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杨(宝森)派《洪洋洞》艺术特色

2023-02-05 12:23耿飞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嗓音唱腔京剧

耿飞

杨(宝森)派艺术属于京剧艺术流派,杨宝森的行当在京剧中属于老生,其唱法低沉婉转、沉郁顿挫,是一种典型的京剧唱腔,源于“谭鑫培-余叔岩”流派,但是在發展过程中吸收了自身的长处,自成一派,后在京剧界站稳了脚跟。杨宝森在表演过程中依靠朴素的装扮和沉稳的表演风格塑造了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塑造落魄失意的伟大人物形象而著称,比如比较有名的杨家将、伍子胥等,深受观众喜爱,流派发展至今也有很多优秀的继承人,比如汪正华、李鸣盛等。

杨派的表演形式是从余派发展而来,是在对余派表演风格进行扬弃地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人物的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杨派成立之后,两个派别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张力,余派的表演更注重表演技巧,杨派则更注重情感抒发,人物的感情更加充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京剧的向上发展。之所以发生上述变化,是由于杨宝森的生活年代和余叔岩相比发生了变化。

杨宝森出生于京剧世家,八岁就开始学戏,十二岁第一次登台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自己搭班“斌庆社”,在此期间,杨宝森观看了大量的余叔岩表演,这为他日后学习余派艺术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十五岁的杨宝森到上海挂头牌,得到认可。再回京后,他的嗓子不幸倒仓,导致他十年间碌碌无为。待嗓子恢复正常之后,杨宝森为荀慧生等旦角挎刀唱戏。到31岁时,独挑大梁,后又与程砚秋合作,组建了宝华社,再到后来将宝华社改名为杨宝森剧团,1955年,杨宝森加入天津市京剧团。在杨宝森到达天津后,他的生命仅剩下两个年头,尽管在天津的日子不长,但是杨宝森并不用为生计担忧,杨宝森有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声腔。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宝森的嗓音每况愈下,但是他的声腔却更具有典型的杨派艺术特色,杨派艺术传承的群体也在逐渐形成。杨宝森创立的杨派艺术,追随者不断增加,几乎占据了京剧的半壁江山,在杨派艺术的追随者当中,不仅有专业的戏曲演员,也有票界的爱好者,从这些追随者对于杨派艺术呈现出痴迷的程度,足以看出杨派艺术具有的独特魅力。在这个时期,杨派艺术基本成熟,由于杨宝森身体每况愈下,他已经无法演绎带有武打的戏。这一时期杨宝森演出剧目主要是以唱功为主,带有典型的凝重、深沉特点,具有浓烈的悲剧风格,《洪洋洞》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

相对于余派唱腔而言,杨宝森的嗓音条件不如余叔岩嗓音灵动,余派挺拔俊俏,唱腔空灵,而杨宝森却是嗓音天生宽厚。在杨宝森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出他那宽厚沙哑的特色,唱腔中低音特点鲜明,演唱时充分运用多种演唱技术,让他的嗓音与演唱深度融合,给听者以意想不到的感觉,从而开辟杨派艺术的道路。杨宝森本身是余叔岩的追随者,如果杨宝森的嗓音条件像余叔岩一样,他或许不会勇于创新和改变。杨宝森曾经说过,自己并没有将余派的艺术深刻的学习到位。杨宝森相对于余叔岩,对于细节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于唱腔细节更注重润色。例如“拨音”等运用方面,明显突出了杨派的特点。杨宝森的拨音总是对于数音中的每一个音符进行充分的运用,他将余叔岩那种空灵、悠扬的音符全部转变为实音,声腔与余叔岩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对于细节的把握,在杨宝森的作品中经常都能够看到。例如《洪洋洞》,就与余派唱腔产生一些差别,这些差别中体现的正是杨宝森的杨派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典型的美学特点就是悲剧,杨宝森独特的嗓音,正是演绎悲剧的先天优势条件。蒋锡武在评价杨宝森的艺术成就时,认为杨宝森的艺术风格虽然来源于余叔岩,但是余叔岩有其典型的特点,杨宝森对余叔岩的艺术不仅仅是继承,更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发展,超越了余叔岩的演绎特点,融入了豪放的艺术表演特色,增强了艺术表演的气势,并且具有明显的悲剧风格,形成了典型的杨派表演特点。

