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医德思想对现代医德教育的启示*

2023-01-11 02:02曾翠芳刘俊荣党彩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医生

曾翠芳 刘俊荣 党彩萍※

(1.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436;2.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当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逐步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1]。新模式强调,健康反映的是系统内和系统间的高度协调,主张“根据各层级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疾病和失能等概念”[1,2]。由此,医学逐渐被赋予了更多人文内涵。一些学者[3]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当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消除病痛,而是需要更多身心关怀和精神慰藉。而且,随着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问题的增加,医疗从业人员人文情怀方面的医德要求也更加严格。医学生作为准医疗从业者,其职业道德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如何为医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的时代使命。

医德与医学一样历史久远,医学本身就是医德的体现,医学与医德浑然一体。我国中医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宝贵的医德理念,也体现了很多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本文尝试挖掘中医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思想,为现代医德教育提供借鉴。

1 医德的内涵

“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我国卫生部提出:“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4]。医德“有着众多的外在规范要求和诉诸内心的医德范畴,不仅是他律,重要的是自律,是主观自律和客观他律的统一”[5]。可见,医德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产物。中医传统文化中,历代先贤的医籍著述探索并丰富了医德的内涵。

诞生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医学,也包含了混沌的医德观点。先秦至汉代创立的《黄帝内经》,既标志着我国中医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又是我国最早独立探讨医德规范的书籍。它提出“仁爱救世”的医德原则,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6]。《史记·扁鹊传》中,扁鹊较早提出系统的“六不治”医德规范,主张拒绝“骄恣”“轻身重财”等患者。汉代的儒家医生,用“仁爱”进一步发展了医德理论。比如,张仲景[7]阐述医学目的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强调对患者要一视同仁。

唐宋医家更加重视医德。《大医精诚》[8]唐朝孙思邈著作的第一卷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的文献,它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它具体提出,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之心感同身受,策发“大慈恻隐之心”,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宋代医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7]提出:“凡病家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代医生张杲[7]提出:“凡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到了明代,政府崇尚儒学,更侧重用儒家思想对医生进行伦理训化。总之,唐宋明代的医学思想进一步强调“普同一等”的医德理念,把生命圣明、救死扶伤作为医德原则。

我国卫生部[4]提出的医德规范包括:(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可见,我国现代医学对医德提出更全面、细致的要求。

综上可见,我国传统和现代医学,都强调“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医德的灵魂[9]。

2 医德教育的内容

医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或医德境界,引导学生树立医德意识。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医学实质、医生责任、医患关系、医德修养等问题。本文结合中医传统先贤们的医德观点,提出现代医德教育的5 个具体内容,即关注医学本质、医德关系、医德评价这3 个内容和潜心研习与一丝不苟2 种品质。

2.1 引导学生思考医学的实质对医学实质的看法,决定着对医学的态度和情感。故引导医学生辨明医学的实质,是医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有责任向学生呈现出医学的复杂性、艰巨性,并鼓励学生探讨医学本质。

如何看待医学的实质,教师可呈现历代先贤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如,宋代林逋[7]提出:“无恒徳者,不可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且宋代医生称违背医德规范者为庸医或庸工,称医德良好者为良医或良工。明代医家戴良,反对唐代把医学视为一般技艺,强调医学是探讨阴阳造化之理的知识,是为活人而立的仁术。

另外,《医论》[10]指出:“医贵审气运、察人情及致病之原”。这强调医学是辨证之学,要以天、时、地、人的变化情况来用药。张介宾[11]提出:“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症则一”。可见,他强调“医贵精一”。

总之,引导学生看到医学是“人命生死之所系”,引导学生辨证、科学地看待医学本质,这是培养学生医德意识的前提条件。而且,引导学生研习古代医家的精神,医学生要树立“医学是仁术”的观念,继承全力救治患者的传统美德,形成为医学事业献身、解除人类病痛的高尚医德。

2.2 引导学生重视医德关系医德关系是医患关系为主体形成的各种医学关系的总称,包括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医患关系产生深刻的认识。孙思邈[8]提出:医生对患者要“普同一等,兼如至亲”。宋代医生寇宗爽[7]总结了治病不及时的原因包括:“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不识药”。其中,强调对医生不信任会造成延误病情。医德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医生对患者产生同情心、恻隐之心。当患者固执己见、不遵医术时,引导医学生要对患者持续地笃于情。医患关系上,引导学生学会营造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氛围。

