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此身长报国

2023-02-05 18:55方标军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正则

方标军

由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镇江市艺术剧院联合创排的丹剧《凤先生》,自2022年6月首演以来,备受关注好评,我看到的名家评论就有季国平、罗松、康尔、孙书磊等多篇。该剧入选江苏和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前不久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对该剧的验收,我终于有机会欣赏了这台戏。剧中正则学校“三次新建、一次被毁、两次捐献”得到精彩演绎,吕凤子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每位觀众。

结构精巧故事流畅

吕凤子是20世纪杰出的人民教育家、美术家,也是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驱者、江苏省国画院和新金陵画派的奠基人,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作品《庐山云》曾获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画一等奖,被传为“门生为老师当伯乐”的美谈,也为现代中国画蜚声国际艺坛迈出突破性一步;现珍藏于江苏省美术馆的《四阿罗汉》,曾获民国第三次全国美展一等奖,将中国画的政治思想性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书法也独具一格,纳篆隶于行草,画意弥漫。晚年论著《中国画法研究》四易其稿,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与勾线技法,给后学以深刻启示。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和书画创作,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桃李满天下,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刘开渠等一大批中国美术界的栋梁之材,都曾随其所学,在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留下重要一页,被徐悲鸿誉为“承历世之传说,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而张大千则赞扬他“才艺之高,当代无人可与其匹”。他三次倾其所有,创办正则女校、正则蜀校、正则学校,并担任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两次捐献全部校产,更加凸显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

文学指导罗周、编剧俞思含删繁就简,极其聪明而又重点突出地抓住三次办学这根主线,以吕凤子的拳拳报国之心为牵引,精心设置了三场主戏,而三场主戏之前,又辅之以三个“楔子”,做到情节与细节相结合,从而使过渡更加自然、合理。“定志”一场,讲述辛亥革命后,吕凤子目睹学生张雯被逼嫁的悲惨遭遇,深受触动,在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下,几乎倾家荡产创办正则女校;“画心”一场,表现抗战时期,吕凤子带领师生西迁重庆,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以卖画筹资等方式创办正则蜀校;“入海”一场,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吕凤子饱含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赖和无限深情,将再回丹阳所办正则学校,包括小学、中学、职校、艺专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场主戏都没有正面写建校过程或教学场景,而是选择了矛盾更集中、情感更丰富的几个时间节点,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吕凤子下决心“办校”、再筹资“建校”和再捐献“游校”的心路历程,可谓匠心独具。

戏是演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目前的演出本与获奖本有一个区别,就是获奖本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刻画更为细腻,而演出本因为时长所限,删减了许多唱词;最初的演出本开头有“先声”、结尾有“余韵”,“余韵”写的是吕凤子临终前仍抱病创作,并决定将收藏字画全部捐出,首演之后删除了“余韵”,“先声”也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定志”前的“楔子”,采用倒叙手法,袒露了吕凤子再次将正则学校交给地方政府的心声,同时也避免了整个剧作的平铺直叙。将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结合在一起的“新杂剧”,是罗周广泛实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主戏之前和主戏之间用“楔子”,也是罗周的习惯做法。由此我们看到戏剧创作的传承之道,同在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工作的罗周、俞思含,二人已根据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结为师徒关系。她们一同采风并确定结构框架,前后修改10余稿,罗周也都每稿必改。“罗周现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同样令人欣喜的是,俞思含身为90后,也已上演戏曲作品15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立项项目,为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获得者,是全国青年戏曲编剧的后起之秀,也是江苏省宣传文化部门重点关注培养的青年编剧代表。

主题鲜明人物饱满

古人常说,千古文章意为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爱国方式不尽相同,丹剧《凤先生》让我们全景式看到一个仰望星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并以美育为神圣使命的教育家、美术家。纵观吕凤子一生,60年艺术征程,50年执教生涯,40年办学实践,不争名于朝、不逐利于市,默默耕耘,其人生轨迹和教育、艺术成就,如同群山之巅的雪峰,无言、绝美和神圣。

