权,韦汉超、谭志祥、覃桂芬、谭志明等利用更派屯特殊的地理环境,筑炮台、安擂木,从更派屯山寨到周围悬崖边大量种植倒钩刺藜;在四周山顶上布置用乱石堆成的檑木滚石堆,一旦撬动石堆,乱石就会直滚山下;山顶上还布置多处哨点,可居高监视四周环境,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来,哨点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发出警报,召集人员投入战斗。

众志成城捍卫“星星之火”

1930年初,在韦拔群的领导和指挥下,东兰有9个区和150多个乡相继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成为红水河两岸农民革命运动的“星星之火”。

1930年11月,红七军整编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师,整编后第十九、二十师北上,此时当地苏维埃红色政权力量薄弱,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实施大规模“围剿”。1931年3月中旬,新桂系第七军副军长廖磊指挥正规军及地方民团共1万多人,向东兰、凤山红色根据地大举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此时任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营长的韦汉超率领游击队沉着应战:用一个排的兵力诱敌深入至红军的重要据点弄肖屯,他亲率游击队第八、第九两连(4个排)驻于屯内,命令第七连连长覃桂芬率领第一、第二排,谭志祥率领更派乡农民赤卫队接应伏击,实行内外夹击,取得弄肖大捷。

1932年2月,由于果棉峒秘密据点暴露,遭到东兰反动民团围攻。韦汉超、覃桂芬等组织游击队伍据险抵抗,率领部队坚守一天一夜,因敌我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寡不敌众,韦汉超、覃桂芬率小部分部队连夜突围。脱险后,突围的部队直接到更派屯休整,连夜组织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分析当前革命斗争形势,部署往后如何开展革命斗争。为了保存力量,韦汉超、覃桂芬要求大家以各种身份分散隐藏,秘密联络失散的队员,救治伤员,坚定信心,积蓄力量,等待形势好转后再继续战斗。会后,韦汉超于次日带着覃桂芬等10多名骨干往河池县转移,并在河池县的宜北(今环江县)、贵州省的荔波县等地开展革命活动;谭志祥、谭志明等人则继续留守,秘密开展革命活动;部分队员隐藏到河池的九圩、长老、保平,都安的龙福、下坳一带,以瓦工等身份隐蔽起来,继续收集情报、联络组织,团结力量,准备迎接新的革命斗争。

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

1932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县官韦炳辉带领数百反动民团突袭围攻更派乡苏维埃政府。韦炳辉将数百民团分别布置在巴合屯、外党屯、法怀屯等地,对更派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形成包围之势,严密封锁道路,势在“剿灭”更派乡苏维埃政权。由于事发突然,更派乡苏维埃政府没能及时与外围的游击队取得联络,仅有保卫更派乡苏维埃政府安全的更派游击队投入战斗。

第一天,敌人对苏维埃政府驻地形成包围之势,严密封锁道路。第二天和第三天,敌人派代表前来山寨门前劝降,均遭到拒绝。第四天,反动民团于上午10时左右登山,试图爬到山顶后居高临下围攻更派屯。他们刚爬到半山腰,更派游击队就撬动檑木滚下石块,乱石滚落,砸得民团头破血流、鬼哭狼嚎,同时游击队集中火力对正面进攻山寨的敌人猛烈射击,打得敌人缩回营地。半夜,谭志祥、谭志明、谭志高、覃安帮等人商议,趁敌人困乏松懈、疏忽封锁之时,派出3人沿着后山峭壁的山藤爬下,秘密潜出重围,火速联络外围游击队救援。第五天,反动民团以拜屯为名,探听情报,想伺机进攻,但都被游击队一一识破。第六天傍晚,天黑不久,守门游击队员发现离山寨门口七八十米处有人影在晃动,便警觉喊话。敌人看偷袭已经暴露,便开枪猛烈射击。为了节约弹药,游击队员没有仓促还击,在敌人进入有效射程之内才开枪还击,打得偷袭之敌节节败退,不敢靠近。敌人反复几次冲击后均未得逞,觉得夜间攻打也难攻破,随后便退兵回营。第七天,天刚亮,守门队员发现反动民团前来攻屯,就吹响号角,召集游击队员备战。这次敌人动用了所有的力量,在武装力量悬殊之下,反动民团步步相逼,眼看敌人进攻到距离山寨第一道闸门二三十米处,游击队员谭志尤、谭志邝等数十人顽强抵抗,但不幸牺牲,第一道闸门失守。在反动民团进入第一道闸门后,更派游击队员谭志克占领有利地形,击毙一名反动民团员,其他游击队员又击伤数十名反动民团,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就在这时,外围游击队及时赶到,分别从南面巴合屯、西北面的干兵屯展开攻击,号角声响起,瞬间杀声震天,狠狠打击反动民团。为避免伤亡更加惨重,敌人匆匆抬着死伤官兵狼狈逃走。

