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评《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

2023-02-04 08:16王峙
传媒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活态四川省

文/王峙

书名: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

作者:郝雯婧 王雪梅 许志强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定价:89.00元

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重要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系民族、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新时代,如何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需要深入思考又亟需解决的问题。由郝雯婧、王雪梅、许志强所著的《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一书,围绕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未来,就概念、现状、问题、策略等方面展开理论探索,探讨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专著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是理论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和政策入手,分析了四川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现状与不足,研究四川非遗文化的传承对策,并探索“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一步多维重构四川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助力四川非遗“走出四川”。下篇是对四川省世界级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梳理与中英文简介,并列举了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读者认识与了解四川非遗的项目内容。

梳理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及不足。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的四川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项目611项,还有地市级非遗项目若干。四川非遗文化以古蜀文化与藏羌彝民族文化为核心,历史文明渊源深厚、区域文化特色显著、历史遗产荟萃丰厚、文化形态兼容多元、民族文化魅力独特。书中梳理了四川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让更多人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四川非遗文化知识,在对四川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同时形成专业性认知,从“看热闹的外行”转变为真正有所了解的一份子,进而自觉自发地推进四川非遗文化进一步传承保护与推广传播。如今,虽然四川省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四川的非遗文化的普及程度较为有限,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环境、人才、资金、发展等的制约和不足。本书对四川非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整理,将四川的非遗家底“挖出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详细介绍了四川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探讨了四川文化资源研发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传承的对策。

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功能。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具有显著的区域文化特色。以藏、羌、彝民族文化为核心,也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史诗级的格萨(斯)尔、具有2000年历史的中国桑蚕丝织技艺(蜀锦)、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藏戏、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中国雕版技艺(德格雕版印刷技艺)、中国皮影戏、日麦节等属于四川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在本书中都详细地进行了中英文介绍,并对四川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名录列表。本书具有科普性,是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典,也是全面介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具书。

探索非遗文化的整合传承对策。四川非遗文化的保护,关键在于延续非遗“生命活力”,在发展中促进传承。专著中,作者深入研究四川非遗文化整合与传承的策略与路径,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非遗多维融合发展的思考,探索四川非遗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整合传承新模式。即是要结合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对非遗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并通过“文化自信”“文旅融合”“文科融合”等多维视域,构建“挖出来”“带起来”与“走出去”的多维融合发展模式,在传承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乃至跨界融合,追求“1+1>2”的效应。同时提出,对四川非遗文化的保护发展,需要树立整合与传承的意识,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中从时间、空间、效益、品牌、传播等维度进行整体思考,通过“降维攻击”融合所有非遗资源并形成传承合力,以多维度整体保护观重构四川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助力四川省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活态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活态文化
福州喜娘 活态传承的闽都婚嫁习俗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