杨宝森《洪洋洞》主要的表演特点就在于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意味。《洪洋洞》本身具有浓烈的悲剧特色,剧中大量的散板强烈的抒发了人物的悲愤之情,开场就营造出了压抑的氛围。在该剧的开场中,杨继业托梦,杨延昭归朝身体突感不适。开场环节四句唱腔中,杨宝森以浑厚的声线,把一个尽忠尽孝的忠臣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杨宝森虽然演唱着“官封到节度使”,讲杨家深受皇恩,但是多年战乱带给杨家的伤痛并没有被荣誉抹去。杨宝森在表演中通过嗓音传递出了浓烈的悲剧之美,尤其是他中低音的优势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在舞台上营造出了浓烈的悲剧意味。《洪洋洞》整个剧目声腔低沉,仅仅有个别的高腔,带有这种唱腔特点的《洪洋洞》十分适合杨宝森演唱,那天生低沉、浑厚的嗓音为其塑造人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加上杨宝森本身就十分善于体验人物的情感,他能精准拿捏人物的特点,将戎马一生、含悲而死的杨延昭刻画得入木三分。

杨宝森在很早以前就曾经说过,他觉得自己的演艺生涯一直都在随着潮流不断前进创新。这说明了杨宝森在早期的艺术生涯当中,就意识到了戏曲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他本人虽然热爱余叔岩的演绎风格,但是作为演员却能够立足于自己的嗓音特色,将自己的中低音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杨派艺术,即在传统京剧老生艺术基础上将自己的嗓音特点充分地融合进去,强调以人物情感为主,充分理解人物在剧情中应该表现出来的情感,为表演的人物注入灵魂。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京剧技巧展现出来,他的这种表演方式充分的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当时,京剧表演多是以技法获取观众的青睐,但是杨宝森以人物情感作为表演的中心,在作品中将人物的情感充分的抒发出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人物浓烈的情感,产生了极强的共鸣,进而更加喜欢观看杨宝森的作品。

《洪洋洞》作为典型的杨派艺术作品,虽然短小,但是十分便于上台表演,给表演者留有充分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大部分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入行之初,都会选择《洪洋洞》作为学习京剧表演的基础性曲目。可以说,这一剧目对于初学者熟悉舞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洪洋洞》适合于具有一定的阅历的演员,其中的人物思想内涵比较丰富。但是我认为,《洪洋洞》在舞台表演方面,十分适合于初学者,其中人物的思想内涵完全不用考虑,仅仅用这首剧目练习舞台表演就十分合适。《洪洋洞》适合于打基础,在练习这个剧目的过程中,可以让学习者充分掌握杨派艺术的特点,更好的学习杨派艺术的内涵。

从美学艺术角度来看,杨宝森艺术具有苍劲古朴的典型特点,其唱腔具有异于常人的美学特点,不仅仅包含了悲剧的醇厚之美,更包括了中和之美。杨宝森艺术的美来源于他独特的嗓音条件,来源于他以情带声的表演手法。他的表演技艺炉火纯青,虽然因他的嗓音条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但是他却能将他的嗓音充分地运用到表演艺术当中,将他中低音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创造出了杨派艺术。在《洪洋洞》中,杨宝森将悲剧意味发挥到了极致,也将自己表演的火候展现得淋漓尽致,杨宝森运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将杨延昭为国鞠躬尽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入人心。杨宝森的艺术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他利用自身优劣势互补,创造了风靡业界的杨派艺术。他的成功告诉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要加强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突破。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融入民族发展当中,才能够让古老的京剧艺术重新散发出新的光辉,在新时代发挥出京剧陶冶人情操的作用。

猜你喜欢
嗓音唱腔京剧
嗓音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京剧表演开始了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我的京剧之路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创办少儿京剧班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