更派苏维埃保卫战后,更派游击队意识到自身力量薄弱、武器装备落后,决心整顿壮大队伍力量,便抓紧在更派屯后半山腰的山洞里建造简易兵工厂,集中力量修理、制造枪支弹药,加固工事,训练队伍,迎接更加严峻的战斗,守卫更派苏区。

革命低潮时期坚持斗争

1932年底,韦拔群、陈洪涛两位右江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由红七军第二十一师改编的右江独立师被迫解体,到处陷入一片白色恐怖,革命进入艰难困苦的低潮时期。1933年3月,中共东兰临时县委成立,黄举平任书记,黄世新、韦荣柏、黄焕明、黄春兰为委员。1934年下半年,东兰临时县委委派韦挺生、李汉平向右江下游党委汇报西山的情况,此后,中共西山党组织与右江下游党委恢复联系。1935年12月,右江下游党委为了加强对上游各县的领导,研究决定成立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黄举平任主席。

1936年2月10日,黄举平、黄世新、陈国团等组织右江上游各县的代表在西山弄吉洞开会,各县参加会议代表有罗日绸、韦金芳、韦挺山、韦挺生等60多人。各县代表汇报了各地的革命斗争情况,研究讨论今后的工作和任务,决定以都邑片区以更派屯为革命武装斗争的据点,重新收拢各地游击队力量,继续组织开展地方武装斗争,打击地方反动派势力。

会议结束后不久,1936年12月22日,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主席黄举平委派联络员韦挺生配合与会人员代表覃桂芬、韦国英、黄武等人,根据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和任务,在板升、大同、坡豪、河池等地交界处(都邑片区)开展工作。1936年6月下旬,韦挺生、覃桂芬、韦国英等人在河池上巴合开会,研究讨论设立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根据当时东兰片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会议决定将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地点设在更派屯。会上,谭志明被任命为更派游击队大队长。

右江上游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正好处于右江西山东兰中心县委和贵州省荔波县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韦汉超任主席)之间,是右江西山县委到贵州荔波黔桂边区与韦汉超联系的必经之地。第二办事处成立后,更派苏维埃政府接受新使命新任务,按照上级的指示,谭志明带领更派游击队持续在大同区和河池县的九圩、保平、长老一带开展游击斗争,并联络其他游击队一起组织参加攻打河池九圩的百爱、大村、江弹、里孟、拿朝、长老等战斗,不断壮大游击队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惩治当地地主土豪劣绅,保护苏维埃政权,消灭地方反动派势力,使国民党反动派坐立不安。

奋不顾身支援抗日救亡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河池、东兰地方党组织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和发动各地游击武装队伍加入抗战队伍。1937年底至1958年7月,各地游击武装多次联合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和发动各地游击队伍参加抗战;二是各地游击队加强配合,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广泛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利用当地的人力和物资条件,支援抗日前方战斗。

1939年11月,为了打通从广西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侵华日军第五师团等海陆空部队于15日在钦州湾强行登陆,桂南会战拉开帷幕。当时桂南会战急需的很多战略物资都要通过河(池)田(阳)公路从庆远区转运到百色、南宁,更派苏区正处于河(池)田(阳)公路的主要节点,成为桂南会战急需战略物资的后方转运站和储备场。在桂南会战期间,河池、东兰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各地游击队武装力量和地方群众,坚壁清野,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慰劳军队等,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