教育救国、文化传承和妇女解放是丹剧《凤先生》的着力点。“定志”一场,吕凤子决定办学,既有学生张雯一事的刺激,x也有感于母亲40岁才开始读书。所以他说:“这些年来,办学之念,长萦在心,今日睹此情状,愈加定志!我要创办一所女校,内设不同科目,令天下女子有读书之地、谋生之业!”事实上,1912年在丹阳创办的正则女校,初设小学和蚕桑、绘绣科等,重在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特别是获得谋生之技。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谈人格独立。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后,又增加了中学和师范,剧中张雯、杨守玉两位女性的启蒙和成长,一位加入八路军,一位成为正则绣艺术家,让观众由此看到女性受教育权护持结出的硕果。

吕凤子是两江师范学堂培养的第一代现代美术生,也正是这一代人,真正开始了现代美术教育。1910年,25岁的吕凤子留在原校附中担任国文、图画教员,同年即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社,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第一人。日寇攻陷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毁于战火,吕凤子率领部分师生辗转至重庆璧山,在那里白手起家,办起了正则蜀校,随后又创办了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也是心灵教育。吕凤子的“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止于善,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等美育观贯穿在其毕生教学中。至此,吕凤子的办学理想得以全面实现。由吕凤子亲自作词作曲的《正则校歌》,在剧中反复以主题歌伴唱、领唱、众唱、轻唱等形式出现,描绘的正是如今的这一幅和谐校园美景:“唯生无尽兮爱无涯,璀璨如花兮都如霞,畴发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欢欣,生趣充塞,正则正如秋月华,美呀!”生生不息的校园充满爱,鲜艳的花儿到处盛开,教师全心全意培养学生,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吕凤子对办学理想的憧憬、对师生成长的关怀。“爱无涯、美无极”,吕凤子的美育观,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对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发挥美育工作和美术事业对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强国建设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丹剧《凤先生》自始至终,都能让人感受到,吕凤子时刻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剧中“定志”和“入海”前楔子,借助学生张雯之口,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屈原和《离骚》在正则学校的影响。“正则学校”的得名,源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作品《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自名正则,而学校用屈原名,由此可见吕凤子的高洁志向,隐喻着崇高的人生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为历代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吕凤子也不例外,他把“正则”作为精神坐标,曾响亮地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以屈原的名字做校名的,这是为什么?就是要以屈原的精神和形象——他的思想、人品、才能和成就,作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屈子魂就是我正则的校魂。”

张大千是吕凤子的同门师兄弟,师从李瑞清,剧中两度出场。“画心”一场,在成都吕凤子画展上,面对画商的出言不逊,张大千主动提价购画力挺,但对吕凤子现场作画如同江湖卖艺不以为然,愤懑而去;“入海”一场,张大千来丹阳劝吕凤子离开内地去海外,二人以风筝和老松为喻象,一番交谈,张大千称赞有加,但对吕凤子捐校不离校难以理解。临别之际,张大千、吕凤子有一句对话颇耐人寻味:“张大千:风筝飞远,游子出行。凤兄,告辞了。(欲行)”“吕凤子:贤弟转来!(赠风筝线)山高水长,一线相系。”此处对话,乃神来之笔,凸显了祖国和海外游子永难割舍,祖国永远是海外游子的坚强后盾,海外游子永远是祖国的无限牵挂。张大千长年在海外漂泊,临终前最后一刻思归而未能如愿,令人唏嘘。

该剧人物形象塑造十分成功,尤其让观众看到了吕凤子的心灵世界,矢志办学、泽被桑梓,忧国忧民、以身许国,追求真理、弘扬大义,淡泊名利、德艺双馨,吕凤子正是国之脊梁。

重在继承贵在创新

全国共有115个稀有剧种、121个“天下第一团”,丹剧和丹阳市丹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均为其中之一。“天下第一团”是指仅有一个国有文艺院团的戏曲剧种。丹剧起源于丹阳民间曲艺瞽目啷当,几经衍变,形成了以丹阳民歌为旋律结构、以丹阳方言字调为行腔基础的“啷当调”。丹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啷当调、花名调、云阳调为主要唱腔,基本唱腔分啷当调类和民歌杂调类。音乐杂合民间小调,吸纳锡剧、越剧等剧种元素。现流行于丹阳地区及部分周边县市、苏北部分县市。新时代以来,丹阳以正则小学、丹凤实小等8所学校为丹剧传承之地,培养孩子对家乡戏的浓厚兴趣,并为丹剧新生代演员培养打下基础。