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医医关系。俞廷举[12]指出:“医贵虚心,凡医家见症不真,则不可妄下药;凡医病不效,即自己告退,另延名医,且不可延人病体”。可见,学生需要做到同道间互相尊重、不同学派互相学习。

2.3 引导学生开展医德评价如何利用医德评价来引导学生探讨医生的职业责任?医德评价一般包括典型评价和概括性评价。前者是针对具体医家医德实践的某一方面来评价;而概括性评价,不对具体人,只评价医学实践中的共性医德现象。

典型性评价需要立足于古人。比如,从治学严谨出发的评价。李时珍[11]在《本草纲目》序中总结了其治学严谨:“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教师可引导学生据此评价如何治学,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仁爱救人”等多个角度来评。开展概括性评价活动时,引导学生概括名医或良医的特征,比如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医术,甚至能起死回生等普适性的医家特征。

总之,医德评价可以形成不同的医德规范,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概括的规则内化到行动中,成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2.4 培养学生潜心研习的品质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技能,涉及内容复杂,知识面广。在医德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潜心研究,既博学多才又医德高尚。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先贤的求医精神。比如,李时珍辞官,翻山越岭访医采药,才写成《神农本草纲目》。明代皇子朱橚写《救荒本草》,缪希雍著《本草经疏》,都是在精心研习医学的基础上,才有大成就。李梃强调:医生要每天熟读医书,从头至尾,逐段诵读,必一字不遗,若出诸口;皇甫谧[11]宣传“习览经方、手不释卷”,提倡“虽每植徳施功,多止于一时之设,可以传世于后代者,莫过于撰述”。《千金要方》卷首作《大医精诚》[8],由医学的精巧和复杂,提出医生要做到医术精良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9]告诫医生:“广收广论,博通医理,命运气、晓阴阳”。清代吴瑭[12]提出:“盖必先读书,而胸有成见,临症始知用方之变化”。

可见,医学理论深奥,医学实践具体,而勤于思考、潜心研究才能精通医理。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古典医书时,能够潜心专研,处理好实践与读书、通读与精读的关系。

2.5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疾病发展的规律蕴藏在复杂多变的症状之中,不去认真探究,就难以找到规律。教师要用历代圣贤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事件来感染学生。

清朝程国彭[13]整理了医生医疗实践中常出现的错误,强调百误出于不认真,提出:“一病有一经所发,若察脉辨证,尤宜加谨,恐失之毫厘,谬于千里也”。王清任[14]读书时发现,古人对五脏六腑的论述有多处错误,于是他立志纠正。面对“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脏腑可见”的困难,他坚持“因谈及隔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余于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年”。

清代瘟疫病学的创立是基于叶天士等一大批革新医家敢于怀疑的结果。叶天士打破以《伤寒论》解释瘟疫病的理念,先把瘟病从伤寒病中分离出来,提出瘟疫病独特的病理学机制和治疗原则,使瘟疫病学的探究又上一个台阶。赵学敏在赞扬《本草纲目》知识广博时,并不全部接受,而是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对于“纲目未载者则为增,纲目已载治法未备者则为补”,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张志聪(1610—1674 年)历经5 年著成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是对王冰等唐代研究成果多有批判。

可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遇到矛盾时大胆怀疑,诠释经典时敢于“无证不信”“另立新见”,甚至鼓励学生大胆创立新学说。

3 小结

本文用我国中医传统文化中的医德思想来启发现代医德教育,提出5 个方面的现代医德教育内容,关注医学本质、医德关系、医德评价这3 个主题,并关注培养学生“潜心研习”和“一丝不苟”的2 种品质。把医德思想放在中医传统文化中探究,走近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用这种历史辨证法和唯物史观,有利于实现整体与个体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15]。另外,形成理想医德,是一种高层次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强调,人的5 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而医德的培养,同样遵循需要层次论的规律。故教师需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医徳学习中不同层次的需要,并让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医德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医生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最美医生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