1939年11月15日,侵华日军在钦州湾强行登陆后,桂南会战拉开帷幕

1939年底,日军占领南宁后,参战的国民党军队食用盐非常缺乏,中共东兰临时县委设法支援,东兰县一次就组织出动300多名民工,从河池县挑食用盐运送到百色、南宁。其中,更派乡游击队主力队员谭志祥、覃桂芬、谭志明等人全程护送,并利用更派苏区的交通位置和社会基础,发动当地100多名壮族群众组成运盐马帮队,保证食用盐安全运送到百色、南宁,有效解决了抗日军队食用盐困难问题。

1944年11月,日军沿黔桂铁路分两路直接进犯河池,抗日烽火燃烧至龙江河两岸乃至整个河池大地。11月23日,一路侵华日军直扑河池、六甲等地,与囯民党军在六甲一带发生激战;25日,河池沦陷;26日至29日,国民党军队在大山塘、拔贡一带连续抗击日军4天,320多名官兵伤亡;至12月2日,国民党军队还在高峰、平村继续与日军对战。另一路侵华日军于11月20日从宜山一路追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中将副师长周祖晃部队,周祖晃部因实力不济,边战边退至更派苏区的保平、九圩一带,日军迅即将周部围困于保平并21日凌晨袭击保平,周祖晃率部与日军展开巷战,战斗非常激烈,周部警卫营300多人阵亡,周祖晃亦受重伤。

面对抗日烽火烧到家门口,在中共东兰临时县委领导下,谭志明带领更派游击队及时赶到保平,趁着夜色战乱,迅速将身受重伤的周祖晃救出,转移到附近山洞救治。谭志明及更派乡游击队员继续尾随袭击保平的日军,跟踪侦察日军动向,伺机偷袭,但日军队伍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谭志明带领更派游击队一直尾随跟踪到九圩都无法下手。次日日军往长老、侧岭一带转移,与河池、六甲的另一路日军汇合,谭志明等人迅速返回报告情况。

光辉旗帜继续飘扬

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派等地的游击队不断壮大,发展到几百人,战斗能力不断增强。在上级指示下,更派各地游击队组织发动了数十次战斗,有力打击地方反动派武装,迎接解放大军到来。

1950年初,更派游击队和板扣覃建吉游击队、弄美游击队、九乐覃明光游击队互相配合,发动对花香圩国民党民团的围击战斗,取得解放花香圩的胜利,同年又发动参加解放大同的两次战斗和解放弄美战斗等。在解放大同的第二次战斗中,各地游击队分工配合,更派游击队、覃明光游击队、覃建吉游击队负责在更派、巴合屯一带伏击赶去大同救援的河池县国民党民团,其他游击队集中攻打大同国民党政府,合力消灭大同国民党武装,取得了解放大同的伟大胜利。全国解放初期,更派苏区迎来了新的形势,面临新的任务,更派苏区游击队战斗不止,投入当地清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保卫新生政权的新战场。

从1929年底至1950年初,更派苏区的革命先辈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守鲜红的光辉旗帜屹立不倒,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片红土地,对更派根据地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把更派屯评定为“革命老区”;对为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更派先辈们给予充分肯定,授予“革命老人”的光荣称号,给予生活上的补助。据东兰县民政部门记载,获得荣誉的“革命老人”有谭志祥、谭志召、谭志顺、谭志明、谭志昌、谭志克、谭志安、谭志高、谭志达、谭志新、谭志合、谭志光、谭志清、覃美荣、覃秀连、谭旺杰、覃善国、覃善佑、覃善邦、覃善珠、谭恩列、谭恩宏、谭恩奉、谭恩珠、谭敏祥、谭忠才、谭恩赞、谭福妹等。

多年来,由于更派苏区地理人文环境特殊,社会信息交流相对少,后人对更派苏区这段红色历史的回忆、记载非常少。如今对这段红色历史重新追忆和记载,显得更加珍贵,这既是对这段红色历史的赓续和传承,也是对更派苏区革命先辈的告慰和致敬,更是对新时代奋发图强建设红色老区的鼓舞和激励!

猜你喜欢
东兰民团右江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3年招生简章
东兰铜鼓美术元素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闭月羞花
右江民族医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浅析东兰铜鼓的音乐特色及录音技巧
过东兰(外二首)
图解美国海军RA-5C“民团团员”舰载侦查攻击机
宛西自治中“官”与“匪”
——试述别廷芳的内乡民团建设
常识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