用一部戏来抢救一个剧种、激活一个剧团,是全国稀有剧种和“天下第一团”的普遍想法,也是不少稀有剧种和“天下第一团”走出困境的成功范例。很长一段时间,丹剧主要靠《砻糠记》《叔嫂怨》《三夫人》《槐荫记》等传统剧目生存,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现代丹剧《野塘婚礼》《大哥你好》曾一度打响丹剧品牌,近些年又相继创排了《啷与你拉家常》《凤先生》,而《凤先生》对丹剧的传承发展,则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文化传承发展的担当意识,用地方特色剧种讲好乡贤故事、中国故事,呈现更具时代审美意义的舞台形象,并以经典之作,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这是该剧主创团队共同的期许。作曲邓彬,已是耄耋老人,此次重新出山,利用不同时期的代表歌曲音乐旋律,依据剧情推进,根据当代审美,创作情绪音乐。全剧将丹剧唱腔、主题旋律、情绪旋律有机统一,以声传情,更符合当代舞台的音乐呈现和表达。没有男小生唱腔一直是丹剧的短板,这次将丹剧原有的全部曲牌充分提炼和汲取,在声腔设计上,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丹剧的唱腔体系,这也是丹剧《凤先生》在艺术上的守正创新。主演许君峰,对丹剧《凤先生》做了大量准备,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艺术造诣、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与剧本刻画紧密结合,神形具备、身心合一地投入表演中,戏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吕凤子的风骨、文雅和风范。表演技巧方面注意到真假声的转换和强弱,用丹剧剧种的特色糅入锡剧剧种表演方法,舞台呈现非常出彩。导演董红,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得主和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已经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目前表演、导演兼顾,所执导的锡剧《独角兽之夜》《云水谣》《追花》《东渡记》《离歌》《雪宦绣谱》等10多部作品,均有不俗表现。江苏在戏剧导演人才培养上存在不足,非常希望有自己的张曼君、童薇薇。董红在努力,也在成长,笔者看过董红的导演阐述,她将丹剧《凤先生》的风格定位为写意传神,较好地实现了江南地方色彩和中国画派的深度融合。

作为该剧灵魂人物的总导演童薇薇,在戏曲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执导作品百余部,其中就有与罗周等人合作,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锡剧《烛光在前》。她深刻把握吕凤子广博的修养、独特的理念、谦和的品格、凛然的正气,特别是肩担天下的责任意识,在舞美、灯光和服装上精心调度。舞美布景意在虚实交融、交替呈现,达到交代环境和背景的目的,如“正则学校”“吕凤子先生故居”等有具体地点场景,用经过写意手法处理的写实画面呈现。在表达人物情绪时,通过吕凤子不同时期作品所内含的情感作为舞台画面语言来传达,如“画心”一场,吕凤子七情交替、泼墨抒情的情节,随着人物唱腔表演抒发,舞台画面将《四阿罗汉》图,或仰或俯,似争辩、若有语的形态,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给人以水乳交融之感。灯光效果意在凸显年代感、时尚感和情景感,交汇成灯光语汇。军阀混战、抗战迁校的情节,则营造出那段历史的凝重、斑驳感,在凝重斑驳的大环境中,正则学校的小环境,以亮色传达压抑氛围中的生机。服装设计意在质感、色调的搭配,以体现时代、环境和人物特点、年龄变化,如吕凤子办校过程历经艰辛,生活节俭,有“布衣校长”之称,就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突出其服饰特点。

丹剧《凤先生》还在打磨提升。笔者建议,张大千亦师亦友表现得很到位,而与吕凤子关系同样紧密的徐悲鸿,似乎也有必要在剧中占有一席之地。期待丹剧《凤先生》跃上更高台阶。

(作者為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正则
J-正则模与J-正则环
π-正则半群的全π-正则子半群格
Virtually正则模
三维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轨道统计解的退化正则性
图像去噪的混合正则化LSQR算法
剩余有限Minimax可解群的4阶正则自同构
类似于VNL环的环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正则Dirichlet子空间与Mosco收敛性
有限秩的可解群的正则自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